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王店,是千年古鎮。在這個小鎮上,不但人文薈萃,佛教也十分盛行。據《梅里志》記載,明末清初時,有大大小小五十六座寺、庵、堂、觀、廟等,分布在小鎮的四周。在這些佛門當中,最有名的首推鐵佛寺。
鐵佛寺,原稱董庵,約建於明末天啟崇禎年間(1627~1628)。相傳,當時鎮上有位鄉紳李曙岩,所生第三女嫁至南潯董家為妻,該女無嗣,便領一養女,但養女長大後不願出嫁。董家無法,只得向李家買進在王店鎮的舊宅一座改築成庵,讓她出家為尼。庵屋很大,有前殿、後殿、高樓、方丈室等。庵中有一尊佛像,高約一丈,佛頭如大香爐,佛身分三層由鐵鑄成,所用之鐵厚達半個指頭。一時傳為奇觀,俗稱鐵佛寺。
清順治三年(1646),女性禪師只園行剛住持董庵,遂易名為伏獅禪院。只園禪師在此開壇弘法,一時信徒雲集,場面相當火爆,連朱彝尊的伯祖母趙淑人也虔誠地拜只園為師。朱家當時是書香門第、官宦望族。伏獅禪院女禪師能請到官婦繼而成為其弟子,說明其弘法是相當成功的。後來只園圓寂,由原董氏女、被只園賜法名為“義川”的義公超珂繼承,義川圓寂,又由一揆繼承。雕刻於杭州徑山寂照寺、發行於嘉興楞嚴寺的佛教巨著《嘉興藏》,收錄了先後任伏獅禪院住持的女禪師只園行剛、義公超珂和一揆超琛的語錄,時任貴陽太守、朱彝尊的伯父朱茂時也為此作序。朱茂時是當時著名的士大夫,也是參與後期《嘉興藏》刻事的重要居士。此舉一出,伏獅禪院更加有名了。
一揆超琛圓寂後,禪院因無人住持而荒廢。後地方士紳招聘覺柯禪師任住持,覺柯四方募捐,又將董庵整修一新。覺柯年老後,改由御符住持。民國以後,因長年無人住持,鐵佛寺再次荒廢,庵屋盡毀,只剩下大鐵佛一尊,里人便築茅屋以遮擋風雨。1956年,該鐵佛曾被列為省藝術建築二級文物,到了1958年大躍進時代,該鐵佛亦作了大煉鋼鐵之用。現只有從《王店鎮志》上的一幀舊照片中,還能重睹大鐵佛當年的風采。
歷史由來
寺廟有關史料記載為唐代貞觀年間(627-649年)僧人昆仲禪師修建。宋代太平興國年間(976-979年)比丘尼願蓮積極吸收女眾出家,壯大道場,將寺廟起名為“鐵骨寺”以激勵僧尼鐵骨心腸刻意修行而不動搖。 因“骨”與“姑”諧音,又含“鐵心修行尼姑”之意。拒《廬山小志》載:“鐵骨寺”亦名“鐵骨庵”。公元979年,願蓮在白龍橋上,望著清泉和蓮花峰而開悟,寫下“雲生功成就”,願蓮花傳真禪“的偈句,隱示了僧尼修行應不拘外相,禪在內心的功法,並題曰:“鳳翕虎降白龍泉,鹿鶴龜伏十八彎,預章已見匡廬面,吊橋目前得峰山,沙灘溪流明指點,低頭空過一洞天。”這首偈語把願蓮開悟時蓮花峰下的竹泉奇景,鳳鸞鶴鹿,虎降龜伏的一派佛門勝景描述得淋漓盡致。明代高僧釋憨山德清大師在隆慶末年曾到過鐵骨庵,並寫下《過鐵佛庵贈鄒爾瞻給諫》詩一首,詩中寫到“江上青山水斷春,門前流水淨無塵,開門忽見庵中主,恰是金剛不壞身。“庵”是一種規模較小的廟,大多指信佛出家的女子居住的地方,由此可見,“鐵骨寺”向有僧尼住持。萬曆年間(1573-1691年)庵中僧尼鑄下了高達六尺的一尊鐵佛,由此以後,鐵骨庵改“鐵佛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