地名
位於北京市崇文區。
長巷諸條坐落在前門繁華地區鮮魚口處。今長巷分頭、二、三、四、五條。其中,前四條因橫跨在鮮魚口街上,故在清乾隆年間的地圖上以鮮魚口街為界,北邊四條稱為上頭、二、三、四條,而南邊四條稱為下頭、二、三、四條,五條則為昔日高廟胡同。
長巷地區具有研究北京風俗的史料價值。從明清二朝的地圖上看,今日長巷地區的街道走向是依著昔日河流方向而形成的。蔡蕃著的《北京古運河與城市供水研究》一書中記載:“正統四年(1439)為排泄內城南濠積水而開鑿的減水河自正陽門橋以東向東南流,過薛家灣胡同南,再東南出左安門。”這條減水河的鑿成導致附近街巷胡同呈現斜街形狀。如:大江胡同,豆腐巷,蘆草園等。
此外,長巷地區在文化,商業,北京風俗等方面也存有珍貴的史料。明清二朝在北京南城正陽、宣武、崇文三門外的繁華地區坐落著各省在京興建的會館,而長巷地區就建有涇縣、南昌、豐城、南雄等工商商館和文人試館。這些會館聯繫著安徽、江西、湖南等八個省、二十六個州縣。會館在歷史上對於推動當時的社會發展,提高民俗文化,促進社會變革起到了積極作用。至今長巷二條的福建汀州會館北館依存,已被列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予以保護。長巷地區為我們研究當時的政治、文化、經濟和社會風俗提供了可靠的寶貴資料。
村名
蕭山區瓜瀝鎮長巷村位於杭州蕭山東部航塢山南麓,今屬杭州市蕭山區瓜瀝鎮。
長巷原名江君里。始祖沈衡出任潤州,以得病請居江君里。疾終於蘇州吳縣長巷鄉故居,葬於今瓜瀝鎮長巷村。其長子沈筠居江君里守墓,到北宋豐元年1078年2月甲子日改名為長巷村。
從北宋景佑到如今,長巷村在這片蕭紹土地上已歷經千年。村內擁有“鎖繡橋”“古樟樹”“通濟橋”“沈氏宗祠”等多處文物古蹟,在整個蕭紹大地上顯出獨特的風雅韻味。
據史料記載,976年前的時期,正值北宋景佑元年(1034)時,有進士出身的沈衡高中進士後,連任台州、臨海、錢塘知縣等職,後官至兵部要員。
他本是蘇州吳縣長巷鄉人,由於多次任職浙東地方官,往返於蕭紹平原,途徑蕭山鳳凰與吹(彩)樓之間,靠山傍水,地沃物豐,面南向陽,生態宜居,故擇地定居發族。為不忘祖居長巷鄉,故取名長巷村,延傳後世。時過近千年,現為名門望族,沈衡為蕭山沈氏始祖。
進士故里
自宋始至元明清,近代到現代,長巷村可謂名人輩出,世代不絕,正應了“金鵝鳴,沈氏興,代代出公卿”的童謠。其中有名有姓的進士就有15名:
文進士 | |||
沈 衡 | 北宋景佑甲戌科(1034年) | 沈 街 | 北宋熙寧庚戌科(1070年) |
沈 箋 | 北宋熙寧癸丑科(1073年) | 沈 篆 | 北宋熙寧癸丑科(1073年) |
沈 澤 | 元至正間 (科名失考) | 沈 煃 | 明 崇禎甲戌科 (1634年) |
沈士本 | 清 康熙乙丑科 (1685年) | 沈玄鈜 | 清 雍正癸丑科 (1733年) |
沈文炳 | 清 乾隆壬辰科 (1772年) | 沈成烈 | 清 同治乙丑科 (1865年) |
沈受謙 | 清 同治戊辰科 (1868年) | | |
武進士 | |||
沈志緒 | 明 崇禎辛未科 (1631年) | 沈鎮東 | 明 崇禎甲戌科 (1634年) |
沈 懋 | 明 崇禎丁丑科 (1637年) | 沈奇勳 | 明 崇禎庚辰科 (1640年) |
而且又有舉人貢生90名至多。如開發恢復“進士故里”名正言順。
蕭山瓜瀝長巷村沈氏是出類拔萃的名門望族,自古至今。據《沈氏家譜》記載出仕為官者有400多名,其中有天官、御史、知府、知縣、教諭、訓導、將軍、總兵、守備、千總230人。較有影響的有將軍巾幗英雄沈雲英,她是明代道州守備沈至緒的女兒,年方二十,英勇殺敵,守衛道州,保民安寧,事跡顯著。曾被京劇名家程硯秋先生,搬上京劇舞台,並親自擔任《沈雲英》的主演,該劇廣為流傳。現長巷村存有“雲英鄉門牌”和"“‘雲英將軍講學處’字碑”等文物遺蹟。
清代進士沈受謙曾出任台灣行政長官,是台灣事務專家,號稱“江梅老爺”。他的第三個兒子(沈崇煥即沈定一),他不但是共產主義研究小組的組建者,而且是衙前農民運動、蕭紹公路、湘湖師範學校的發起人。
近代又有沈志遠,他是被《辭海》中收入不多的蕭山人之一。內中稱其為“中國經濟學家”;杭州市志稱他為“著名馬克思主義理論家”,他的成名著作《新經濟學大綱》。故被稱為“人民的哲學家”。
現代沈家又有許多企業家的大賈巨商,如沈士龍父子四人,他們同心協力,勇創“沈氏民營企業集團”,造福鄉梓;又有紹興安昌古鎮“天官第”的名人後裔,創業海外;還有台灣美國沈氏傑出人物,人中龍鳳,遍布海內外。
蕭山區瓜瀝鎮長巷村沈氏是名門望族,是將軍故居,沈氏更是進士故里,人才輩出,文化底蘊深厚,是我鎮我區不多見的文化村。經濟發展應與人文特色和諧共振,長巷文化應與漁浦文化一樣聞名。長巷文化為錦繡瓜瀝錦上添花。
瓜瀝鎮的“工業重村”
長巷村依山傍水,資源豐富,風情秀麗。截止到2008年初,村里擁有各類企業29家,其中還包括一家區百強企業。主要涉及紡織、印染、機械製造和塑膠加工等四大領域。2006年工業產值達11.4億元,年年被瓜瀝鎮授予“經濟強村”的稱號。
基礎設施和社會事業
2007年7月,村里投資25萬元,建造占地一畝半的村級公園,使村里集髒、亂、差於一身的垃圾集散地,搖身一變成了村里“華美之地”。長巷村還沒實行兩戶聯建的新房,但只要建好新房的村民,村里都將義務為其送上“三通”,即通水、通電、通路(水泥馬路通到家門口),“三通”的資金村里全包了。
長巷村有一條老街,2008年年初,村里投入40餘萬元用於改造老街道路,將原本1米寬左右的石板路改建成4米寬的水泥馬路,1200多米的河岸全部都用石頭砌好。為加強村裡的治安管理,增加村民的安全感,村里又投入32萬元,安裝了18個探頭,在村裡的幾個主要路口全天候“守護”,保一方平安。
在長巷村,不僅九年義務教育費用全免,醫療保障費用也全免,60歲以上的老人每月都有50-60元不等的生活補助。中秋佳節,村里給每戶村民發月餅,哪家有村民去世了,村委會都會送上一隻花圈,以表慰問。
村級經濟發展了,村民的文化娛樂生活也得跟上,為此,2007年末村里用“乾企結百村,共建新農村”企業捐贈的120萬開始籌劃建一個集健身房、老年茶室、燈光籃球場、公園等一體的村文化中心。村里打算2009年內完成村級電網改造,解決村民用電量大的難題。
黨風民風建設
長巷村在發展村級經濟的進程中,不良的社會風氣一直是干擾村級經濟發展的一個大難題。新一屆村幹部為“剷除”村級經濟過程的“攔路虎”,狠抓社會風氣。
凡涉及到1萬以上的工程,都需召開村民代表大會商議,而不是由某個村幹部說了算。村委會辦事實行“公平、公正、公開”的三公開原則,並定製了公告牌,村裡有什麼大事,村民只要一看公告牌就能一目了然,不用再一趟趟跑村委會。此外,自2007年7月1日,長巷村成立黨委以來,全村121位黨員的家門口都掛起了“黨員之家”的銅牌子,這在瓜瀝鎮屬首創。黨員身份“亮”出來後,不僅使村民能更好的監督黨員,也使黨員更加自覺起好先鋒模範作用,對於村裡的一些不良社會現象,要帶頭消除。黨風的好轉也大大帶動了村里社會風氣的好轉。
歷史名人
沈雲英 (1624-1660), 女,明代女將,瓜瀝鎮長巷村人 ,自幼飽讀經史 , 尤喜看宋朝胡國安的《春秋戰》,更愛習武, 善騎射,雖是裙釵女, 卻與眾不同,出身武職世家,資兼文武。
明崇禎十六年 (1643), 其父沈至緒 ( 武進士出身 ), 時為湖南道州守備 , 沈雲英待父左右。時值張獻忠起兵作亂 , 進攻道州,勢甚狂, 兵臨城下。沈至緒領兵守 衛 , 兩軍相爭陣前 , 沈守備不敵戰死沙場。沈雲英聞訊後,束髮披甲, 領兵數十騎 , 英勇殺敵,直趨義軍營寨, 拼力奪因為父屍, 並大敗義兵, 奮勇不減男子, 白領其父舊部繼續與張獻忠部堅持戰鬥 , 逐解道州之危。後湖南巡撫把此事上奏朝延 , 明 朝延發詔贈沈至緒為昭武將軍 , 力日沈雲英為游擊將軍, 明令率父舊部守衛道州。不久, 由於張、李 ( 張獻忠、李自成 ) 聯合義兵勢盛 , 戰爭更加激烈 , 沈雲英夫賈萬 策又戰死陣前 , 女將悲痛欲絕 , 只得受詔扶父夫兩靈樞回鄉安葬, 料理後事。
回鄉後在長巷家祠內辦起了私學 , 親自講學 , 訓練族中子女 , 習武學文 , 激勵 後人愛國 , 培養有用之人才。後明朝自張獻忠、李白成一鬧一闖後元氣大傷 , 加上 洪承疇、吳三桂叛明投清 , 引清兵入三海關 , 兵進如潮, 勢如破竹。時隔不久明清 大戰 , 最後決戰於錢塘江兩岸 , 再由胸懷二心的馬士英、方國安二奸作梗 , 成敗在此一舉的劃江之戰,以清勝明敗而告終。女將軍報國無門, 於清順治十七年 (1660) 秋憂鬱而死 , 鄉民八方舉哀 , 後葬於今衙前境內水搬山上 (長巷村屬地)。" 將軍講 學處 " 石匾今還留存於長巷沈氏宗祠內。鄉人為紀念這位巾中國先烈 , 解放前後昭東一帶曾以 " 雲英鄉 " 命名。
為了紀念這位巾帽英雄, 中國京劇團根據歷史文獻記載和她本人一生的傳奇故 事 , 編演了京劇《沈雲英》, 該劇己在2月26日晚中央電視台戲劇頻道播出。該劇的上演播出, 對這位女將軍的愛國、報國精神進行了傳頌,為了更好地傳承歷史,保護文物 , 現長巷村委己同區文物部門取得聯繫 , 準備修建將軍墳墓。修建後能使 更多的後人知曉家鄉的歷史 , 更好地激勵後人傳承發揚愛國、敬業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