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現“鐵佛寺”匾為原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所題。鐵佛寺由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及東、西配殿組成。大雄寶殿正中的釋迦牟尼佛為鐵鑄,高8.24米,重48噸,是我國最大的座式鑄鐵佛像。
興建
北宋從太祖開寶到至道年間,大雨頻繁,洪水泛濫,死傷者無數。人們為了乞求神力,決定鑄塑鐵佛,以鎮天災。吳橋鎮有一位張鐵匠,帶領數百名工匠,支起百餘盤熔爐,化開鐵水,鑄成鐵佛。百姓又為鐵佛建起廟宇,題名“普照寺”,意為鐵菩薩金光普照東光。原普照寺殿後有千佛閣、鐘鼓樓於兩側。
歷史
坐落河北省東光縣普照公園內,原名「普照寺」,始建
於北宋開寶五年(973年),距今已千餘年。1929年,直系軍閥吳佩孚題寫了“鐵佛寺”橫匾掛於門上,因而普照寺又被稱為鐵佛寺。
鐵佛寺由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及東、西配殿組成。大雄寶殿正中的釋迦牟尼佛像為鐵鑄,高八.二四米,重四十八噸,是中國最大的座式鑄鐵佛像。「滄州獅子景州塔,東光縣的鐵菩薩」這句話遠近聞名。
鐵佛寺在“文革”期間遭到破壞,廟宇被拆毀,鐵佛被砸碎。1986年重新修復,重鑄鐵佛,以鐵佛寺為中心方圓二十畝,統稱“普照寺公園”。
現今的鐵佛寺以其紅色的山門、紅色的圍牆、紅色的圓柱、紅色的窗欞顯示出獨特的風采,蔚為壯觀,是鑲嵌在觀州原野上的一顆紅色寶石。重新修復的鐵佛寺不論在規模上還是在建築藝術造型上都遠遠勝過了原寺。
建築
鐵佛寺包括山門、天王殿和大雄寶殿。山門正中鑲嵌三個金光閃閃的大字“鐵佛寺”。大雄寶殿是寺內主體建築,坐落在長34.72米,寬31.96米,高2.1米的台基上。它面闊五間,進深三間,高十四米,為單檐歇山式。殿前有抱廈,檐下「大雄寶殿」金字匾額由我國著名書法家溥傑所書,自然流暢,瀟灑活潑。大殿正中面南端坐釋迦牟尼佛,完全由生鐵鑄成,是現今我國最大的坐式鐵鑄佛像,佛像是中空的。
兩側左為藥師佛,右為阿彌陀佛,後排依次站立觀音菩薩、普賢菩薩、文殊菩薩和地藏菩薩。大殿東西兩廂對稱的排列著十八羅漢。這此塑像如真人大小,泥塑全身,神態各異,栩栩如生。大殿的紅色圓柱上,懸掛一對楹聯,上聯曰「寶樹列祗圓護持大千世界」,下聯曰∶「慈航登彼岸普濟百萬人天」,系前全國政協副秘書長孫軼青所書。
史料
歷史上有許多關於鐵佛寺的傳說。據《東光縣》記載:鐵佛寺後曾有一個棄置多年的鐵佛基座,重數千斤,上面鑄有“吳橋鎮”三字。吳橋鎮原隸屬東光縣,這裡出了一個張姓鐵匠,帶領數十名工匠,架起小鐵爐多座,每天澆鑄鐵佛。當鑄到平肩時,頭部說什麼也鑄不成,因為工匠端著鐵水登上兩丈多高的腳手架以後,鐵水就冷卻了。正當工匠們一籌莫展之際,來了一位白髮老者,口吟“要想鐵佛成,必須脖兒平”,唱罷就揚長而去。工匠們心領神會,便在佛身邊圍堆土成台,與肩部相平,並將化鐵爐安置在台上,佛台很快便澆鑄成功了。
而另一段傳說卻又有不同。東光鐵佛卻不是鑄的,而是由運河裡漂來的。據傳,東光縣城內有一泉眼常泛濫成災。東光自隋唐佛教傳入,善男信女頗多。鐵佛原在京東香河縣金雞寺,因惦念東光這塊佛鄉的善男信女,每天僧人撞鐘即發出“東光、東光”的聲響。金雞寺和尚意識到鐵佛要去東光,於是用鐵鏈鎖住鐵佛的右臂,但鐵佛去意已堅,終於掙斷鎖鏈沿運河逆流南下。沿途各縣見運河裡漂來了大鐵佛,有的在河邊修起了接佛寺,想攔留鐵佛進寺,但鐵佛毅然向南,目不斜視,直漂到東光碼頭停住。這樣的龐然大物誰能搬的動?此時,走來一個小和尚,說願意幫忙搬鐵佛,但要先吃一頓飽飯。運河邊上一家包子鋪的掌柜,遂蒸了十屜包子給小和尚吃。小和尚吃罷,俯身把鐵佛的背上岸來,放在口泉眼上。人們在泉眼上建起了鐵佛寺。
從此,此泉再無泛濫。後來工匠為鐵佛鑄造右臂,佛高數丈,鐵水每端至佛肩就已冷卻而不能鑄成。一日,小和尚又從此路過,口吟“要想鐵佛成,必須脖兒平”,唱罷就揚長而去。工匠們心領神會,便在佛身邊圍堆土成台,與肩部相平,並將化鐵爐安置在台上,佛臂很快便澆鑄成功了。據說這小和尚就是鐵佛的化身,鐵佛下有一口井,深不可測。而此後,寺內撞鐘卻發出“心慌、心慌”的聲響(本地方言中“心慌”表示及其飢餓的感覺)。這儘管是民間神話傳說,但聽說在香河縣民間傳說中,其中竟也有鐵佛在該縣當年的金雞寺,遺下一隻胳臂而去東光的傳說。兩地相距數百里,傳說卻如此契合,這讓人驚詫不已!
鐵佛寺現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