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爾生·萊孚·哈勵遜

鐵爾生·萊孚·哈勵遜

鐵爾生·萊孚·哈勵遜(TILLSON·L·HARRIS,1881—1947),加拿大籍外科醫生。畢業於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和阿爾伯特大學,是一位著名的外科醫生和國際主義和平戰士。1881年1月5日出生於加拿大安大略省鐵爾生堡鎮。其祖父帕爾希爾約翰·盧克·哈勵遜是安大略省的銀行家,其外祖父哈里德·阿德爾·鐵爾生,是安大略省鐵爾生堡鎮的創始人之子。哈勵遜大夫行大,下有一個弟弟,一個妹妹。

基本信息

生平

哈勵遜最早於1915年來華,支持孫中山領導的中國革命。20世紀30年代,他曾在天津、上海等多地行醫,救死扶傷。

1937年中國抗日戰爭爆發,1938年9月哈勵遜第二次來到中國,在上海以志願軍的身份參加了中國紅十字會,不久到新四軍做醫療救護工作,至1939年5月回上海行醫。

1941年至1946年,為避開日軍監視,哈勵遜在英國東南亞戰區的海軍部商船隊任軍醫官。

1946年1月13日,哈勵遜在上海參加聯合國善後救濟總署的醫務工作。4月被派赴北平(今北京)籌備援助解放軍的醫藥物資,並視察邯鄲國際和平醫院。8月31日攜280箱醫藥物資從北平出發去邯鄲國際和平醫院,行前,正在北平軍調處執行部工作的葉劍英、黃華以及馬海德博士為他送行。9月9日抵達,受到了晉冀魯豫軍區首長鄧小平、薄一波、楊秀峰的親切接見。首長們高度讚揚他在劉鄧大軍南下前夕,給送來的寶貴援助。哈勵遜視察了邯鄲國際和平醫院後主動提出,還要送更多的醫藥物資,那時他就不走了。鄧、薄表示贊同。旋即哈勵遜返回上海。

1946年12月4日,哈勵遜受聯合國善後救濟總署、中國福利基金會、解放區救濟總會、加拿大紅十字會和美國紅十字會等機構的委託,將40噸醫藥器械和20噸紡織品共三車皮醫療物資,由上海出發,經鐵路運往邯鄲國際和平醫院。沿途多次受到國民黨當局的阻撓、刁難。饑寒交加,使他身染重病。儘管如此,他仍帶病同國民黨當局交涉,拖延到當月19日才到達開封。在繞道解放區運送這些物資的途中,不幸於1947年1月10日凌晨,病逝在山東省張秋鎮,終年66歲。

據即將出版的新版《張秋鎮志》記載,1947年1月11日,駐張秋鎮的解放軍黨政機關與張秋鎮民眾3000餘人召開大會,隆重追悼哈勵遜大夫。哈勵遜的遺體後被安葬在河南開封。

評價

哈勵遜大夫是一位著名的外科醫生,一位偉大的國際和平戰士,他同白求恩、柯棣華一樣,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立下了不朽的功績,並無私地獻出了自己的寶貴生命。他們被稱為“三個志願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