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早在七千多年前,長壽境內就有土著民族居住。至周代(公元前十一世紀),“巴人”在重慶全境、四川東部、貴州北部、湖北西部等地建立巴國,定都今重慶渝中。長壽時稱巴國枳邑。
秦惠王更元九年(公元前316年)滅巴,建巴都郡(今重慶),在枳地(今涪陵城東枳里鄉)置枳縣,今長壽地屬枳縣。
蜀漢(公元220—263年)巴郡益州治江州縣,先帝劉備在今長壽城附近設常安縣(屬枳縣)。北周武民三年(561)廢枳縣,其地並巴縣。
唐武德初年(614年),縣西置溫山縣,隸屬於南潾州。武德二年(615年),置樂溫縣,因其地常溫,禾稼早熟,民樂之,故定名為樂溫縣,隸屬於南潾州,又在縣西南置永安縣,隸屬涪州。武德九年(622年),樂溫縣改屬涪州。開元二十二年(734年),永安縣被撤銷,併入樂安縣。
宋熙寧三年(1070年),溫山縣被撤銷,改為溫山鎮,併入了樂溫縣。
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樂溫縣併入涪州。
元末明玉珍及其子明升踞蜀十年(公元1361-1371年),建立農民政權,國號夏,都重慶。明代洪武六年(1373年)九月,明玉珍以“縣北有長壽山,居其下者,人多壽考”將樂溫縣改名長壽縣。
明洪武六年(1373年),長壽縣由涪州劃屬重慶府轄,治所未變。
清嘉慶年間,省下設道,長壽縣屬川東道。嘉慶七年(1802年),縣署由河街遷至今城內新署街(今鳳嶺社區)。
民國三年(1914年),改川東道為東川道,長壽縣屬東川道。民國七年(1918年)後,全省軍閥割據,長壽縣先後劃屬劉湘、楊森防區。民國十七年(1928年)撤道,省轄縣,知事公署名縣政府。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川政統一,長壽縣屬四川省第十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設大竹縣城。
1949年12月2日,長壽縣解放。12月18日長壽縣人民政府成立。1950年1月23日,川東行政公署通令,長壽縣由大竹專區劃屬涪陵專區。1952年11月3日,四川省人民政府通知,將長壽縣劃屬重慶市轄。1953年1月1日,長壽縣復劃屬涪陵專區。1959年4月17日,四川省人民委員會通知,將長壽縣復劃屬重慶市轄。
2001年12月25日,經國務院批准撤縣設區。 2002年4月9日,重慶市長壽區成立。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1984年3月,改公社為鄉,生產大隊改為村,生產隊改為村民小組;8月27日,太平鄉更名三平鄉,回龍鄉更名羅山鄉,沙溪鄉更名新沙鄉,三合鄉更名蘆池鄉。
1985年3月,新建獅子灘鎮;7月5日,撤銷葛蘭鄉建葛蘭鎮。
1986年,全縣轄9區、4鎮、40鄉,574村、26居民區,4705村民小組。
1994年3月,撤區並鄉後,長壽縣轄鳳城、朱家、獅子灘、葛蘭、晏家、江南、鄰封、但渡、雲集、雙龍、龍河、石堰、雲台、海棠、沙石、新市、付何、渡舟、八顆、洪湖、萬順、稱沱22個鎮;扇沱、石回、焦家、華中、飛龍、合興、羅圍、樂溫、義和、黃葛、天台、大壩、三平、蘆池14個鄉。縣政府駐鳳城鎮。
2001年11月21日,重慶市政府批覆同意但渡鎮政府駐地由但渡村三堡石遷至下洞村宋家廟。
2002年末,轄22個鎮、14個鄉,38個居委會、569個村委會。
2003年11月至2004年4月,長壽區將原有的22個鎮、14個鄉調整為2個街道、16個鎮,其中撤銷6個鎮14個鄉,更名1個鎮,設立2個街道,擴大13個鎮的行政區域。調整後,街道和鎮平均面積由原來的39.6平方千米增加到79.1平方千米,平均人口由原來的24290人增加到48581人。調整後,全區轄2個街道、16個鎮:鳳城街道、晏家街道、江南鎮、鄰封鎮、但渡鎮、雲集鎮、長壽湖鎮、雙龍鎮、龍河鎮、石堰鎮、雲台鎮、海棠鎮、葛蘭鎮、新市鎮、渡舟鎮、八顆鎮、洪湖鎮、萬順鎮。區政府駐鳳城街道。同時將26個居民區合併為19個社區,574個行政村合併為228個行政村。共有152個居民小組、2512個村民小組。
2007年,全區設2個街道辦事處、16個鎮、226個行政村、22個社區。
2009年8月31日,重慶市政府批覆同意撤銷江南鎮、渡舟鎮,設立江南街道、渡舟街道。調整後,全區轄4個街道、14個鎮。
2010年,全區共有223個行政村、26個社區。
2015年6月15日,重慶市政府批覆同意撤銷新市鎮、八顆鎮,設立新市街道、八顆街道。調整後,全區轄6個街道、12個鎮。
2015年12月21日,調整原鳳城街道、渡舟街道管轄範圍,增設菩提街道。
區劃現況
截至2015年12月,長壽區轄鳳城街道、晏家街道、江南街道、渡舟街道、菩提街道、新市街道、八顆街道等7個街道,長壽湖鎮、雲台鎮、葛蘭鎮、但渡鎮、鄰封鎮、雲集鎮、雙龍鎮、龍河鎮、海棠鎮、石堰鎮、洪湖鎮、萬順鎮等12個鎮。 共有28個社區、223個行政村,312個居民小組、1881個村民小組。 區政府駐鳳城街道桃源大道13號。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長壽區地理坐標介於東經106°49′~107°27′,北緯29°43′~30°12′之間。位於重慶市主城東北隅,屬於三峽庫區生態經濟區,地跨長江南北,東南接壤涪陵區,西南與渝北、巴南區為鄰,東北接墊江縣,西北與四川省鄰水縣相接。東西寬57.5千米,南北長56.56千米,幅員面積1423.62平方千米,距重慶市主城區50餘千米。
地形地貌
長壽區地處四川盆地東部平行嶺谷褶皺低山丘陵區。長江北岸地勢順大巴山支脈由東北向西南呈階梯下降,東側黃草山,中偏西側明月山,西部邊緣銅鑼山,南端五堡山。低山一般海拔500米至900米,明月山主峰白雲山海拔1034米,是境內最高峰。長江以北三山將區境北部地區切割為“三山兩槽”地貌。山與山之間丘陵波狀起伏,沖田梯土層層。黃草山與明月山之間地勢開闊,葛蘭、渡舟、雙龍為較大平壩。長江以南面積較小,南端五堡山聳峙,峰巒起伏。沿江丘陵台地,黃金水道長江穿流南部。
全境山區約占總面積的18%,深丘占35%,淺丘占42%,江湖水面占5%,海拔多在300米以上,長江黃草峽出口黃尾嶺江面175.6米(三峽電站175米蓄水後),為境內最低處。
氣候
長壽區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氣候溫和,冬暖春早,初夏多雨,盛夏炎熱常伏旱,秋多連綿陰雨,無霜期長,溫差大,多霧少日照。常年平均氣溫17.68℃,最高20.4℃,最低16.7℃,多數年份極端高溫38℃,極端最低溫0℃,曾有日極端最高溫44℃和日極端最低溫-6.1℃出現。常年降水量1162.7毫米,最高降水量1457.7毫米,最少降水量836.5毫米,日最大降水量196.3毫米。平均相對濕度春79%,夏77%,秋、冬83%。常年平均無霜期360天,最長365天,最短349天。
水文
長壽區江河縱橫、水網密布;有一江、二湖、三河、十三溪,黃金水道長江穿流南部,流經20.9千米,支流龍溪河、大洪河、御臨河及桃花溪等3河13溪縱貫全境。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據2015年8月官網發布的數據顯示,全區土地總面積14.21萬公頃,其中耕地面積5.67萬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39.9%,人均耕地0.06公頃;園地面積1.32萬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9.29%;林地面積2.83萬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19.91%;草地0.43萬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3.03%;城鎮、村居民及工礦用地面積1.58萬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11.12%;交通用地面積0.26萬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1.83%;水域及水利設施面積1.13萬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7.95%;其他土地面積0.99萬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6.97%。全區集體土地面積12.07萬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84.94%,國有土地面積2.14萬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15.06%。
礦產資源
據2015年8月官網發布的數據顯示,長壽區境內礦產資源豐富,有開採價值的礦藏20多種,其中天然氣儲量達3000億立方米,是全國已探明的大天然氣田之一,天然氣淨化輸出量占全國的42%。煤炭4598萬噸,優質白雲岩10億噸,特優級石灰石20億噸,厚層岩鹽數十億噸,沙金、硫鐵礦、黃鐵礦、鋁土礦、鉀礦、石膏等儲量頗豐。
水資源
據2016年1月官網信息的數據顯示,長壽區有107座水庫。 境東和境西有人工湖泊長壽湖(獅子灘水庫)、大洪湖。江河水能蘊藏量18萬千瓦,可開發量達95%;其中因建獅子灘水力發電廠而成的長壽湖(獅子灘水庫)呈鹿角形,水面積65.5平方千米,總庫容10.27億立方米,島嶼200多個。 地下水出露泉眼117處,儲水量1.2億立方米,其中石堰乾壩村碳酸鹽多元素複合型優質飲用礦泉水,日流量達150立方米。 2014年,全區年降水量1366.1毫米。完成了中心城區和城鎮21個集中式飲用水源保護區劃界工作,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源水質合格率達到100%。
動物資源
長壽區動物資源有原生動物116種,腔腸動物2種,扁形動物12種,原腔動物17種,環節動物12種,軟體動物8種,節肢動物106科368種,脊椎動物218種。動物資源中,一類保護動物有中華鱘、白鱘、胭脂魚。三類保護動物有長江鱘、紅腹錦雞、靈貓、獐子等6種。畜禽以豬、牛、兔、雞、鴨、鵝、鶉、鴿、蜂、蠶等為主。
植物資源
長壽區有豐富的糧、油、麻、桑、茶、菜、果、藥、竹、木等野生和栽培植物資源。糧食作物有3科11種300個品種品系,油料作物有7科12種以油菜為主,木本油料植物3科4種,桑樹6種,茶葉5種,蔬菜12科15種,榨菜23種。果樹12科154種,其中唐時荔枝譽高,沙田柚、夏橙、臍橙、錦橙最名。經濟林木有漆樹、棕樹、蒲樹、白臘、花椒等多種樹,風景名貴樹有銀杏、水杉、月桂、黃桷樹等。 2014年,新栽植和補植各類苗木890萬株,全區森林面積達到96.3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45.1%。
人口民族
人口
2015年末,全區年末全區戶籍人口90.2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32.1萬人。全年出生人口8024人,死亡人口4969人,人口自然增長率為3.86‰。年末全區常住人口82.43萬人,其中城鎮人口50.79萬人,城鎮化率達61.62%。
民族
長壽區以漢族為主體,此外有回族、滿族、壯族、苗族、白族、藏族、彝族、傣族、土家族、布依族、蒙古族、朝鮮族等12個少數民族。
經濟
綜述
2015年,全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430.1億元,比2014年增長11.8%。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8.2億元,比2014年增長4.7%;第二產業增加值230.1億元,比2014年增長12.4%;第三產業增加值161.8億元,比2014年增長12.2%。三次產業結構比為8.9:53.5:37.6。按常住人口計算,全年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52667元。
2015年,全區城鎮新增就業人數24298人,城鎮登記失業人員實現就業7832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2.08%。
2015年,全區引進項目126個,契約引資542億元,實際到位資金215億元;實現外貿進出口總額12.3億美元,下降2.6%;實際利用外資3.68億美元,下降9.4%;實際利用內資218.3億元,比2014年增長17.6%。實現地方財政收入84.1億元,比2014年增長15.4%,其中公共財政預算收入35億元,比2014年增長11.9%。全年地方財政支出125.8億元,比2014年增長30.3%,其中公共財政預算支出59.2億元,比2014年增長10.1%,稅收收入25.9億元,比2014年增長10.9%。
第一產業
長壽區史稱“天府膏腴之地,川東魚米之鄉”。盛產水稻、玉米、小麥、紅苕、油菜、榨菜、茶葉、柑橘、蠶桑、生豬、鮮魚等,是全國的產糧大區、產肉大區、優質水果基地、農村綜合能源試點基地,是重慶市最大的禽蛋基地、西瓜基地和重要的蔬菜基地。
2015年,全區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57.4億元,比2014年增長9.4%。全年糧食播種面積104.3萬畝,與去年基本持平;油料播種面積8.1萬畝,比2014年增長5.7%;蔬菜播種面積21.9萬畝,比2014年增長3.6%;水果種植面積33.9萬畝,比2014年增長2.1%。全年糧食產量36.9萬噸,比2014年增長0.87%;油料產量10864噸,比2014年增長5.7%;蔬菜產量33.7萬噸,比2014年增長7.5%;水果產量22.2萬噸,比2014年增長8.5%。出欄生豬68萬頭,下降1.2%;出欄家禽1080萬隻,比2014年增長2.4%;禽肉產量16920噸,比2014年增長2.6%;禽蛋產量50087噸,比2014年增長4.8%。
第二產業
2015年,全區實現工業增加值171.9億元,比2014年增長11.6%,占全區地區生產總值的40.0%。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806億元,比2014年增長15.9%。
2015年末,全區擁有規上工業企業195家。全年規上工業產品銷售收入754.6億元,比2014年增長12.7%,實現工業稅金及附加14.1億元,下降15.8%。規上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為224.2%,上升6個百分點。
2015年,全區規上工業實現鋼材產量543.5萬噸,下降7.1%;粗鋼產量425.6萬噸,下降11.3%;精甲醇產量155萬噸,比2014年增長15.4%;醋酸乙烯產量46.9萬噸,比2014年增長7.1%;合成氨產量10.7萬噸,比2014年增長172%;發動機產量1363萬千瓦,比2014年增長34.4%;橡膠輪胎外胎產量1590.6萬條,比2014年增長38.8%;化學藥品原藥產量2428噸,比2014年增長34.8%。發電量30.8億千瓦時,下降17.6%。
2015年,全區實現建築業增加值58.2億元,比2014年增長14.6%;實現建築業總產值159.5億元,比2014年增長28.2%。
•長壽經濟技術開發區
長壽經濟技術開發區(簡稱“長壽經開區”)地處重慶腹心——長壽,由重慶(長壽)化工園區和重慶晏家工業園區整合而成,於2010年11月經國務院批准升級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重點發展天然氣化工、石油化工、新材料新能源、鋼鐵冶金、裝備製造五大產業。
第三產業
2015年,全區實現商品銷售總額263.2億元,比2014年增長18.7%。實現住宿餐飲業營業額28.5億元,比2014年增長19.1%。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03.3億元,比2014年增長13.6%,其中,城鎮消費品零售總額55.8億元,比2014年增長13.1%;鄉村消費品零售總額47.5億元,比2014年增長14.2%。
2015年,全區全年實現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52.2億元,比2014年增長13.0%。
2015年,全區接待遊客700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42億元,分別比2014年增長20.6%、20%。長壽湖景區接待遊客203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13.3億元。菩提山景區接待遊客385萬人次,其中菩提古鎮接待遊客282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17.2億元;菩提山接待遊客103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5.1億元。
2015年,全區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餘額454.7億元,比2014年增長10.1%,其中人民幣存款餘額453.1億元,比2014年增長10.4%;金融機構本外幣貸款餘額為282.1億元,比2014年增長9.2%,其中人民幣貸款餘額281.2億元,比2014年增長9.0%。
2015年,全區完成房地產開發投資79.9億元,下降26.7%;商品房施工面積787.5萬平方米,下降15.5%;新開工面積132.3萬平方米,下降11.6%;銷售面積234萬平方米,比2014年增長34.1%。
社會事業
教育
2015年末,全區共有幼稚園88所,教職工1177人;國小68所,教職工2656人;普通中學21所,教職工1477人;完全中學8所,教職工2130人;職業中學2所,教職工215人。共有幼稚園在園兒童16609人,小學生41084人,國中學生18956人,高中學生14487人,中職學生3892人。
簡介 | 圖片 | 備註 |
重慶化工職業學院 重慶化工職業學院,1964年創建於江北區,2015年,搬遷入駐長壽區。 | 公辦普通高等職業學院 |
簡介 | 圖片 | 備註 |
重慶市長壽中學校 重慶市長壽中學校,始建於1904年。 | 市首批重點中學、高完中 | |
重慶市長壽實驗中學校 重慶市長壽實驗中學校,始建於1947年。 | 市重點中學、高中部、國中部 | |
重慶市長壽川維中學 重慶市長壽川維中學校於1975年8月開始籌建,1978年9月建成,原名四川維尼綸廠職工子弟中學校。 | 市首批重點中學、含高中部、國中部 | |
重慶市長壽第一中學校 重慶市長壽第一中學校,始建於1954年。 | 市重點中學、含高中部、國中部 | |
重慶市長壽第二中學校 重慶市長壽第二中學校創辦於1903年。 | 普通中學、高完中 | |
重慶市長壽葛蘭中學校 重慶市長壽葛蘭中學校,創辦於1957年。 | 普通中學、高中部、國中部 | |
重慶市長壽龍溪中學校 重慶市長壽龍溪中學校,創辦於1907年。 | 普通中學、高中部、國中部 | |
重慶市長壽雙龍中學校 重慶市長壽雙龍中學校創辦於1958年,原名“長壽縣第六初級中學校”。 | 普通中學、含高中部、國中部 | |
重慶市醫藥學校 重慶市醫藥學校創辦於1958年。 | 公辦市級重點中等專業學校 |
科技
2015年,全區專利申請4946件,專利授權1501件,培育高新技術企業7家、高新技術產品20個。爭取市級以上科技項目36個,資金總額1000餘萬元。共有國家級優勢企業3家,市級智慧財產權優勢企業6家;市級智慧財產權試點企業35家,院士專家工作站、博士後科研工作站等研發中心25個。成功申報國家級農業科技園區、市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市級協同創新服務中心1個、市級眾創空間(科技類)2個、市級科普基地1個。
衛生
2015年末,全區共有醫療衛生機構509所,其中醫院19所、衛生院(含分院)28所。全區共有醫療衛生技術人員5013人,各類醫療衛生機構共有床位數4624張。共建立居民健康檔案76.9萬份,建檔率95.89%;傳染病報告及時率達100%;七苗平均接種率達99.08%。區醫院成為全市五個全科醫生培訓基地之一。
文體
2015年,全區共有文化產業經營單位3850家(企業608家,個體3242家),從事文化產業相關工作人員7800餘人。全年共舉辦區級文化活動40餘場次,送文化活動3000餘場次,組織開展體育活動500餘場次,文化“兩館一站一室”和體育場館設施服務民眾達310萬餘人次。向市集訓隊輸送運動員20人,其中1人獲亞洲青年錦標賽獲75公斤級冠軍。參加市級競技比賽11次,共獲得金牌35塊、銀牌36塊、銅牌41塊。
社會保障
2015年,全區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參保率達95%,城鄉居民合作醫療保險參保率達100%。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年末參保人數14.6萬人,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年末參保人數35.0萬人,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年末參保人數12.7萬人,城鄉居民合作醫療保險年末參保人數78.0萬人,失業保險年末參保人數9.3萬人,工傷保險年末參保人數9.2萬人,生育保險年末參保人數7.2萬人。
城市建設
2015年,全區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61.62%。全年實施城建重點項目99個,完成投資106億元,新建城市道路17公里,改造城市道路1.2萬㎡,鋪設各類管網94餘公里。場鎮主要道路實現“白改黑”,城鎮污水處理及垃圾處理設施全覆蓋。
2015年末,全區共有郵政所48處,郵路6條,郵路總長度658公里,農村投遞線路總長度542公里,與2015年持平。年末固定電話用戶數為14.2萬戶,比2014年增長0.4%;行動電話用戶66.3萬戶,比2014年增長1.1%;固定網際網路用戶數11.66萬戶,下降6.6%。農村廣播電視人口綜合覆蓋率達100%,有線電視用戶達20萬戶,覆蓋率達54%。
交通
綜述
長壽區位於重慶腹心地帶,交通四通發達,基礎設施完善,是重慶主城到三峽庫區和渝東地區的必經之地,是重慶通往上海、成都和福州的交通樞紐。 2015年,全區公路貨運周轉量56.7億噸公里,比2014年增長17.7%;水上貨運周轉量32.6億噸公里,比2014年增長22.1%;鐵路旅客傳送量67.9萬人次,下降31.1%;鐵路旅客到達量87.7萬人次,下降21.5%。
公路
長壽區有渝宜高速公路、渝涪高速公路縱貫全境,在境內設有晏家、桃花、但渡、合興、雲台、古佛六座互通式立交橋。有通車公路幹線6條,支線40條,總長572公里。319國道、318國道橫貫長壽區內。長壽區基本形成了以高速公路、國道319線、長壽長江公路大橋為主幹骨架,覆蓋到村的公路交通網。
鐵路
長壽區境內有渝懷鐵路(國鐵I級雙線)穿境而過,在晏家街道境內設有客、貨及編組站(長壽火車站、長壽南站);渝利鐵路(國鐵I級雙線),於2013年底通車;與渝利鐵路併線的渝萬城際鐵路(國鐵客運專線雙線)已經開工,在境內設長壽北站(渡舟街道)、長壽湖站兩站,將於2017年內完工。
水運
長壽區境內有長江黃金水道長壽段長20.9公里。建設中的長壽港有5個港區公用碼頭,主港面有18個3000噸級的泊位,年吞吐能力可達1000萬噸。3000噸船舶可直達長壽。
航空
長壽區至重慶江北國際機場50公里。
歷史文化
地名由來
關於長壽得名,有一個廣為流傳的故事:明代洪武年間,當朝宰相戴渠亨,一次下鄉察訪民情,路過今長壽區新市鎮河石井,突遇大雨滂沱,便在酒店歇息躲雨,得見酒店對面一家庭院張燈結彩,鼓樂齊鳴,笙歌不輟,人來客往,十分熱鬧,正待問個究竟。卻見一位老翁,滿頭白髮,銀須齊胸,年約九十有餘,來店沽酒,自稱是給爺爺做壽。這位宰相聽後,興趣油然而生,便向老翁問道:“令祖父高齡幾何?”老翁笑答:“我的祖父正滿一百五十歲”。宰相越發驚奇,正欲細問,又見一個年約四十多歲的中年人來到老翁面前,口稱爺爺,給你送來雨傘。片刻,又有一個兒童蹦蹦跳跳歡天喜地前來,稱送傘者為爺爺,要他回去拜壽行禮。宰相在這裡再也按捺不住,於是親赴壽翁家祝賀,並主動寒暄,主人察顏觀色,深感來人談吐不凡,遂取出文房四寶,請其題詞留念。宰相亦不推諉,接過筆來,龍飛鳳舞地寫下“花眼偶文”四個大字。主人不解其意,向他請教,宰相便以每個字為句首,寫下四句詩:花甲兩輪半,眼觀七代孫,偶遇風雨阻,文星拜壽星;下方落款是:“天子門生門生天子”。主賓們才恍然大悟,方知客人是當朝宰相,又是皇帝的老師,大家不由肅然起敬。
戴渠亨通過察訪,了解到樂溫縣土地肥沃,物產豐富,山色宜人,民風淳樸,人們熱愛勞動,百歲老人眾多。便回朝奏明天子(洪武帝),從是年九月開始,遂改樂溫縣為長壽縣。
地方特產
長壽區有長壽沙田柚 、長壽米粉 、血豆腐 、肥腸飯、長壽湖魚面、長壽活水豆腐、長壽薄脆、長壽菜包兒等特產。
風景名勝
綜述
長壽區有古代遺址18處,古墓葬66處,古建築85處,石刻及石佛寺27處,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6處,旅遊點30餘處,其中著名的有:西南地區最大的人工湖長壽湖風景區,千古一帝秦始皇為表彰巴寡婦清為國採礦煉丹之功業而修建的“女懷清台”,漢代長江北岸赤甲山古戰場,唐初永安縣治地陽關城遺址,宋代佛教建築東林寺古剎;極具開發價值的自然風景區有:古樹參天、竹蔭如海的黃草山,茶梯摩雲、溶洞如宮、峰奇石秀、水淨天清的明月山,壽星迭出、文化深厚的羅圍山,仙風盈谷、飛瀑湍流、魚肥果鮮的三洞溝,駝峰崔巍、晝化蓮台、夜舉聖燈的菩提山,更有聞名於世的御臨河畔生物進化活檔案“長壽化石村”等。
主要景點
簡介 | 圖片 |
長壽古鎮 長壽古鎮位於重慶市長壽區城區,國家4A級景區, 地處重慶核心都市區外圍,屬於1小時經濟區的範圍。距長江約3公里,南鄰渝宜高速公路,北靠渝巫(山)路和渝利鐵路、渝萬城際鐵路,東接長壽區桃花新城,南接老城區,西、北緊接菩提山旅遊區,占地2000畝,是菩提山·中國長壽文化城的重要組成部分。 | |
長壽湖 長壽湖為重慶市市級風景名勝區、新巴渝十二景之一,為國家AAAA(4A)級風景名勝區。形成於1954年國家“一五”計畫重點工程建設的獅子灘水力發電站,庫容量10億立方米,是西南地區最大的人工湖。203個大小島嶼星羅棋布,湖灣島汊交織,淺灘成片,建有野生動物自然保護區,棲息著42種鳥類、28種水禽,是重慶地區觀鳥的好去處。 景點有:雙獅雄踞、鐵閘飛瀑、進水涌浪、領袖群雕、三星踏浪、壽翁觀湖、安順延年等景點20餘處。其中,尤以長壽湖“八景”:長堤抒懷(大壩)、總理足跡(周總理紀念亭)、浴濱戲水(浴濱島)、高峰日出(高峰島)、飛瀑流泉(飛水洞)、湖島果香(夏橙基地)、湘子遺石(湘子山)、古寨雄姿(趙雲寨)。 | |
三道拐古街 三道拐古街位於長壽區城西南部,居長壽區城中心半坡之間。屬清朝建成的商家民房古街。一條石板大道貫穿整個古街,全長2.5公里,沿山勢而築,由3000多級石梯蜿蜒曲折拾級而上,因轉三個急彎,得名“三道拐”。民房均為典型巴渝特色的竹木夾壁結構,是三峽庫區唯一現存古街。 | |
菩提山 菩提山位於長壽區渡舟街道境內,其山由西山之望軍山蜿蜒至八顆鎮分水嶺,過麻柳沖岩向東南行4公里,有一山突起,海拔598米在渡舟鎮境內,距縣城5公里。其山由西山之望軍山蜿蜒至八顆鎮分水嶺,過麻柳沖岩向東南行4公里,有一山突起,合併598米,名菩提山。 因中國禪宗佛教祖師菩提達摩到此傳佛講法而得名。至明代正德年間,經縣人進士戴錦提議,為與長壽城東皛山相對應,將菩提山改名為“晶山”。 | |
天台寺 天台寺位於重慶市長壽區葛蘭鎮麒潛山。距長壽城區約20公里。天台寺歷來是當地的佛教重地。寺廟建於宋末元初,因山如一高大石柱、柱頂平整如台而得名天台,主要景觀有觀音殿、奈何橋、牌坊、奶子山、天豐寨、匾岩寨等。寺廟的牌坊建築系磚砌白方柱,四角飛檐,琉璃瓦,飾藍色雲紋。 | |
東林寺 東林寺為區內著名的佛教勝地。始建於宋代淳熙年間,距今已有820多年歷史。至明代成化年間,擴建為四合院三重殿(不含山門),建築面積約2000平方米。至十年浩劫時,東林寺大部分廟宇及佛像已遭損毀。僅存正殿、右廂房及寨門右側的摩崖石刻千手觀音座像。1986年,東林寺被政府列為文物保護單位。 | |
桓侯宮 桓侯宮距長壽城東南4公里的長江北岸不語灘處,有為紀念三國蜀漢大將張飛,率兵入蜀攻打劉璋,駐兵於此,而修建的名勝古蹟桓侯宮。 桓侯宮,又名張飛廟、張公廟、張爺廟、張王廟、桓侯廟、雄威廟、威武廟。始建於宋代大觀年間(公元1107—1110年),原址在長壽城西長江岸邊(原河街西街,今濱江路,已拆毀)。到明代正統元年,遷建至今不語灘岸邊。後經清代康熙48年和鹹豐7年兩次改建,至今主體建築結構,大多尚存。桓侯宮由山門、正殿、橫殿(配殿)、玉皇樓、茶樓、膳房等設施組成。 | |
羅山森林公園 羅山森林公園位於長壽區城東北部的雙龍鎮。距長壽城區22公里。屬人文宗教森林公園。主要有大羅山和小羅山兩大景點,內含一寨兩寺。大羅山與小羅山相互依託,有姐妹山之說,並以大羅山為主山,此山海拔645米。 | |
三洞溝峽谷 三洞溝峽谷位於長壽城區東北隅。距長壽城區不足1公里。屬自然風景區。景區由絕壁瀑布、石窟石筍、水電博物館等景點組成。景區上游有一桃花溪,水流至此受阻,形成三級瀑布、三道岩洞、三個潭,而得名三洞溝。三洞溝長2.4公里,寬0.5公里~0.7公里,橫斷面呈“V”字型,底頂相差。 | |
白塔風景區 白塔寺風景區為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長壽區城近郊5公里處。景區集觀光、健身、休閒、人文歷史、古建築於一身。主要景點有桓侯宮、文峰塔、赤甲山、和尚墳、古棧道、不語灘和黃草山。桓侯宮始建於宋大觀年間(1107-1110),宋徽宗賜額,廟宇由山門、正殿、橫殿組成,山門是牌坊式磚石結構。 | |
西岩觀 西岩觀瀑布森林風景區位於重慶市長壽區城南望江路,背靠鳳城,面向長江,為昔日長壽八景之一。因原有西岩觀古廟而得名,現尚存較完整的建於明代天順年間的城門和一段古城牆,1988年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景點主要有明代城門、西岩瀑布、森林公園、長壽纜車。八十年代中期在城門上建有一古雅亭台。 |
著名人物
巴寡婦清,中國最早的女企業家,出巨資修長城,為秦始皇陵提供大量水銀。晚年被秦始皇接進宮封為“貞婦”,死後將其靈柩運回,厚葬於長壽龍山寨,秦始皇還下令在其葬地築“女懷清台”以資表彰。巴寡婦清實為巴國、巴郡時期(今重慶地區)工商業發展水平的標誌性人物。
譙定(1023~?),字天授,號達微,人稱“涪陵先生”、“譙夫子”,北宋末年著名理學家,宋代巴蜀理學四大學派之一的涪陵學派的開創者。
聶賢(?---1544)字承之,號鳳山,官至工部尚書、刑部尚書,卒贈太子少保,諡號“榮襄”。
陳新甲(?~ 1642),明末官吏,官至兵部尚書。
李希賢(生卒年不詳),生逢康、乾兩代,官至雲南迤西道道員,清朝有名的“墾荒縣令”。
韓鼎晉(1767—1826),字樹屏,清乾隆六十年(1795)進士,官至倉場侍郎、工部侍郎,以上書進諫著稱。
胡超(1776~1849),字卓峰,清朝名將,官至陝甘提督、振威將軍,平定張格爾叛亂,繪像紫光閣。
陳銘德(1897年~1989年),創辦《新民報》,任社長、總經理。新中國成立後為上海《新民晚報》顧問。
李壽民(1902年~1961年),筆名還珠樓主,曾被譽為“現代武俠小說之王”,代表作品《蜀山劍俠傳》,一生中的作品多達4000餘萬字。
李一鄂(1901年~1928年),原名李維基。1901年,長壽縣黨組織的創始人和長壽縣早期革命活動的組織、領導者。1928年春,因肺結核病惡化,不幸辭世,終年28歲。
城市榮譽
2017年11月,獲評全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先進城市(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