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簡介
1937年7月7日晚,日本侵略軍向北平宛平縣盧溝橋中國駐軍發動進攻,中國守軍第二十九軍一部奮起抵抗。從此,中國人民長達八年的抗日戰爭,拉開了序幕。
“盧溝橋事變”使民族矛盾上升為國內的主要矛盾。在平津危急,華北危急,中華民族危急的關頭,中國共產黨號召“全中國人民、政府、軍隊團結起來築成民族統一戰線的堅固長城,抵抗日寇的侵略”。7月9日,毛澤東、朱德、彭德懷、賀龍等致電蔣介石,要求全國總動員進行抗日鬥爭。7月15日,中共派代表向國民黨中央遞交了《中共中央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宣言》強調:“只有我們民族內部的團結,才能戰勝日寇的侵略”。同時鄭重聲明:中共中央願為徹底實現孫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而奮鬥;取消蘇維埃政府,改稱特區政府;取消紅軍番號,改編為國民革命軍;在特區內實行徹底的民主制度和停止以暴力沒收地主土地的政策。在中央的爭取、鬥爭和全國抗日浪潮的推動下,國共兩黨實現了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8月25日,中共中央軍委發布了《關於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的命令》,宣布將紅軍前敵總指揮部改為第八路軍總指揮部,改總政治部為第八路軍政治部。部隊編為三個師。即一一五師,一二0師,一二九師,全軍編制4.5萬人。從8月31日至9月6日,三師官兵舉行換裝,陸續東進,開赴抗日前線。在紅軍出征的同時,為保障中共中央和陝甘寧邊區的安全,中央軍委決定,一二九師的三八五旅(不含附屬七六九團),及師屬炮兵營、輜重營、特務營、工兵營等部留守陝甘寧邊區,並在延安成立總留守處,共部隊9000餘人。三八五旅及其七七0團留守隴東,三營駐鎮原城。留守鎮原的八路軍和地方武裝主要從事保衛邊區、維護地方治安和民運“支前”活動,沒有重大的軍事行動。
發生在鎮原的磨擦事件共兩次,第二次尤為激烈。1939年1月,國民黨鎮原縣政府公開宣布:“接近八路軍的就是漢奸”。誣衊八路軍,威嚇民眾,不讓民眾給八路軍賣糧。
4月8日,七七0團三營教導員江賢如帶兩名通訊員途經慶陽義門,被保全隊捕押西峰專署,同晚,西峰專署派一保全分隊到平泉、屯字鎮後援會,抓走惠雲武(中共鎮原縣委組織部長)、李世臣、易棟才等7人,後又開往中原鎮抓走後援會主任薛登雷等3人,並繳去槍枝7支。4月11日鎮原縣保全隊前往太平鎮,劫走八路軍採買人員7名,繳去短槍7支,子彈數十發。4月12日,鎮原民運科吳志淵帶通訊員從驛馬返鎮原途中,遭國民黨便衣襲擊,吳等邊抵抗邊退卻,又返回驛馬。
針對國民黨頑固派破壞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行徑,七七0團堅持硬不破壞統一戰線,軟不喪失自己的立場和“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立場,對頑固分子接連不斷的挑釁給予了必要的回擊。4月9日晚,逮捕了頑方太平鎮區署工作人員和南三鎮義勇軍警察隊隊長徐子發,馬渠鎮十二保保長,11日又捉拿了中原鎮聯保處書記劉啟倉。加強了鎮原縣城的戒備和出入人員的盤查。
見此情景,國民黨鎮原縣政府電請西峰專署鍾竟成指示,鍾電告省政府的同時,派專署特務大隊兩個中隊,由慶陽保全大隊副隊長李鴻儒率領,前往鎮原策應。4月18日朱紹良密電駐西峰的一六五師師長王治歧派隊“駐防”鎮原,4月20日,一六五師九八八團第二營配合西峰公署保全隊百餘人進占鎮原縣孟壩鎮、太平鎮。接著鍾竟成調集各縣保全隊900餘人和西峰公署特務大隊兩個中隊,分頭向鎮原縣城進發。頑軍完成對縣城的包圍後,縣長鄒介民和縣黨部書記李紀三帶領大小官員秘密出城潛往屯字鎮。4月22日,駐城內的鎮原縣保全隊以“打野外”為名出城,為使圍城的部分部隊混入城內,達到裡應外合消滅八路軍的目的。八路軍識破了敵人的陰謀,在保全隊出城後,及時關閉了城門。不料城內的保全隊、常備隊數十人竟於24日舉行暴動,襲擊八路軍三營營部。八路軍不得已,進行反擊,將其大部俘虜,繳獲長短槍42支。城外頑軍聞訊猛烈攻城,鎮原第一次磨擦事件正式爆發。
第一次事件過後不久,1939年9月,頑方全力經營鎮原,政治、軍事各方面力量都集中於鎮原,加派大批特工,詆毀共產黨在民眾中的威信,瓦解民眾組織,對鎮原的中共地方幹部,採取“恩威並施”,引誘自首。對堅定分子,採取殺一儆百的手段。以武力推進各項活動,稍遇阻撓,即派義警出面,義警力量不足時,就以保全隊力量解決。特別是孫宗濂任國民黨鎮原縣長後,調整各級人員,加強義警隊,緊盯中共民運人員。攪散民眾會議,凡民運人員所到之處,對那裡的民眾就施加壓力,以“窩藏土匪”論處。武裝人員一行動,他們就調動保全隊。11月27日,中共幹部楊生茂、趙崇德等在中原鎮訓練自衛軍,該鎮義警隊長李發榮帶領10餘名義警圍上來,開槍射擊,宣稱“打土匪”。11月中旬,平泉、中原、新城鎮300多名民眾在景啟華、王天林、陳三星、徐萬恩帶領下,到縣政府請願,要求給民眾抗日救國的自由,允許成立農會、自衛隊等。孫宗濂玩弄反革命兩手一面答應民眾要求,一面指示保全隊將王天林、陳三星、徐萬恩、康希業四人抓去押送西峰公署、嚴訊後活埋。同時,國民黨正規軍一六五師所屬的五七八團、五八一團和五八二團分駐城關、太平鎮等地。
寧縣磨擦事件發生前,鍾竟成即令,攻下寧縣後,要鎮原保全隊消滅鎮原的八路軍。加派公署保全隊李鳳歧中隊開往平泉鎮,楊守田中隊開往屯字鎮,楊蘭亭中隊開往馬渠鎮,劉兆祿中隊開往孟壩鎮。連同以前派駐鎮原的兩個中隊,僅公署保全隊,駐鎮原的就有6箇中隊,還有九十七軍駐軍一部。
1939年12月4日晨,九十七師師長韓錫侯電告鍾竟成:“派段澤民率加強步兵一營推進平泉鎮,監視對方駐鎮原部隊。如該部主力轉移,即相機聯合鎮原保全隊收復縣城。希秘密準備,並與段部聯絡”。鍾竟成接電後,密令孫宗濂:“將鎮原境內各鄉鎮保全隊、義警隊重新配備,皆歸本部參謀李桂舫指揮,除孟壩、馬渠、開邊三鎮義警就地嚴密防守,並保留保全一分隊駐守馬渠鎮外,其餘一律向縣城集中,南面各鎮向屯字鎮集結,北面先在太平鎮集中集合。均限14日晚到達,“立即完成一切必要準備”。
12月14日晚,孫宗濂率保全大隊一個中隊和兩個分隊以及常備隊共400人向八路軍駐軍七七0團二營(10日該團三營駐防,營長王厚安)發動進攻。遭八路軍猛烈反擊後退據縣府、東西城門樓等處。在八路軍攻擊下,西城樓朱智清保全隊96人全部繳械,南門保全隊和聖母宮常備隊潰散,駐守縣府和東城門及馬利乾保全中隊,憑藉人多彈藥充足和有利地形拚命抵抗,八路軍傷亡20多人,未能攻下,雙方形成對峙狀態。當晚,鍾竟成得知鎮原接火,急集結太平、屯字二鎮的保全隊,義警隊立即向縣城推進,並加派軍士隊,迫擊炮分隊及合水保全隊,由李桂舫率領,從西峰出發前來策應。15日,九十七師段澤民部步兵營到達申家塬,太平、屯字保全隊四個中隊抵城下,16日拂曉,開始攻城,用迫擊炮猛轟八路軍陣地。保全隊李鳳歧中隊,九十七師便衣隊40餘人沖入東門。八路軍放棄西門等處,集中兵力退守北山玉皇廟。下午,九十七師又有兩個營入城發動進功。八路軍因敵眾我寡,傷亡嚴重,堅持到晚9時許,與縣委工作人員由北城牆角挖洞撤出。當日,慶環分區獨立五營劉懋功率部來援,行至馬渠鎮遭頑固派保全隊和義警阻攔,發生戰鬥。保全隊敗退,義警隊長馮治海被擊斃,其餘20多人繳械。17日晨,八路軍七七0團參謀長寇惠民帶領兩個連,到達鎮原城郊,與九十七師援兵激戰一小時撤退。下午,七七0團二營在慶環分區獨立五營配合下,反攻縣城未克,退回馬渠鎮。19日,八路軍離開馬渠,駐軍石佛原,23日,攻取孟壩鎮,頑軍一個連潰退太平鎮。這是發生在1939年底鎮原第二次磨擦事件。
兩次磨擦的發生,充分暴露了國民黨頑固派反共反人民,消極抗日,破壞民族統一戰線的嘴臉。在處理磨擦事件中,我黨始終遵照毛主席的教導,以民族利益為重,用革命的兩手對付頑固派反革命的兩手。從政治上、軍事上對國民黨頑固派進行了堅決的鬥爭。第一次摩擦事件發生後,中共中央揭露了國民黨在隴東等地製造摩擦的情況,周恩來等致電蔣介石,要求一六五師返防,退出隴東五縣。讓朱紹良令鍾竟成撤退包圍鎮原的保全部隊,八路軍後方留守處主任肖勁光分别致電蔣介石、朱紹良等,說明真相,要求雙方派代表談判,經過鬥爭達成了《鎮寧兩縣事件初步解決辦法》,恢復了6月1日以前國共兩黨防務現狀。第二次摩擦事件剛一開始,八路軍後方留守處主任肖勁光亦致電朱紹良,讓其停止軍事行動,和平解決問題。朱德、彭德懷等將領亦通電全國,痛切陳詞,強烈譴責國民黨頑固派的反動行徑。在全國各界的譴責,邊區政府和八路軍後方留守處的要求下,國民黨當局逼迫同意談判,邊區政府派謝覺哉為代表,國民黨甘肅省派保全處參謀長李學謨為代表,於1940年初先後到達隴東。由於國民黨代表事先領了朱紹良旨意,意在釋放被俘人員,“談判不成,決取武力制裁”,再三阻撓談判進程,正式談判十餘日,僅達成一項互釋被俘人員,暫維現狀,聽候雙方中央解決的協定。
摩擦事件中,國民黨頑固派雖然以武力占據了鎮原城,但在政治上輸了理,其破壞統一戰線,破壞抗戰後方的行徑受到了人民的強烈譴責,它們的反動嘴臉愈加暴露無遺。八路軍留守部隊雖然蒙受一定損失,逼迫退出縣城,卻贏得了人民民眾的支持和信任。在軍事上給頑固派以應有的回擊,控制了交口河以北馬渠、孟壩、新集一帶,成立了鎮原抗日民主政府,八路軍的地方武裝力量也在鬥爭中得到了壯大和發展。同時,對國民黨頑固分子中的首惡分子給予了懲處,打擊了他們的囂張氣焰,為共產黨的活動開闢了道路,為保衛陝甘寧邊區做出了積極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