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發展
揚琴於明代末年自波斯(今伊朗)經海路傳入我國,最初只在廣東沿海一帶流傳,後逐漸遍及閩浙、江淮和中原。而新疆的鏘,則是由西亞——中亞一帶經“絲綢之路”直接傳入新疆喀什的,其時應早於明末,18世紀末又傳到東疆哈密。由於鏘適於演奏維吾爾族“十二木卡姆”音樂和為民間歌舞伴奏,很快便傳遍天山南北和新疆的主要城鎮。
除新疆之外,在藏族地區也流傳有揚琴。流行於西藏的拉薩等較大城鎮中。是18 世紀末(八世達賴時期),由西藏官員登者班久從內地帶回西藏的,曾先後用於囊瑪、堆謝和宮廷歌舞嘎爾樂隊中。
形制結構
形制與內地的揚琴相同,由共鳴箱、山口、弦軸、弦釘、琴馬、琴弦和琴竹等部分構成(圖)。共鳴箱呈扁梯形,它由琴框和面、底板膠合而成,琴框為前後側板和左右兩端琴頭組成,框板多使用色木、樺木、榆木或其它硬雜木製作,用於安裝弦軸的右側琴頭,則多採用多層色木(紋理交錯排列)膠合板。琴框之上蒙以魚鱗雲杉、桐木或松木薄板為面板,底板多用三層膠合板,面板或底板上開有兩個圓形出音孔。山口是設在面板兩側的長形木條,用紅木製成,由山口至馬峰的一段弦長為琴弦振動發音的有效弦長。弦軸為特製的金屬螺釘,上方下圓,起纏弦和調音作用。弦釘為金屬製成,裝於左琴頭,用於系弦。琴馬呈直條形、峰谷狀,用紅木、竹或牛角制,有一至五個,置於面板上,左側為高音和中音馬,右側為低音馬,馬峰用以架弦,馬谷供另一條馬上琴弦通過。琴弦多用銅絲弦,中、高音用裸弦,每音三條弦為一組,常用27號~31號鋼絲;低音弦用銅絲弦或鋼絲纏弦(裸鋼絲外纏以細銅絲) ,一弦一音。琴竹又稱琴棰,用竹製成,兩支一副,較內地的短而硬,一般長24厘米,琴竹頭部 貼上氈條或套以一小截醫用聽診器膠管。
發展改革
鏘隨著社會的前進而不斷向前發展。20世紀30年代,第一代鏘為兩個條馬、三排音、七聲音階排列、二十一個音位,琴箱前長81.8厘米、後長99厘米、寬35.2厘米、中高9 厘米。50年代末,烏魯木齊維吾爾族老人阿西木改革製成第二代鏘,兩個條馬、三排音、音位縱向小二度、橫向五度排列,有三十四個音位,半音齊全,音域g—e3。此後,又在第二代鏘的基礎上,又出現了琴體增大、弦距加寬、保持兩排馬的改革鏘,發音既清脆又洪亮。60年代以後,由中央廣播民族樂團楊競明等和北京民族樂器廠合作改革研製的、具有四個條馬、六排音、四組音域的變音揚琴,已在新疆各藝術團體中廣為使用,它的共鳴箱前長78厘米、後長118厘米、寬51厘米、中高8厘米。後來新疆製作的鏘,琴體骨架採用金屬結構,內腔裝設齒形音梁、橫襯條,面板上增置鋁製滾軸及滾軸條等部件,克服了新疆氣候乾燥、溫度變化急劇、琴體彎曲變形、易跑弦等缺陷,又使音色亮度增加、音量增大。目前常用的鏘,其音位是在變音揚琴的鏘音位排列圖基礎上,參考了70年代改革製成的廣州十二平均律揚琴的音位而設制的,半音齊全,可以轉調和演奏臨時變化半音。
演奏方法
演奏時,採用坐姿。將鏘置於琴架或桌面上,兩手各執一支琴竹分別敲擊琴馬兩側的琴弦而發音。音域G—a3,達四個八度。常用技巧有揉弦、撥弦、琶音、襯音和八度輪音等,揉弦與漢族揚琴不同,它借鑑了卡龍奏法,一般為壓揉。可用於獨奏、合奏或伴奏,擅於演奏剛健、歡快、熱情奔放的鏇律,富有濃郁的民族風格。鏘常與彈布爾、卡龍、薩它爾和達卜等維吾爾族傳統樂器組合在一起,演奏“十二木卡姆”古典樂曲。它也是廣大城鄉“麥昔若普”中歌唱和舞蹈的伴奏樂器。在城市的茶館或飯館中,奏者還用它邊彈邊唱。如今,鏘已成為深受維吾爾族人民喜聞樂見的民間樂器之一,在新疆藝術院校均設有鏘的演奏專業,為藝術團體培養著演奏人才。
漢字釋義
● 鏘
讀音:qiāngㄑㄧㄤˉ
部首:釒,部外筆畫:9,總筆畫:14
五筆:QUQF倉頡:XCLMI
字義:〔~~〕形容撞擊金屬器物的聲音,如“鑼鼓~~”。
詳細字義
◎ 鏘
qiāng
<象>
(1) 形容金玉相擊聲。如:鏘鈜(形容聲音洪亮清越);鏘喤(形容鐘聲洪亮清越);鏘訇(形容聲音清越洪亮)
(2) 鳳凰鳴聲。是謂鳳皇于飛,和鳴鏘鏘。——《左傳》
常用詞組
◎ 鏘鏘 qiāngqiāng
(1)同“鏘”
(2) 盛的樣子。子將之陝,門人從者鏘鏘焉被於路。——《文中子》
(3) 高的樣子:逾高閣之鏘鏘。——《後漢書》。李賢注:“鏘鏘,高貌也。”
(4)行走的樣子。出車檻檻,被練鏘鏘。——《文選·左思·吳都賦》
康熙字典
【戌集上】【金字部】鏘
--------------------------------------------------------------------------------
〔古文〕【廣韻】七羊切【集韻】【正韻】千羊切,音瑲。【玉篇】鏘鏘,聲也。【廣韻】鏗鏘。【集韻】玉聲也。一曰樂聲。【詩·大雅】八鸞鏘鏘。【箋】鏘鏘,鳴聲。【左傳·莊二十二年】鳳凰于飛,和鳴鏘鏘。【禮·玉藻】然後玉鏘鳴也。【注】鏘,聲也。又【後漢·張衡傳】逾高閣之鏘鏘。【注】鏘鏘,高貌。又與蹌通。【禮·曲禮】士蹌蹌。【注】蹌,本又作鶬。或作鏘。【疏】容貌舒揚也。又【集韻】初耕切,音琤。義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