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學術

《長安學術》,是陝西師範大學文學院編寫,商務印書館於2010年11月1日出版的書籍。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長安學術(第1輯)》講述了:長安,聞名遐邇的長安,物華天寶,人傑地靈,是中國歷史上建都朝代最多、歷時最久的古都,也是中華古典文明和傳統文化起源、薈萃、發展、興盛並且輻射九州的聖地。優越的地理位置,古樸的民風民俗,深厚的人文積澱,雄壯的歷史風雲,孕育和造就了輝煌燦爛、氣象萬千的長安文化。在源遠流長的中國文化長河中,長安文

長安學術

化作為其本源,譜寫了五音繁會、響遏行雲的華彩樂章,留下了光耀千秋、彪炳萬世的豐富遺產,炎黃精神、周秦文明、漢唐雄風,已成為每個炎黃子孫縈繞心頭的人文情結,也永遠是整箇中華民族魂牽神往的精神家園。作為一個時空意義與文化意義上的特殊存在,長安一帶既是聖賢輩出、俊豪雲蒸的所在,“周以龍興,秦以虎視”,又曾是名流會聚、才士唱和的舞台,金聲玉振,群星璀璨,是那個時代無可替代的文化中心和學術中心。

圖書目錄

發刊詞

[長安文化縱橫談]

劉生良:長安文化和早期長安文化芻論

魏景波:關於長安文化的初步思考

肖雲儒:長安文化與長安學

朱利民:長安·長安文化·長安學

李小成:長安學榷議

田文棠:彰顯多元文化魅力的“長安學”建構芻議

楊恩成:關於長安文化與中國文學研究的幾點斷想

[長安文化與中國文學研究]

趙逵夫:先周歷史與《牛郎織女》傳說的起源

韓高年:漢代長安地區自然環境與生態變遷對漢賦創作的影響

王長順:由京都賦“長安事象”敘事的變化看賦風之嬗變

歐明俊陳壟:長安——唐代詩人的“精神家園

鍾書林:東漢長安作家考略

王作良:長安昆明池的功用及其文化與文學影響

汪聚應:唐代長安與遊俠

杜道明:長安城的建築風格與唐詩意境的雄渾闊大

康震:文化地理視野中的詩美境界

——唐長安城建築與唐詩的審美文化內涵

王志清:長安文化的精髓與王維詩歌的經典性

沈文凡孟祥娟:杜甫長安困守時期的賦作論略

石麟:唐代京師文化一瞥

——科舉、妓女、坊里與傳奇小說生成之關係

王國健:唐人小說與長安社會風情

伏漫戈:明代白話短篇小說所展現的陝西

趙學勇王貴祿:長安文化與當代秦地作家

[中國古代文體學研究]

馬世年:祝、史“垂戒之辭”與連珠體的起源

伏俊璉張艷芳:談《離騷》受祝辭的影響

[長安古典文獻學研究]

羅國威:敦煌本伯二五二八唐鈔《西京賦》殘卷籀讀札記

劉寧:論《西京雜記》的文學史料價值

蹤凡:司馬相如集版本敘錄

姚軍:商務本《全漢文·別錄七略》佚文整理之探考

賈三強:清雍正《陝西通志·經籍志》著錄宋人文集述考

第二輯

內容簡介

《長安學術(第2輯)》探討長安文化與中古文學的互動關係,進而展開對中國語言文學與傳統文化的全面研究,是長安學人和學術團隊的精誠之作,形成了以文學研究為本體,文獻學、文藝學、文化學相互交叉融合的研究理念,注重文獻以固其根本,探究文藝以顯其特質,方言文化以求其通融。

圖書目錄

[漢唐文學研究專題]

程世和:代天子立言:司馬相如文本的精神解讀

張新科:“史記學”論綱(節選)

孫尚勇:論漢《安世房中歌》的性質和功用

李昊:由《焦氏易林》語言特徵新論作者

顧國柱丁玉娜:王褒卒年、籍貫考論

聶濟冬:社會文化風尚與中唐愛情傳奇模式

黎羌:唐五代邊塞詩詞與敦煌曲子詞研究

景遐東:唐代文人漫遊江南之風及其影響

李浩王書艷:被遮蔽的幽境:唐代園林詩初探

劉銀昌:唐詩中的術數占卜民俗事象

任競澤:唐人宮詞研究

魏耕原:高適詩論發微

楊玲:柳宗元對《楚辭》的接受——兼論古典詩文中漁父意象的形成

郝潤華:堅守名家,取法乎上——試論李夢陽對唐詩的態度

[陝西民俗文化研究]

趙逵夫:隴東、陝西的牛文化、乞巧風俗與“牛女”傳說

傅功振:炎黃文化與黃帝精神

李西建:論陝北秧歌中的藝術學要素

[韓]閔惠蘭:黃河文化區春節民間表演活動的歷史文化背景

及其傳承符號——以八大角秧歌及西虢社火為例

[韓]安東煥:淺談2008年清明節堯山聖母廟會

傅功振:關中民俗文化與文化遺產保護研究的理論思考

[中國詩學研究]

劉懷榮:中國詩學整體觀論略

祁偉:論禪宗山居詩的性質、特點、表述意圖及創作緣起

[其他]

武振玉:兩周金文中的“奉事”類動詞

陸林:金聖歎佚文、佚詩、佚聯新考

稿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