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錯金銀四龍四鳳方案

銅錯金銀四龍四鳳方案

銅錯金銀四龍四鳳方案是戰國時期文物。通高36.2厘米,上框邊長47.5厘米,環座徑31.8厘米,重18.65公斤。“錯”,是金銀鑲嵌的一種工藝。“案”,是古人所用小桌,漆制案面已朽。1974年冬,平山縣出土。現藏於: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介紹

銅錯金銀四龍四鳳方案銅錯金銀四龍四鳳方案

戰國時期文物。通高36.2厘米,上框邊長47.5厘米,環座徑31.8厘米,重18.65公斤。“錯”,是金銀鑲嵌的一種工藝。“案”,是古人所用小桌,漆制案面已朽。此案周身飾錯金銀花紋。下部有兩牡兩牝四隻側臥的梅花鹿環列,四肢蜷曲,馱一圓環形底座。中間部分於環座的弧面上,立有四條神龍,分向四方。四龍獨首雙尾。龍身蟠環糾結之間四面各有一鳳,引頸長鳴,展翅欲飛。上部龍頂斗拱承一方形案框,斗拱和案框飾勾連雲紋。此案動靜結合,疏密得當,一幅特殊的龍飛鳳舞圖躍然眼前。這件方案案面原為漆板,已腐朽不存,僅留銅案座。它的造型內收而外敞,動靜結合,疏密得當,一幅龍飛鳳舞圖躍然眼前,突破了商、周(約公元前17世紀初-公元前256年)以來青銅器動物造型以浮雕或圓雕為主的傳統手法。另外,四隻龍頭上各有一個斗拱,第一次以實物面貌生動再現出戰國(公元前486年-公元前256年)時期的斗拱造型。1974年冬,平山縣出土。現藏於: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魅力

“這件文物當時出土時的情景我依然清晰記得,銅案子上的漆器木質板已經腐爛,坍塌下來的泥土已經將方案壓得變了形。我們將案子放在文物研究所的修復室里,當時一位名叫劉增坤的負責文物修復的老師傅每天沏上茶對著器物進行觀察,足足觀察了三天,他才動手用鋼鋸把文物解開,然後又重新焊上。經過他的妙手修復,這件國寶恢復了它原有的神采。”陳應祺說,一直以來,國家文物局對這件東西都非常重視,規定不準翻模子複製。曾經有一家北京的文物部門打算利用其他手段複製這件文物,終因工藝太複雜而無法完成。

陳先生回憶說,錯金銀四龍四鳳銅方案拿到法國、日本等國家展覽時,展覽主題都叫做“神秘的中山王國”文物。說古中山王國神秘,是因為它在歷史上沒有專門的記載,直到發現了中山墓葬,出土了大量的文物,才為研究中山國的歷史和文化提供了大量的“素材”。

可貴的是,中山王墓出土的文物幾乎是當時中山國的工匠自行設計製作的,尤其是青銅器的冶煉和製作技術,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翻開歷史,倒也不難發現,我國青銅器製作和使用過程從夏商就已開始,到了戰國時期,青銅鑄造技術到達最高峰。當時的工匠們都是輩輩相傳鑄造青銅器的,因此當時的器物造型後代不好臨摹也就不難理解了。

發掘

中山王墓的發掘時間可以追溯到30多年前。1974年冬天,河北省平山縣三汲鄉農民開展大規模平整農田的事情,引起了文物管理部門的注意。農民們不斷到附近一些被懷疑是古墓的大土丘上取土,已經對古墓造成了破壞,於是,考古人員迅速趕到了現場。

古墓遭到破壞,讓人深感痛心,但這卻給考古人員一個儘早打開墓葬的機會。工作隊趕到現場,當地一位農民向當時任考古隊隊長的陳應祺講起了一件奇怪的事情:他們那個村里30多年前,有個叫劉西梅的老人,曾經挖出來一塊大河光石,這塊河光石一面好像刻著字,但是誰也不認識。有了這一線索,考古隊員開始對那一帶地理位置進行考察,他們發現古中山靈壽故城遺址位於平山縣三汲鄉東部,東南距今靈壽縣城約10公里。城址呈不規則長方形,南北長約4.5公里,東西寬約4公里。城垣依自然地勢夯築而成,北高南低,地上部分已蕩然無存,地下夯土城基尚在。從夯土城基看,西城牆最寬處35米,隔牆最窄處25米。城址分東、西城,中間有一道南北向隔牆。東城北部為宮殿建築區,南部為手工業作坊區和居住區,西城北部為中山王陵墓區,南部為商業區、居住區。

1975年至1979年,河北省考古工作者對兩座大型墓葬進行了發掘,打開了一個在地下封閉2000多年的巨大藝術寶庫。其中位於城址外的一號墓是中山王系的第五代中山王墓,位於城址王陵區內的六號墓是第四代中山成王墓。兩墓建制基本一致,墓室構造奇特,建造精緻,規模宏大。但槨室以及車馬坑已被盜擾、焚燒,出土文物較少。而與槨室不相連的藏器坑,依然保存完好,出土文物十分豐富,達19000餘件,其中有大量孤品、珍品出土,令世人震驚。國寶“錯金銀四龍四鳳銅方案”就在其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