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雙雁

鐵雙雁

“石雁照汾州,清官不到頭。”早在明朝時,汾陽城流傳著這樣一首民謠,當時,官員有苦難言,百姓民不聊生。不久,一對辟邪祈福的鐵雁悄然出現在汾陽城頭,歷史改變了,官員兩袖清風,百姓安居樂業。被老百姓視為吉祥之物、鎮城之寶的鐵雙雁,足足守護了汾陽百姓340多年。上世紀80年代,鐵雙雁不翼而飛,而且消失得無影無蹤。就在諸多人士苦苦尋覓無果時,2003年,一幅來自大洋彼岸的照片帶來了鐵雙雁的原型!經過專家7年的不斷研究,2010年歲末,兩隻仿古重鑄的鐵雁再次昂首站立在汾陽古城牆上,為百姓祈福。

汾陽鐵雙雁,是明萬曆四十一年(1613),陝西周至縣舉人劉一佺知汾州府時所鑄。記載和實物都顯示,那分明是一對鐵鳳凰。鐵鳳凰高五尺,長四尺許,亭亭玉立於鐵底墩之上。底墩分三層,高二尺六寸。各層鑄有龍風嬉戲于山林的圖畫。鐵底墩又立於用磚砌成以石鋪面的約三尺高的方體高台上。位置在北門城牆上距城樓以東大約不到百步的地方,仰首挺胸、儀態萬方、坐北向南(汾陽城為西北、東南向的四陽城,實際上是西北向東南)、俯瞰城區。上個世紀50年代後期,被汾陽人視為神物的鐵雁被調到太原,置於新建的迎澤公園北門,成了省城最大的一座公園迎來送往的吉祥物。嗣後,不知何年何月,便又不知去向。從此,那造型優雅、俏麗的鐵雙雁便從汾陽人的視線里永遠地消失了。
上個世紀50年代鐵雙雁的樣子是鳳頭雁尾。鳳凰的尾巴不是很華麗的嗎?老人們說,那是鳳,已經飛走了,只留下凰。後來人們又依照凰的形狀重鑄了一隻,當然就是這樣的了。你看去吧,飛走的那只是空的。我去驗證,爬到高台上抱著鳳凰左看右看,果然其中的一隻,腰部有一個課本大小的長方形小門,再看,就看到上面刻著“大清嘉慶二十一年六月吉日鑄造。平遙縣合張家砂院金火匠人淨攬到汾州府新鑄鐵鳳凰一對,言定價錢伍百千整。”的字樣。現在的一對中,有一隻是依凰補鑄的。後來看到《縣誌》上說,由於年深日久、風雨剝觸以致鐵鳳凰毀壞,於清嘉慶庚辰(丙子(1816)之誤)太守岳公樣繼鑄焉。”但《縣誌》也沒有說是鑄了一隻還是兩隻。
另一個質疑是為什麼老百姓始終把這兩隻鳳凰叫成雁呢?據考證當年劉知府鑄鐵鳳凰,是有緣由的。據《汾陽縣誌》記載,“汾郡多山,北(西北)山崖石互錯,有似雁形,俗謠云:‘石雁照汾州,清官不到頭’。明太守劉公一佺(山東壽張縣舉人,嘉靖十五年任)作雙鐵鳳於北城上以鎮之”。此話雖關玫事,卻是載在《汾陽縣誌·藝文》卷中的一首《鐵鳳歌》前作為引子的。看來,事涉“清官不到頭”,有些話是不好說出的。而知道汾陽歷史的人都清楚,明代汾州的當政者都有一個難言的苦衷,那就是藩王乾予政事。當時住在汾陽城內東府的慶成王和西府的永和王,依權仗勢,往往使得地方官不能按規矩行事。且動輒得罪,捲鋪蓋走人。萬曆二十三年,山西巡撫魏允貞上書:“州有兩藩邸,子孫以千百,乘勢齧小民,持吏短長,州吏權輕,不足彈壓……”這無疑是汾州“清官不到頭”的原因之一。後終於引起皇帝注童,警示藩王並於萬曆二十三年(1595)升汾州為府以予牽制。劉一佺之舉,確實反映了當時汾陽的呼聲。郡王府的興衰和汾陽政事的變遷,就成了鐵雁民謠的最好注釋。後來,民間又有謠雲,“鐵雁鎮石雁,清官永不斷”。取鳳凰為百鳥之王專為鎮石雁而來之意。可以說,鐵雁傾注了汾陽人世世代代盼官清廉的美好願望。正如《鐵鳳歌》所詠:“……峰巒回處峰形幻,何年化石成群雁。其羽載楫風載揚,俯瞰城中官民患。官民交患何可當,熔金為鑄雙鳳凰。糜吏精誠資捍衛,山靈懾伏報嘉祥。”
據悉,目前鐵雙雁被收藏於山西省博物館。
鐵雙雁,山西汾陽橡膠廠的自有品牌。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汾陽鐵雙雁牌三角帶曾經暢銷全國。時任省委書記的胡富國還給汾陽橡膠廠寫過廠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