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戲兵種
三國群英系列兵種,由輕騎兵升級而成,速度、攻擊、防禦增加,為三國群英系列使用率最高的主力兵種,以三國群英3為例,其餘兵種都有兩種以上的剋星(80%命中),而騎兵是只有一種剋星(槍兵80%命中騎兵),其餘兵種最多也就是60%命中率,而由於鐵騎兵的機動性是所有兵種中最高的,在使用雁型陣時很容易突破對方正面防禦,包抄敵人,甚至直衝敵將,快速結束戰鬥,這使得三國群英3中,只要避開槍兵,騎兵一般都不會處於不利狀態,一旦遇到槍兵,只有一個方法“跑!越快越好!“騎兵的一種
鐵騎兵是騎兵部隊的變種,也是騎兵部隊中的精英。鐵騎兵的最基本特徵是人和馬都裝備厚實的鐵甲,給騎兵提供很強的防護性,同時鐵甲給騎兵增重,又能加強騎兵的衝擊力。中國的騎兵出現在戰國時期,那時候,沒有馬鐙,甚至連馬鞍都沒有,騎兵只能靠兩條腿夾住馬肚子,因此長程行軍是非常辛苦的。那時的騎兵主要是單手武器,如單刀、彎刀等。雖然防護力很差,但畢竟比笨重的戰車靈活多了。
漢朝時,中國人發明了高橋馬鞍,這使騎兵坐得穩當多了,因此騎兵開始使用長兵器,穿硬皮甲,防護力得到大幅提高。漢朝的騎兵能戰勝匈奴人,馬鞍應該記頭功!
東漢末年,中國人又發明了馬鐙,於是,鐵騎兵出現了。馬鐙使騎兵有了一個支點,可以穿著沉重的鐵甲,使用威力更大的斬馬刀(一種長柄厚背的大刀);後來,人們又為戰馬披上鐵甲,鐵騎兵完全成型了。鐵騎兵人馬皆批掛重甲,使用斬馬刀、丈八長矛,猶如一座戰神雕像。鐵騎兵作戰時主要以完整的隊形衝擊敵人,造成敵人陣形混亂,因此保持隊形是很重要的(但後來的鐵甲連環馬就極端了) 後來,隨著穿甲箭尤其是火藥的出現,鐵騎兵失去了肉盾的作用,逐漸退出了軍事舞台。 ...
楊朔作品《鐵騎兵》
作者:楊朔,男,1913年生, 山東蓬萊人。原名楊毓瑨,字瑩叔,蓬萊城裡人。現、當代著名作家、散文家。原文
一
一過雁門關,氣候顯然不同了,重陽前後,天就飄起大雪來。就在一個落雪的夜晚,一連活動在左雲附近的八路軍騎兵冒著風雪,朝南轉移,想轉到比較安定的地區休息些時候。通過一條公路時,不想日本兵得到漢奸的報告,忽然開來幾輛裝甲車,把隊伍切斷了。
隔斷在公路北的只有一班人。他們想衝過來,可是敵人火力太緊,只好像一群脫離軌道的流星,離開大隊,單獨活動。
二
星群脫離軌道,一定要隕落,八路軍掉隊了,卻能自動地打游擊。班長是個矮漢子,左臉腮有一條刀傷,彎彎的,像是月牙。他帶著這一班人怪巧妙地甩開了追擊的敵人,東沖西撞,想再追上大隊。不巧敵人這時開始了秋冬“掃蕩”,到處出動,他們只好朝北開去,接連十幾天,走的全是不熟悉的地方。
這天晚上,他們跑到二更天,跳出敵人的合擊圈,正想尋個宿營地睡覺,班長忽然聽見遠遠的有一片吵叫聲,再仔細一聽,才辨出是河水的聲音。
他們來到河邊,星光底下,看見河面不過半里來寬,隔河有幾點火光,像是村落。班長毫不遲疑,第一個鞭著馬走下河去,其餘的騎兵也跟下去。夜不十分冷,河水沒凍,可是很急,而且越走越深,最後沒到馬肚子。
班長心裡想:“這是什麼河,好深!”就勒轉馬頭,退到岸上,沿著河朝上走,要找個淺些的地方過河。上流的水更急,總過不去。他們便順著另一條路,跑到半夜,不見人家,最後爬上一個山頭。在山頂上,他們全都驚住了。原來山下模模糊糊地顯出一座城,到處亮著電燈,好像星星。
班長的臉頰抽動著,月牙形的刀傷也像活了似的動起來。嘴裡罵道:“龜兒子!咱們闖到什麼地方了?”總是敵人的地方。他靈機一動,吩咐騎兵朝著城裡放了一排馬槍。這一下子不要緊,竟惹起城裡的騷亂,步槍、機關槍、擲彈筒、過山炮,一時從城裡響起來,亂放一頓。騎兵們卻悄悄地退下山頭,朝著另一個方向跑去。
雞叫時,他們終於來到一個村子,敲開莊戶人家的門,不弄飯吃,也不要睡覺,開口先問:“老鄉,你們這裡是什麼地界?”
農民熱情地招呼他們說:“這是包頭啊。圍城就在那邊山腳下……聽聽,炮響呢,不知日本鬼子又搗什麼鬼?”
騎兵們都不覺呀了一聲,緊接著又問:“那么前邊是什麼河?”老鄉說:“是黃河,水才急呢,一根鵝毛掉下去,也會旋到水底下去。” 騎兵們一齊驚得瞪著眼,隨後不覺大笑起來。
三
第二天,包頭的百姓紛紛傳說八路軍有一團人來攻城,差一點把城攻破。城裡的日本兵大半調到雁北進行“掃蕩”去了,竟以為八路軍轉到外線,要搗毀他們的老巢,嚇得急忙退回包頭,“掃蕩”便停止了。十天以後,那班騎兵也平平安安地轉回根據地,尋到大隊。
一九四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