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角秧歌

八大角秧歌

八大角秧歌是流傳在山西省神池縣的一種集說、唱、舞為一體的民間歌舞。它主要由4名“醜花”和4名“醜鼓”共8個角色表演而得名。

淵源

.
.
據說八大角秧歌產生於元代末期,農民為了反抗壓迫剝削,趁正月十五鬧元
宵之際,裝扮成各種人物,懷揣短小兵器,以化了妝的“韃子”引路,混入縣城,裡應外合,攻下城池。以後根據此故事形成了這種表演形式。

表演

.
.
八大角秧歌除醜鼓和醜花的舞蹈動作花哨一些外,其餘的多以變隊形圖案取勝。其活動方式除“過街”、“踢場”與其它秧歌相同外,還有一種“會班”的表演形式,“會班”的表演形式約有三種:一是幾
個秧歌班在同一個大圓圈中按照各自的曲牌,踩出各自得心應手的場圖,如同唱對戲一樣。二是同在一個圓圈內,各自推出唱曲藝人,進行“四六”句的即興唱曲比賽,雙方或一問一答,一唱一和,或相互出題,既想難住對方,又不能傷了兩家的和氣,還要贏得圍觀者的掌聲和喝彩。民間稱此為“賽演”。三是全體秧歌班會合在一起共同踩一個隊形圖案,如“五馬破曹”,多時需用幾百人一起表演,少時也需六十多人。[1]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