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1939年至1940年初,國民黨發動了第一次反共高潮,破壞了統一戰線,對陝甘寧邊區推行顛覆蠶食政策。1940年下半年又發動了第二次反共高潮,調集幾十萬軍隊包圍陝甘寧邊區,從西到東,從南到北形成了多道封鎖線,阻絕了邊區與外界的一切來往,企圖餓死、困死邊區軍民。
在第二次磨擦事件中,國民黨鎮原縣長孫宗濂,受國民黨西峰公署鍾成竟旨意,多次在鎮原境內製造流血事件,1939年底國民黨頑固派調動大批部隊包圍鎮原縣城,對中共駐軍發起攻擊,在寡不敵眾的情況下,邊區軍政人員被迫退出鎮原縣城,撤到馬渠鎮。
歷史沿革
為了維護抗日統一戰線,鞏固和擴大抗日根據地,團結各方面力量加強地方領導,1940年3月1日,鎮原縣邊區政府在馬渠鎮成立。縣政府成立後,首先發布了一號通報,確定政府當前的主要工作是:(1)改選保甲長,以民主方式清洗壞的保甲長;(2)擴大邊區保全隊;(3)繼續開展民運工作,按邊區政府提出的“三三制”建立地方政權。
鎮原縣邊區政府在馬渠占2個聯保,約3萬人口,南北約60里,東西約120里,地域狹窄,人口較少,交通又不便。1940年5月13日,縣政府遷至孟壩鎮。至此,鎮原縣邊區政府共轄6個區8個鄉,108個行政村,3200戶,60000多人口。至1947年2月解放戰爭爆發時,發展為孟壩、柳洲、石佛、馬渠、三岔、王寨、新集7個鞏固區,和太平、交口河、萬安三個游擊區共36個鄉,117個行政村。
從1940年3月起至1949年12月,鎮原縣政府共有五任縣長,分別是馮治國(1940年3月-1941年6月),康子文(1941年6月-1946年2月),王子厚(1946年2月-1948年2月),賈聯瑞(1948年2月-1949年8月),張彥儒(1949年8月-1949年12月)。縣政府下設四個科,一科(民政),科長康子文,二科(財經),科長李真,以後為王榮,朱良漢,三科(教育),科長張彥儒,四科(保全),科長楊森茂,以後為王子厚,陶繼堯。
經濟民主建設
大生產運動國民黨的經濟封鎖,給解放區造成了極大困難,陝甘寧邊區的民眾雖然儘其所有支援邊區政府,但由於國民黨及土匪連年破壞和擾亂,生產和經濟遭到極大的破壞,民眾也十分困難和貧困。為此,毛澤東同志號召,邊區軍民“自己動手,豐衣足食。”1938年大生產運動逐步開展,到1942年大生產運動出現了前所未有的高潮。到處飄揚著“解放區啊嗬嗨,大生產啊嗎嗬嗨”的歌聲。《南泥灣》高亢激揚、鼓舞邊區軍民鬥志的歌曲,已達到了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程度;宏大浩瀚的勞動場面,湧現出了無數勞動模範。1942年12月,中共中央西北局召開了高幹會議,毛澤東同志在會上作了《經濟問題與財政問題》和《論合作社》的報告,批判了幹部中存在的問題和忽視發展經濟,開闢財源的錯誤觀點,明確提出“發展經濟,保障供給”的方針。接著隴東地委、專署召開了縣委書記、縣長會議,下達了各縣及地方駐軍開荒任務,總結了當年大生產運動進展情況。據《解放日報》報導,到1944年8月鎮原全縣共開荒地18687畝,超額完成任務600畝。同時還成立了三岔、孟壩、苦水掌三個土產支公司。三岔貿易支公司,當年輸入糧食1500石,合金額125.6萬元,棉花合金額42.4萬元,雜貨合金額27.32萬元。輸出食鹽120.3萬元。牲畜1505頭,特貨(大煙)1200兩。《解放日報》1942年3月報導,三岔鎮共有私人商號28家,鄉營商店5處,流動攤數十家,比1931年增加31.5倍,春節以來,商業情形,更為繁榮。有力地支援了邊區軍民反封鎖的鬥爭。到1945年全縣共湧現出勞動英雄和模範工作者233名,勞動英雄安兆甲獲陝甘寧邊區甲等勞動英雄獎,受到了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等中央領導人的接見和表彰。
通過大生產運動,使鎮原縣解放區農業、工業、商業得到了全面發展,實現了糧食自給有餘,解放區政府的大部分開支都從政府工作人員生產收入中解決,地方駐軍的一伙食、辦公用品和裝備,也做到了大部分自給,大大地減輕了解放區人民的負擔,密切了黨群關係,解放區貧苦百姓的生產、生活條件得到了改善。通過安置移民,實施優惠政策,國統區的貧苦百姓不斷湧向解放區,使解放區的人口和勞動力大量增加,為解放區的發展,創造了大量財富。
懲奸除惡,配合軍事鬥爭。抗日戰爭期間,本縣土匪惡霸較多,全縣共有土匪300多人,這些土匪,打家劫舍,燒殺姦淫,無惡不作,破壞解放區的建設和生產,擾亂社會治安,據《民眾日報》記載,鎮原縣游擊隊半月多時間就基本肅清縣內反動武裝,敵偽投誠和被消滅者共150人,繳步槍509支,輕重機槍7挺,各種短槍10餘支,電話機3部,電台2部,騾馬15匹,和其它物資。縣委、縣政府在組織游擊隊消滅土匪的同時,配合正規軍積極開展懲奸除惡鬥爭。以武工隊為骨幹力量,發動民眾肅叛除奸,摧毀國民黨保甲,建立兩面政權,鎮壓反革命,處決了民憤極大的壞分子王進祿,擊斃了罪大惡極的張世效、范永宗、任秉義、張應邦等4名國民黨特務。逮捕了國民黨特務羅玉,逮捕關押了張忠、張國瑞2名國民黨便衣,消滅了投敵叛變,出賣同志的反革命變節分子15人。有力地震懾了敵對分子,使許多保甲長明為國民黨辦事,實為共產黨傳遞情報,掩護游擊隊、武工隊活動。隨著革命形勢的變化,鎮原縣政府領導下的武工隊,智取太平鎮,奔襲王寨原,單1948年政府領導遊擊隊配合隴東地方部隊,三邊部隊作戰12次,單獨作戰7次,夜襲敵據點6處,打死打傷敵人20餘人,捉敵便探27人,繳獲各種槍枝19支,炸彈19個和各種彈藥,繳獲糧食13.7石,麵粉800餘斤,法幣928萬元及其他軍用物資。奪取敵方山、馬渠、三岔、王寨原據點4處,打退甘保三團及地方團匪300餘人,並破獲了曹邦會特務案。鎮原人民在縣委、縣政府的領導下為鞏固陝甘寧邊區根據地,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擁軍支前1947年,在偉大的人民解放戰爭中,鎮原縣政府、鎮原人民為中國人民的解放戰爭做到了無私奉獻。送子參軍,人民參戰,擁軍支前,投資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甚至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鎮原人民在中共鎮原縣委和縣政府的統一組織下,從1946年戰爭開始,到1949年鎮原縣全境解放,以至解放後的接管,支援一野解放大西北的戰爭,參軍參戰。
1946年鎮原游擊隊配合駐軍對敵作戰59處,活捉便衣特務6人,參戰民兵1404人。全縣慰問游擊隊布鞋1394雙,襪子71雙,豬23頭,羊383隻,雞3893隻,雞蛋5915斤,柴禾92285擔,被子60床,毛氈70條,皮襖60件,麥子5石,毛巾、肥皂各24條,法幣8400元,還有紙菸等物。隨著解放戰爭的深入發展,鎮原老區的支前工作更是熱火朝天。1949年,解放區民眾,一月內為支援解放大西北做軍鞋3500雙,組織擔架554副,參加3030人,馱畜2068頭,跟隨第一野戰軍出發,西進固原等地,歷時兩個月,運送軍糧195萬多斤,麵粉9.4萬餘斤,飼料16.4萬餘斤。8月份,轉運支前糧食4300石,飼料1050石,並在7天內,組織支前擔架105副,雞蛋793個,蔬菜3655斤,給野戰部隊送麵粉208萬斤,小米48石,飼料1200石,隨軍擔架118副,馱畜1150頭,並組織慰問團35人,到固原慰問一野部隊,送去慰問信840封,慰問袋1700多個。
為了動員社會各階層和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投身解放區的建設,最大限度的孤立敵人,打擊敵人。1941年5月1日,陝甘寧邊區中央局頒布了施政綱領,在解放區實行一系列民主改革。五一施政綱領,充分保證了一切抗日人民的人權、財權及言論、出版、集會、結社、信仰、居住、遷移自由,同時也保證了抗日階層各黨派參政議政的權利。根據施政綱領精神,隴東解放區指示各縣,在解放區內進行了普選活動,按照“三三制”建立地方政權。1941年10月,鎮原縣第一次選舉工作全面結束,通過成立組織,宣傳動員,開展選舉等幾個階段的工作,選出第一屆縣政府委員7人,其中:國民黨1人,共產黨3人,民眾3人;縣議員49人,其中:國民黨17人,共產黨20人,民眾12人。1945年10月西北局發布“關於選舉的指示”,1946年鎮原縣第二屆一次參議會,從2月9日開始到2月15日結束,大會選出王子厚為縣長,杜洪源為副縣長,縣政府委員9人,其中共產黨員3人,民眾6人,常駐議會代表5人,共產黨2人,民眾3人,縣議員58人,其中:國民黨17人,共產黨21人,民眾20人。通過普選,“三三制”的解放區民主政權普遍建立,同時也成立了議會,鎮原縣第一屆議長陳致中,副議長杜雲程(孟壩杜坳人),當過國民黨的省參議,是位老先生。參議會還有段老爺(孟壩人,是個武舉人),李峰、許治國(均為孟壩大地主),孫世濤、楊正義、李煥章、慕萬壽等人,參加議會的還有共產黨人徐少甫、吳鐵鳴、柳克夫。
與此同時,解放區的教育,文化等事業也有了較大的發展,根據《解放日報》報導,1944年全縣成立冬學101處,有學生2181名,夜校31處,學生488名,識字組10處,參加人數690名(其中女冬學4處,學生83人),到1945年,公私學校學生不斷增加,由983名增到1350名。至1946年3月鎮原解放區共有完小、民小、女小、回小和私學75所,其中,完小8所,教員49名。
解放戰爭中鎮原縣政府幾經遷徙,1947年胡宗南大舉進攻陝甘寧邊區,邊區軍民遵照中共中央指示,實施戰略轉移,解放區大部分淪陷,鎮原全境被國民黨軍占領,縣委、縣政府由孟壩轉移到大小方山一帶,開展游擊戰爭。1948年又轉移到曲子羅兒溝圈。1949年7月30日鎮原全境解放,縣委、縣政府全體工作人員進駐鎮原縣城,全面開展接管工作。發布了《鎮原縣武裝工作計畫》、《反匪、反特鬥爭計畫》,頒布了《鎮原縣國民黨特務人員申請悔過登記實施辦法》、《關於接收工作報告》、《征糧工作計畫》等一系列檔案和布告,按照上級指示進行區劃,安排工作人員,轟轟烈烈地開展肅清反革命殘餘勢力,安定社會秩序,支援全國解放,迅速復工、復業、複課,恢復生產,建設新政權,推行新法令等一系列工作。縣政府的工作性質也由解放戰爭期間組織人民開展軍事鬥爭為主轉移到經濟建設和開展地方工作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