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詩歌鑑賞的高度創造性決定了培養詩歌鑑賞能力有很大的難度。高中階段學生古典詩歌鑑賞能力的培養策略主要有以下幾點:首先要立足詩歌文本,培養學生的文本判讀能力;其次要對接情感,培養學生的情感感悟能力: 最後要抒寫學習感悟,培養學生的文本拓展能力。
培養詩歌鑑賞意義
高考作為選拔人才的一種重要手段,主要是“考能力”,而鑑賞是在識記、理解、分析、套用之上的又一能力。從1993年起,語文高考試題就以客觀選擇的命題形式考查學生對古典詩歌的內容、語言和表達技巧的辨析,這種命題形式不要求學生自己去鑑賞,而是讓學生判定別人鑑賞的優劣。這並不能真正體現學生實際的鑑賞水平,也不利於選拔具有創造精神的人才。國家教育部新頒布的全日制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應注重學生人文素養和審美情趣的整體提高,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培養學生的古典詩歌鑑賞能力,有助於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和審美情趣。學生在鑑賞作品過程中可以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激發自己的想像力和創造潛能,發展個性,豐富精神世界。從2002年起,高考的詩歌鑑賞題打破以往客觀選擇題的命題方式,轉而以主觀表述題的形式考查學生的詩歌鑑賞能力,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提出不同的見解,這是在新的語文教學理念指導下的一次革命,是符合文學鑑賞規律的舉措。當然,這種命題方式的轉變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詩歌鑑賞的難度,也促使我們在詩歌鑑賞的教學中改變從前那種只側重對學生解題技巧指導的做法,轉而採取新的教學策略,適應新的教學要求,真正提高學生的鑑賞能力。
培養判讀能力
“沿波討源,雖幽必顯”,任何一種文學作品的鑑賞,都有其內在規律。古典詩歌鑑賞的內在規律就是以文本(作品)為立足點,通過鑑賞主體對文本(作品)的形式和內容的滲入和觀照,從而使鑑賞主體獲得正確的審美判斷和審美愉悅。因此,在古典詩歌鑑賞能力的培養中,我們要從以下兩方面引導學生深入體察作品,培養對文本的判讀能力。
1. 掃除文本障礙(1)知常識
首先,應讓學生對中國古典詩歌的流派有相當清晰的認識。我們不僅要讓學生掌握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兩大文學源頭及其特點,還要讓學生按照歷史的順序理清詩歌的發展脈絡;既要讓學生對各個時期的詩歌總體風格有所了解,還要讓學生對各個時期的不同流派的風格特點、代表人物及重要作家有比較深的認識。同時還應讓學生特別注意,我們說某一作家具有某種風格,是指詩人寫作的主調,並不意味這位作家的所有作品都具有這種格調。例如,豪放詞派的代表人物蘇軾,他的悼亡詩《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其悲悽哀婉感人至深,應不在李清照《聲聲慢》(尋尋覓覓)之下。反過來,婉約派代表人物李清照的《絕句》(生當作人傑)所展現出來的雄奇豪放,頗有巾幗不讓鬚眉的氣概。
其次,應讓學生對詩詞的格律知識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諸如句法、用韻、平仄、對仗等知識。對此,前人多有定論,不妨讓學生採用“拿來主義”。
(2)通典故
運用文學典故是古典詩歌的一道獨特的風景線。詩歌中的典故通常包括歷史故事、神話故事、傳說、小說和詩文掌故等。古典詩歌中的典故被詩人或正用或反用,或明用或暗用。詩人臧克家說:“典故往往給今日的讀者造成不少麻煩,‘於今腐草無螢火,終古垂楊有暮鴉’,這兩句詩引用了典故,不把它們的意思弄清楚,就打不開詩意的竅門。”因此,我們指導學生鑑賞古典詩歌一個重要的前提就是讓學生必須查清、理通詩歌所用典故的出處及含義,但查清、理通典故並不是目的,關鍵是搞清作者用典的意圖,即他想通過典故表達什麼思想或感情,進而把握作品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例:
擬詠懷(庾信)
蕭條亭障遠,悽慘風塵多。
關門臨白秋,城影入黃河。
秋風別蘇武,寒冰送荊軻。
誰言氣蓋世?晨起帳中歌。
此詩系詩人入北周后擬阮籍《詠懷》詩之作,詩中用了三個歷史故事。“秋風”句用《漢書·蘇武傳》故事,蘇武出使匈奴,被拘於北海牧羊,歷時凡十九年,至昭帝時始得歸漢。友人李陵兵敗降匈奴,前來相送,與蘇武訣別,起舞悲歌。“寒冰”句用《戰國策·燕策三》中荊軻易水訣別之時高漸離擊築,荊軻和而為變徵之聲,歌曰:“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誰言”一聯用《史記·項羽本紀》中項羽兵敗,被圍於垓下,夜聞四面楚歌,知大勢已去,於帳中與虞姬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詩中的前兩個典故,暗喻詩人自己入北周而難返梁之悲,後一個典故則是暗喻梁朝的衰敗,都不是直接表達情志,但令人感而可知,確實起到了言少意多,含而不露的藝術效果。
(3)查背景
《孟子·萬章下》云:“誦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是尚友也。”意思是說,要了解一個人寫的詩書,就要了解這個人,了解他所處時代的特點。我們指導學生讀懂古詩,進而鑑賞古詩,就必須讓學生學會知人論世。學生只有把詩人及其作品放到詩人生活的廣闊的時代背景上考查,特別是放到當時的文化背景上考查,才有可能領略到其詩歌藝術的奧秘。
所謂“知人”就是要掌握作家的生平和詩歌風格,這是因為任何一個作家都有自己的藝術風格。這既是作家成熟的標誌,也是一個詩人的審美理想與追求的體現,掌握了詩人的生平和風格,就可由此及彼地類推詩人的其他作品;所謂“論世”就是要了解作家的時代風貌,如果掌握了時代風貌,同時代作家所具有的共性,也就容易把握了。例:
陪金陵府相中堂夜宴(韋莊)
滿耳笙歌滿眼花,滿樓珠翠勝吳娃。
因知海上神仙窟,只似人間富貴家。
繡戶夜攢紅燭市,舞衣晴曳碧天霞。
卻愁宴罷青娥散,揚子江頭月半斜。
這首律詩前三聯極寫夜宴歡歌樂舞、豪華富貴的場面,而尾聯卻跌出一個“愁”字。緣何有“愁”,在這“愁”字的背後又包含怎樣的內涵?解讀此詩首先得讓學生了解韋莊所處的時代特點。韋莊生活的年代,唐王朝已是日暮途窮。黃巢起義軍縱橫大半箇中國,地方藩鎮也擁兵叛唐,民生塗炭,僖宗迭次出奔,求得偏安一隅,唐王朝搖搖欲墜。只有東南半壁暫得喘息,然而握有重兵的周寶卻整日沉湎酒色,暫時求得麻醉,忘卻前途的黯淡。詩人以較為清醒的頭腦,窺出無可逆的事態趨勢,在一片珠光寶氣的炫照中透出了作者的哀愁,不由得唱出無可奈何的輓歌,這是大廈將傾的預感,是末日將臨的哀鳴。然後我們來查看韋莊是個什麼樣的人。韋莊是長安杜陵人,是唐朝宰相韋可秦之後,可見他和李唐王朝是息息相關的。此時的唐王朝已是岌岌可危,他也流落鎮江,西望長安,思鄉之情頓起,憂國之痛何堪!想到此,詩人怎能不愁上心頭,更上眉頭呢?
首先詩歌語言不同於其他文學語言,它更形象精練,更富於色彩感、節奏感、動態質感。因此,我們在指導學生鑑賞詩歌時,必須讓學生抓住詩人運用的富有表現力的妙字佳句。這些妙字佳句是詩人從“幾千噸語言的礦藏”中提煉出的足以表達詩歌內容的詞句,對表達主題、深化意境、突出形象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例:
泊船瓜州(王安石)
京口瓜州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其中“春風又綠江南岸”一句中的“綠”字,最初用“到”,後改為“過”,又改為“入”,再改為“滿”,凡如是十許字,始定為“綠”。“綠”字為什麼好呢?這裡把形容詞用作動詞,在表達上就會更豐富,可從三方來看:(1)“到”、“過”、“入”等字只能狀出春天來到江南,但寫不出春到的景象。而“綠”卻能讓人感到一片春意盎然的勃勃生機。(2)“滿”字較前三字為好,因它寫出了範圍,但卻沒有寫出春季特有的顏色。而“綠”卻從春風吹過以後產生的奇妙的效果著想,從而把看不見的春風轉換成鮮明的視覺形象。(3)查背景可知此時詩人正值奉召回京,重施變法之際,詩句用“綠”描繪的生機盎然的景色與詩人喜悅的心情相諧和。
其次,古典詩歌的創作與欣賞都強調聯想與想像,又由於古典詩歌的押韻、平仄、對仗等方面的要求,使得詩歌語言具有一些語法結構上的難點。因此,我們指導學生鑑賞,就要讓他們關注那些體現詩人語言功力和藝術用心的詩句,即關注那些在顛倒、跳躍、省略等方面顯示了詩歌內在邏輯性的詩句。
如蘇軾《浣溪沙》詞中有“簌簌衣巾落棗花”一句,實為“棗花簌簌落衣巾”的倒文;杜甫《秋興》一詩中有“香稻啄余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原意為:鸚鵡啄余香稻粒,鳳凰棲老碧梧枝。主賓倒置的同時,賓語“香稻粒”、“碧梧枝”還被拆開分屬主賓位置。對於古典詩歌詩句的倒置,清人洪亮吉說:“詩家例用倒句法,方覺奇峭生動”。
正因古典詩歌語言的這些獨特性,在對古典詩歌鑑賞時,我們就要引導學生品讀語言,發揮想像,添加省略,還原語序,連綴跳躍,讓他們在不斷地描摹、體會、感悟中漸進詩的境界。
培養感悟能力
詩歌的本質特點是情緒和情感的抒發。詩歌從創作的角度說,是人類某種寶貴的情緒、情感在瞬間的靈光閃現。我們指導學生閱讀古典詩歌,正是希望他們通過詩人對瞬間事物、情感的把握,將自己的情感經驗,與詩歌中的情感經驗進行比較,引起心靈的共鳴,或以補充自己情感經驗的不足,使之轉化為自己的情感記憶體,體驗到某種人生情緒的極致。
1. 捕捉意象,體會意境詩歌主要是通過意象和意境的創造來傳達思想感情的。主觀的心意和客觀的物象在語言文字中融匯和具現即意象。它是融入了主觀情意的客觀物象,或者是藉助客觀物象表現出來的主觀情感。意境是詩人通過種種意象的創造和連綴加之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所構成的一種充滿詩意而又耐人尋味的藝術境界,是“情”與“景”的結晶品,它是古代詩人力求創構的詩歌的精華,也是我們鑑賞詩歌的核心,是鑑賞活動中最重要的審美環節。在鑑賞詩歌時,我們要注意引導學生捕捉意象,體會意境,藉助聯想和想像,進入到詩人所創造的那個無限豐富和廣闊藝術空間,聆聽詩人對自然、對社會、對生命最真切的訴說,對接詩人最豐富、最真實、最細膩的情感,享受最具人文關懷、人文精神的美趣。例:
天淨沙·秋思(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這首小令用的就是典型的意象與意象的疊加方式。十個細節,一組象徵符號,全為景,只因“斷腸人在天涯”一句,點染出一片淒清蒼涼的秋色,點化出一片哀愁孤寂的情思,全部景象遂籠上一層無垠的悲愁。無言愁而愁緒似東流之水,不言孤而孤苦若黃昏之鴉,韻外之韻頓生,味外之味無窮,渲染出一種肅殺荒涼的氛圍,體現了主人公無可奈何的落寞心境。
我們還經常看到,一些藝術感染力很強的意象往往在作品中反覆出現,甚至為不同時期、不同作者所襲用。這種藉助於現成的意象來表達某種特定情思的藝術手段,則使意象帶有了歷史的承襲性和象徵性。如楊柳表離別,菊花表高潔,梧桐表傷感,陽關示別離,子規象徵悲傷,白雲象徵孤高,松蘭梅竹象征堅貞高潔,蛟龍鸞鳳象徵君子,飄風雲霓象徵小人等等。我們指導學生鑑賞詩歌,就要讓學生懂得詩中意象的象徵性,通過文化解讀來理解詩歌作品。只有這樣,學生才有可能深入地把握作品的意蘊。
在意象的承襲過程中,作者為了表達特定環境的思想和感情,達到意與象、物與我融洽的效果,創設了具有多義性的意象。比如“月”,李白將它當作知心的伴侶(《月下獨酌》: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蘇軾通過它來表達對親人的美好祝願與激勵(《水調歌頭》: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張九齡把它當作良辰美景的化身(《望月懷遠》: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張若虛藉助它來表現親人間刻骨銘心的思念(《春江花月夜》: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台),柳永卻因它觸目傷懷(《雨霖鈴》: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在對詩歌進行鑑賞時,我們要引導學生結合作品捕捉融入詩人主觀情感創造出的具有多義性的意象,在深層次上領悟作者深邃的思想,從而更深刻地體會詩的意境美。
因意境是詩人營造出的一個“可意會而難言傳”的藝術世界,體會詩的意境就是詩歌鑑賞的難點,也是詩歌鑑賞的重點。我們引導學生體會詩歌意境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把握詩歌意象。上文已詳盡闡明,此處不再贅述。
(2)抓住詩人情感。詩中抒發的感情是詩人寫詩的動力,詩人的生活經歷及其思想基礎均融入其中,不了解這個動力,找不到詩人感情的源頭,便摸不準詩人感情的脈搏。所以進行詩歌鑑賞要儘可能了解詩人的有關情況,諸如身世、經歷等,就能設身處地去領會詩人彼時彼地的思想及心情,並與詩人產生共鳴。
(3)掌握寫詩背景。不同時代、社會及不同的人事關係構成詩歌不同的背景,而這些背景又直接影響詩中內容的基本情調。不分析其背景,就難以了解詩中感情的基調。魯迅先生說:“詩人感物,發而歌詠。”詩人抓住生活中那些動人的能啟發人思考的片斷,運用原有的生活的積累,加工創造出富有生活氣息的畫面,以構成能喚起別人美感的意境。因此領會詩的意境,就必須分析詩的背景,從中認識藝術境界的氛圍或情調。
(4)再創構意境。詩的意境的創構要求詩人以想像為橋樑和紐帶,將主觀和客觀相結合,做到虛實並舉,情景交融。我們鑑賞詩歌,體會詩的意境,同樣需要讓學生展開想像的翅膀,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來再度創構詩的意境,從而領略古典詩歌的“真景物”、“真感情”。
古典詩歌中,詩人為了表達個體真切的感受並把它傳達給讀者,常藉助各種藝術手法來表現。我們引導學生分析古典詩歌的寫作技巧一般側重於以下兩個方面:體會各種修辭手法的作用和分析詩歌採用的表達方式。
(1)體會修辭作用
我國古典詩歌對語言有很高的要求,詩歌語言在不斷更新中,特重修辭手法的新變,詩歌語言的素質來自對常規語言的變異,是對標準語法規律的“故意的充滿美感的扭曲”。在詩歌語言的變異釀造上出現了許多修辭方式。幾乎所有的詩人都不能拒絕比喻這種修辭,因為它是使詩歌語言形象化的最有效的表現方法之一。例:
青玉案(賀鑄)
碧雲冉冉蘅皋暮。彩筆新題斷腸句。試問閒愁都幾許?一川菸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
這首詞抒發作者下野後不被人們注意的慨嘆。他獨自徘徊在“碧雲冉冉”的香草地,暗嘆自己縱有滿腹璣珠,但無人賞識的悲涼。隨著暮雲的緩緩滾動,這種無邊的“閒愁”湧上心頭,產生一種難以形容的失落感。作者疊用了三個精警、新奇,又稍帶誇張的複合式比喻:“一川菸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把這種“閒愁”充塞天地,既多且廣,不可消釋,是化虛為實的靈光之筆。
除此之外,古典詩歌中常用的修辭手法還有很多,如擬人、誇張、對偶、反覆、襯托、雙關等,還要注意常常運用到的賦比興、象徵等手法。
(2)分析表達方式
在詩歌中主要運用敘述、描寫、議論、抒情四種表達方式。描寫方式有動靜結合、虛實結合等的不同;抒情方式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於景、情景交融等的分別。在鑑賞詩歌時,我們要引導學生注意分析、把握這些手法的表達效果,從而更好地體會詩歌中的形象,走進詩歌的意境,領悟作者的感情。例:(95年全國高考題)
對李清照《如夢令》一詞分析不當的一項是: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捲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這首小令先交待背景,說是昨晚雨狂風猛,心緒如潮,只好借酒消憂。一覺醒來,天已大亮。此時,已聽到侍女準備啟戶捲簾,一日之計已經開始。便急忙問:海棠花怎樣了?侍女說,還好,海棠花和原來一樣。女主人聽後說,應是紅的花見少,而綠的葉見多了。詩人通過對海棠綠肥紅瘦的描寫,抒發感傷情緒,而這種感傷情緒又來自對春光的留戀和惜別。詩歌在表達這種情緒時,是通過委婉的問答輕輕地流露的。因此,說這首詞“採用直抒胸臆的手法”是不正確的。
培養拓展能力
詩歌是主體性最強、主體特徵表現得最為鮮明的一種文體。它用高度概括的語言把繁複的生活現象、濃烈的思想感情蘊蓄到最典型而又最精約的形象中。它是詩人的生活體驗和人生感悟的表現。詩歌鑑賞是最富個性色彩、最具創造精神的情智活動。蘇霍姆林斯基說:“在學生的腦力勞動中,擺在第一位的並不是背書,不是記住別人的思想,而是學生本人進行思考,也就是說,進行生動的創造。”我們在引導學生進行詩歌鑑賞時,既要讓學生用自己的情感把詩歌中濃縮的生活和情感“泡”開,還原回原生態,更要讓學生把讀出的“自己”的而非“別人”的感悟抒寫出來,即讓學生對原詩進行創造性的補充和發揮,使原詩具有更為廣闊的意象群,同時使藝術形象得到再造和擴展。只有這樣做,我們才能使鑑賞主體(學生)與詩歌作品完美統一,真正實現培養學生鑑賞能力的目的,達到詩歌鑑賞的最高境界。
讓學生抒寫感悟可以採用多種形式。我在教學中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所教詩歌內容的特點,常常採用以下三種方法:
在學生掌握了一些古典詩歌鑑賞方面的知識以後,我引導他們根據自己對於詩歌的理解,選取自己體會最深的一點,將自己的感悟試探著摹寫出來。字數可多可少,要句暢意明,見解有個性。例:閱讀《菩薩蠻》,試析此詞。
菩薩蠻(韋莊)
人人盡說江南好,遊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如天。畫船聽雨眠。
壚邊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還鄉,還鄉須斷腸。
【學生探寫】這首詞寫景只有兩句,卻以寫意的畫法,畫出江南水鄉的最大特點,給讀者留有極大的想像空間。寫江南的人美,只寫壚邊女的皓腕,而“似月”的美貌,又給讀者留有極大的想像空間。開頭用“人人盡說”這一側面描寫的手法,令人信服。一般遊子總會發出“思歸”而不得的感慨,而這首詞的結尾又巧妙地呼應開頭,反傳統而用之,說遊人和客居者應老死於此,否則將遺憾無窮,俏皮而極富新意。
【教師點評】以評析藝術特色為探寫切入點,分析該詞緊扣 “江南好”這一主題所採用的藝術手法,有理有情有文采。
在學生對原詩大體掌握的基礎上,我引導他們將詩歌進行改寫。從體裁上看,或將詩歌改寫成散文,或將詩歌改寫成小說,或將詩歌改寫成劇本。改寫的過程,從接受美學的角度看,其實就是閱讀過程中一次意象的再創造,它使美成為一種情感體驗。
例如,在講授《歸去來兮辭》時,鑒於該詩多用四字或六字的對偶句,我就引導學生將古詩改寫成散文。改寫的過程即是形象思維的過程,再現形象的過程。在改寫過程中,學生描繪出了幽然而又寧謐的田園風光,展現出了古樸而又淳美的民俗民風,再現了古詩詞中的田園美、人情美。同時,學生通過聯想充分調動了自己的經驗與感受,創造出了自己心中的形象,並為之心動、心醉。
我在教學中也常常引導學生進行“比較”閱讀,讓他們在比較中進行研究,探詢共性,辨析差異,並抒寫個人感悟。這種比較,可以是不同時期具有共性的作家,如同為浪漫主義的詩人屈原和李白;也可以是同一時期具有風格差異的作家,如唐代浪漫主義詩人李白和現實主義詩人杜甫。這種比較,可以是不同時期作家的同一題材的作品,如虞世南、駱賓王、李商隱三人分別寫的《蟬》;也可以是同一文字內容,不同的體裁形式……例:閱讀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首七絕是唐代詩人杜牧所寫。有人將其斷讀為一首詞:“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還有人甚至將其刪成一首五絕:“時節雨紛紛,行人慾斷魂。酒家何處有,遙指杏花村。”將原作、改詞、改詩三者比較,根據鑑賞評價原則,選取一點,研寫感悟。
學生研寫 杜詩原作意境優美,狀景有聲有色,寫人形神兼備。江南春季多雨,清明這一天常常下雨。詩中色彩鮮艷明媚的春景,幾乎盡被“紛紛”細雨遮住,思親的行人怎不“欲斷魂”?“紛紛”是形容春雨,也是形容“行人”的情緒。第三句乍看平淡,但與第四句聯繫起來,情趣頓生。它仿佛讓人看到綿綿春雨中,牧童騎在牛背上,手指遠方:“瞧,那不就是杏花村么!”改詞借問的對象和內容都變了,“行人”聞訊而喜,喜而趕路,以及他那急匆匆的樣子都浮現不出來了。改詩雖保留了原來的意境,但卻減少了詩人向牧童問路的畫面,情節趣味明顯淡薄,與原詩相比大為遜色。
教師點評 比較了原作、改詞、改詩三者意境的高下,研寫了個人感悟,有理有據。
綜上所述,古典詩歌作為中華文化中最精緻、最燦爛的一頁,是整箇中學教材中不可缺少的內容。詩歌的特質決定了詩歌鑑賞是一種高度的創造性的藝術活動。然而,由於學生生活經驗不同、藝術經驗不同、思想水平不同、藝術靈感的差異,他們在同一首詩中發現的世界也不完全相同。因此,我們指導學生鑑賞詩歌,培養學生的鑑賞能力,有很大的難度。但是,筆者認為:只要我們在實際教學中,結合詩歌教學的特點,立足詩歌文本,對接作者情感及抒寫學習感悟,重於培養學生的文本判讀、情感感悟和文本拓展能力,必將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大大促進學生詩歌的鑑賞能力和綜合素質水平的提高。
意象和意境
淺談古詩詞鑑賞中的意象和意境
意象和意境是詩家寫詩、評論家評詩經常用到的兩個術語,也是我們欣賞古詩詞時必須要掌握的兩個的重點,更是要分辨的兩個難點。比如全國語文高考卷曾考過李白的《春夜洛城聞笛》一詩:“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詩中“折柳”的寓意是什麼?“折柳”在這首詩里就是一個意象,表達了兩層意思:一是指曲名,即一支漢樂府古曲《折楊柳》,此曲抒寫的是離別行旅之苦。二是指一種習俗,一個場景,一種情緒,古代離別的時候,往往從路邊折柳枝相送,楊柳依依正好藉以表達戀戀不捨的心情。折柳幾乎就是離別的同義語。在古詩詞學習和鑑賞中,類似“折柳”的意象還很多。下面談談有關意象和意境問題。
意象就是(物)象與(情)意的組合。即詩中的形象,它不僅包含人物形象,也包括詩中所寫的景和物,還包含了作者的情思。詩歌意象因物象的不同,有的是景,有的是物;有的是事,有的是人;有的是單一的,有的是多個的。[
如蘇軾的《卜運算元·黃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詞人的悵惘心境正是由“缺月”、“疏桐”、“幽人”、“孤鴻”、“寒枝”等意象來表達的。王維《竹里館》“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由“竹林”、“孤琴”、“長嘯”、“明月”等構成了清幽絕俗的意境。白居易《憶江南》“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江花”、“江水”兩個意象就足以說明白居易的快樂生活。再如柳永的《雨霖鈴·寒蟬淒切》“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中,通過“楊柳”、“曉風”、“殘月”等意象,就能知道所傳達出來的是傷別情懷。
意境是詩人的主觀情思與客觀景物相交融而創造出來的渾然一體的藝術境界。詩歌創作離不開意象,意象的選擇只是第一步,是詩的基礎;組合意象創造出“意與境諧”的詩的藝術境界才是目的。意境與意象在本質上有一定的聯繫,它們都是主觀與客觀統一的產物,都是情與物的結合體。但它們又有區別:從形式上看,意象與詞句相關,意境則與全篇對應。
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這首詩有如下意象:黃鶴樓、煙花、孤帆、長江等。這些意象組合起來便成了一幅融情於境的畫面:詩中沒有直抒對友人依依不捨的眷念,而是通過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立江邊若有所失的詩人形象,表達送別友人的深情摯意。字面上句句寫景,實際上句句都在抒情,可謂一切景語皆情語。再如賀鑄《青玉案》中“一川菸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這三個意象組成一個整體,藝術地回答了“試問閒愁都幾許?”它不是三個意象的簡單相加,而是形成了一個感人的藝術境界:閒愁像無邊無際的如煙青草,似狂飛亂舞的滿城飛絮,若淒清迷茫的黃梅時雨。
一般來說,詩像不像詩,有無詩味,主要看意象;詩美不美,有無意蘊,主要則看意境。由詩味到詩美,實際上就是由意象到意境的挖掘過程。離開了意象,就無以談意境。因此,在詩詞中,起點是意象,終點卻是意境。
古詩中的意象,一般有相對固定的寓意,如“梅”是“孤獨”、“寂寞”、“孤芳自賞”、“高潔偉岸”的代名詞;“蟬”是“惜時光”、“痛別離”、“苦遠遊”、“感身世”的同義語。
【花草樹木類】
花開:希望,青春,人生的燦爛
花落:凋零失意,人生、事業的挫折
菊:隱逸,高潔,脫俗
梅:傲雪,堅強,不屈不撓
蘭:高潔
牡丹:富貴美好
草:生命力強,生生不息
禾黍:黍離之悲(國家的今盛昔衰)
綠葉:生命力,希望,活力
黃葉:凋零,成熟,美人遲暮
松柏:傲岸,堅強,生命力
竹:氣節,積極向上
梧桐:悽苦
柳:送別,傷感,春天的美好
【飛禽走獸類】
子規:悲慘悽惻
猿猴:哀傷悽厲
鴻鵠:理想追求
魚:自由愜意
(孤)雁:孤獨思鄉訊息
鷹:剛勁,自由,事業的成功
狗、雞:生活氣息,田園生活
(瘦)馬:奔騰,追求,漂泊
烏鴉:小人,俗客,庸夫
沙鷗:飄零,傷感
【風霜雨雪類】
海:遼闊,力量,氣勢
海浪:人生的起伏
海浪的洶湧:人生的兇險,江湖的詭譎
江水:時光的流逝
煙霧:情感的朦朧、慘澹
小雨:春景,希望,生機
暴雨:殘酷,熱情
春風:曠達,歡愉,希望
東風:春天,美好
西風:落寞,惆悵,衰敗
狂風:作亂
霜:人生易老,社會環境惡劣
雪:純潔美好,環境的惡劣
露:人生短促,生命易逝
云:遊子,飄泊
天陰:壓抑,愁苦,寂寞
天晴:歡愉,光明
【顏色器物類】
白:純潔無瑕,喪事
紅:熱情奔放,青春,喜事
綠:希望,活力,和平
藍:高雅,憂鬱
黃:溫暖,平和
紫:高貴,神秘
黑:黑暗,絕望,莊重,神秘
玉:高潔脫俗
珍珠:美麗無瑕
簪纓(冠):官位,名望
【其它類】
酒:歡悅,得意,失意,愁苦
英雄:追慕,自愧,自嘆
小人:鄙夷,明志,自省,鞭撻
古蹟:懷舊,明志,昔盛今衰(國家),衰敗蕭條
破曉:初現希望
深夜:愁思,懷舊
鄉村:思歸,厭俗,田園風光,生活氣息,純樸美好,安逸寧靜
草原:遼闊,人的胸襟
城市(市井):繁榮熱鬧,富貴奢華
仙境:飄逸美妙,潔淨,忘塵,厭俗
月亮:人生的圓滿、缺憾思鄉思親
朝陽:希望,朝氣,活力
夕陽:失落,消沉,珍惜美好而短暫的人生或事物
正午:熱烈,熱情奔放,惡勢力對社會、對人的摧殘
天地:人類的渺小,人生的短暫,心胸的廣闊,情感的孤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