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簡介
基於鏈家的萬億交易平台和房屋交易場景,能夠獲取動態的交易數據、行為數據以及龐大的樓盤物理信息數據。
主要優勢
鏈家研究院依託強大的數據資源,為政府、協會、開發商等提供數據支持,包括:巨觀數據、行業數據、交易數據、用戶數據、地理數據、調查數據等。
為投資機構提供深度數據調研以及市場趨勢預測,為投資人尋找賽道;
為開發商提供市場調研以及戰略規劃,為企業家確定發展目標,發現潛在增長點;
為行業相關參與者提供精準的客群分析,海量的房產數據,為銀行、保險、信貸等提供專業、客觀、深入的分析數據支持;
為媒體提供及時的市場數據,和對市場形勢及趨勢的專業分析觀點;
為經紀人提供專業的市場分析、政策解讀,以及國內外經紀行業規範借鑑。
發展歷程
2017年8月2日,鏈家研究院與日本不動產研究所就雙方戰略合作在京簽訂合作協定。 鏈家研究院院長楊現領和日本不動產研究所研究部部長山本博英出席了本次簽約儀式。
研究成果
《中國房地產經紀行業規範與發展白皮書》
內容簡介:提出規範健康經紀行業的“六大關鍵支柱”,即信息的生產、分發與匹配支柱,交易制度支柱,流通性金融支柱,移動網際網路支柱,行業監管體系支柱,職業化的經紀人隊伍支柱。白皮書立足於行業發展,提出了“三步走政策清單”,第一步首先要樹立起經紀行業運行基本底線,第二步建立從業者行為和業務流程規範,進而推進第三步,促進行業向專業化、深度化轉型發展。
《中國網際網路與房地產經紀行業發展報告》
內容簡介:全面梳理回顧2015年房地產經紀行業市場現狀及變化,並對行業未來的發展趨勢進行展望。 在新常態下,存量房流通將成為房地產領域的主旋律,目前北京上海深圳二手房交易GMV占比超過50%,但中國總體二手房交易GMV占比僅為36%左右,未來上升空間巨大,房地產經紀未來發展空間巨大 。移動網際網路的普及將促進用戶獲取信息渠道的變化及交易流程的最佳化,而大量資本的介入也將重塑組織關係,房地產經紀行業同時也面臨著全新的變革和重新定義的機遇:房地產經紀行業要擔負起讓房屋自由流通的使命。
此外,該報告橫向對比了美國、澳大利亞、英國的經紀行業演變歷史,縱向挖掘了美國房地產經紀行業變遷的產業規律和最新趨勢與精典案例。
《美國經紀人調查報告》
內容簡介:美國經紀人牌照劃分較細,相對於國內的僱傭制,多數經紀人與公司的從屬關係為獨立契約制,員工忠誠度較高。 據統計,中國經紀行業男女比例為2.8:1,並呈現年輕化的趨勢;而美國經紀行業女性從業者偏多,40-49歲年齡段女性經紀人占比65%。相比經驗普遍不足的國內經紀人,美國經紀人大多經驗豐富,75%的經紀人具有6年以上的經驗。 國內超過一半的經紀人,最高學歷為高中以下;但在美國,經紀人的受教育水平較高,超過了美國市民的平均水平,本科以上學歷的經紀人占比超過一半以上。 相對於國內主要經紀人群體(24-29歲)擁有住房的比例不足40%的狀況;全美經紀人住房自有率為85%,甚至在低收入經紀人人群中,高達79%的比例擁有住房。 為促進業務的進行,美國經紀公司提供諸如MLS、電子契約與表格、可比性市場分析、電子簽名與貸款分析等業務軟體。
《租賃崛起》
內容簡介:2015年、2016年中國租賃市場的規模大概在1.1萬億,2020年大概是1.6萬億,2025年大概是2.9萬億,2030年會超過4萬億。下一個五年住房規劃裡面租賃市場可能是唯一一個還有政策紅利的市場,租賃將是未來更綠色、更可持續的生活方式。該報告探討了租賃市場的規模、人群以及未來租賃市場的熱點,並提出在租賃時代,做好成本控制、運營管理是核心能力。
《存量時代 流通為王》
2016年,我國房地產市場從狂飆突進回歸到理性常態,未來市場的競爭不再取決於拿地和銷售,而是聚焦於存量房流通的服務。
2016年,二手房、租賃交易相關的政策開始發力,各項交易制度正在建立和完善之中,圍繞存量房服務的企業快速成長。
《存量時代,流通為王》報告指出,房地產由增量市場轉向存量市場,也給開發商帶來了轉型機遇,促進其由房地產開發向房地產服務轉變。
該報告從20年房地產的回顧出發,介紹存量上升的市場,並對2017年房地產市場進行展望。此外,該報告還探討了存量房時代的市場價值空間和重新定義的城市格局。
《租賃市場系列研究報告》
住房租賃市場是中國住房供應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沒有發育完善的租賃市場,就不可能建立“購租並舉”的住房制度體系、新市民對住房的合理消費就得不到滿足、住有所居的目標也難以實現、存量房源也得不到更有效的利用。
鏈家研究院租賃市場專題報告,通過大量的數據還原客觀真實的美國、日本、香港及北京租賃市場。走進租賃市場,了解租賃生態,發現潛在機會。
《二手房交易制度改革白皮書》
二手房交易制度指從買賣雙方對交易條件達成共識到最終房屋產權轉移至買方、資金交付賣方整個交易流程的安排。
隨著我國二手房交易量的不斷增加以及交易環境日趨複雜,單純的行政力量無法消除錯配風險、疏解新增交易的擁堵。因此,我們認為可從資金監管著手,鼓勵第三方支付企業參與資金監管,以市場化的方式尋求安全、效率與體驗到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