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金銀四龍四鳳銅方案

錯金銀四龍四鳳銅方案

平山戰國中山王墓出土文物.通高36.2厘米,上框邊長47.5厘米,環座徑31.8厘米,重18.65公斤。

錯金銀四龍四鳳銅方案

外觀

“錯”,是金銀鑲嵌的一種工藝。“案”,是古人所用小桌,漆制案面已朽。此案周身飾錯金銀花紋。下部有兩牡兩牝四隻側臥的梅花鹿環列,四肢蜷曲,馱一圓環形底座。中間部分於環座的弧面上,立有四條神龍,分向四方。四龍獨首雙尾。龍身蟠環糾結之間四面各有一鳳,引頸長鳴,展翅欲飛。上部龍頂斗拱承一方形案框,斗拱和案框飾勾連雲紋。
這件銅方案案面已朽,僅存案座,邊長47.5厘米。底部是兩雄兩雌跪臥的梅花鹿,四龍四鳳組成案身。四龍獨首雙尾,上吻托住斗拱,雙尾向兩側盤環反勾住頭上雙角。四鳳雙翅聚於中央連成半球形,鳳頭從龍尾糾結處引頸而出。集鑄造、鑲嵌、焊接等多種工藝於一體,複雜精巧,無以復加。2011年被評選為河北省博物館新館入展文物“十大珍寶”之一,錯金銀四龍四鳳銅方案是春秋戰國時期的中山國的器物。中山國是狄人建立的國家,這件銅方案的造型體現了少數民族的藝術風格,與中原造型有著明顯不同。銅方案由底座、方形案框和案面組成(出土時,漆木案面已經朽爛),通高36.2厘米,案框邊長47.5厘米,環座徑31.8厘米,重18.65公斤。銅方案主體造型是四條龍、四隻鳳扭結纏繞形成的半球狀的結構,底座下部有兩雄兩雌四隻梅花鹿,昂首側臥,惟妙惟肖,鹿頭探向外側,共同承托起圓環形底座。在底座的弧面上,立有四條神龍,挺胸昂首,分向四方,龍肩伸出雙翼,均向中間聚攏呈半球形,龍的雙尾向兩側盤桓,尾梢反勾雙角,龍尾盤桓糾結之間四面各有一隻鳳凰,引頸長鳴,展翅欲飛。四條龍頭上各有一個仿照木構建築挑檐結構製成的一斗二升式斗拱,承托方形案框,完成了案架由圓形底座到方形案面的完美過渡,可謂匠心獨具,展現出方圓之間的極致之美。整件銅方案以龍、鳳、鹿裝飾,風格清新明快,造型複雜,突破了商周以來青銅器動物造型的傳統表現手法,構思新穎奇特,內收外敞,動靜結合,疏密有致,一幅龍飛鳳舞的生動畫卷躍然眼前,體現出原本為北方遊牧民族的中山人在對中原文明兼容並蓄的過程中所迸發出的想像力與創造力。
這件銅方案結構繁複而嚴謹,製作工藝精湛。全器各部位分鑄而成,再經過精妙的嵌鑄和鉚焊連線,使其外觀渾然一體,絲毫看不出縫隙。據學者研究統計,這件器物是由78個部件,經過22次鑄接、48次焊接製成的。此外,全器的細部裝飾也極為精緻,採用了戰國時期非常流行的錯金銀工藝,所謂“錯金銀”,就是按照事先設計好的花紋刻出溝槽,再將金片(絲)、銀片(絲)嵌入溝槽內,最後將器物表面錯平磨光。中山國的能工巧匠們以錯金銀工藝將銅方案裝飾得富麗優雅,體現出中山國工匠卓絕的工藝水準和高超的鑄造技藝。
銅方案的方形案框內邊有沿口,可鑲漆木案面。在一側沿口上刻有:“十四祀,右使庫,嗇夫郭□,工疥”十二字銘文,記載了器物的製作時間、製作部門及工匠名稱。由此銘文可知,這件銅方案製作於中山王十四年(公元前313年),負責制器的部門為右使庫,監造者姓郭,工匠名疥。古代典籍《禮記•月令》篇有“物勒工名,以考其誠,工有不當,必行其罪,以究其情”的記載,就是在生產的產品上刻上工匠或工場名字,這些銘文就像是器物的“身份證明”,為我們傳遞著來自兩千多年前的古人關於產品“質量追溯”的信息。
此案動靜結合,疏密得當,一幅特殊的龍飛鳳舞圖躍然眼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