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塔、龍虎岩】
兩處皆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雙塔建於北宋乾德三年(965)。1982年省文管會撥款修繕,重展古拙渾厚的風姿。
【龍虎岩】
在雙塔後面鳳山麓,1858年趙起等人回響太平天國革命,發動金錢會起義的紀念地。
【搖動岩】
在鳳山西南山坡上,由兩塊上圓下尖的巨石組成。一塊如陀螺般渾圓,約5米高;另一塊卻像河馬的頭,高7米,嘴鼻3米,額下壓著一塊扁岩,卻留下個大空隙,可供人避雨。遊人躺在“河馬”的鼻子上,雙腳用力向“陀螺”推桑,那“陀螺”就能搖動,發出聲音。搖動岩上有“石樂”、“動靜隨緣”等明、清年代摩崖石刻10餘處。
【煙臺岩·史伯漩墓】
在鳳山西南坡上。屏風般巍然聳立,在10來米見方的壁上沒有一處皺襞,也沒有小草或苔薛,僅有大字一行:“元儒史先生墓。”是清乾隆年間平陽縣今何子祥所題。墓地右側有蒼老的雜樹,奇特的岩石,碧綠的小潭,仿佛是個小花園,似乎為這個古墓設計的。
【橫虹石】
從煙臺岩往西南,有兩塊巨岩對峙,中間擱著一塊扁長的巨石。石長7米,寬約2米,兩端厚處1米,中央凹處不到1米。真像被刀劍磨損了的磨刀石。當地人稱它是“楊文廣磨劍石”或“關老爺磨刀石”。
今名“橫虹石”。
【石鼓岩】
在煙臺岩附近的民房後面。基石長24米,寬12米,上面堆垛著兩塊岩石,一塊長4米,寬25米。高1.7米;另一塊長10米,高4米。兩塊巨石上又斜架一塊更大的巨岩,長12米,寬、高各4米。岩石堆垛的空隙間,狹處可讓童稚出人,寬者可容兩三個大人同時進出。基石和疊石上面可同時坐臥數十人。石鼓岩上還有摩岩題字。中有“來扣石鼓”四字,說明石鼓岩系取其聲似。1984年險遭村民炸毀,取石出售,幸得政府及時制止。至今岩上鑽孔里還留有炸藥,鑽孔口已密封。
【松台山】
在石鼓岩前方田舍後面。由兩塊各長24米、寬10來米的巨岩斜倚疊成,上大下小,由一塊稱為“抱岩”的小石頭頂住。南面岩壁下,有篆書“起相岩”三字,旁有刻石題名“宋庭佑”等數人,落款時間是紹興丁卯年(1147)。它可能是紀念南宋主戰派名臣趙鼎的。紹興初年趙鼎曾兩度被起用為宰相,後被秦檜流放于吉陽軍(今廣東崖縣),三年後——宋高宗紹興十七年秋八月絕食而死。
松台山南面有巨岩名斑鳩,名雖俗,但形態與石色卻酷似一隻斑鳩欲凌空飛去。山麓基座石坡上還有劉恭夫題的八分書“松台”二字。
【鳳山】
錢倉景區在南雁盪山宋代就享有盛名。鳳山是錢倉風景薈萃之地,曾出刊過《平陽錢倉鳳山志》。乾隆《溫州府志》中《南雁盪山圖》就包容進去。鳳山上最早題字是“東洛趙羲之累游,熙寧改元清明日題”,熙寧乃宋神宗年號。山上單是宋代摩岩就有13處之多。歷代名人在錢倉景區記下鳳凰台、來儀亭、石門洞、羅漢洞、悟公洞、望海壇、醉翁岩、麒麟石、鳳雛石、喝開石、蟾蜍石、欲鳳峰、石鼓、石鳳等勝跡。許景衡、王十朋等均有題詩。明代方鵬遊記中載山“多巨石,或覆如屋,或仰如舟,或比如林,或伏如怒猊臥虎。其色皆如墨潑,間有紋理,如玉如雪,瑩潔可愛”。
【鳳凰岩·鳳山寺】 鳳凰岩雄踞於鳳山之上。岩形如大鯨,全身黝黑,脊背上留下一條條白色的斑紋。遊人由尾端岩縫進入,宛如一條大迴廊,涼風習習,清幽冷靜。折過迴廊便是鳳山寺、“鳳凰岩”是宋代學士勝南命名題字,清代趙端禮又在岩上篆文演書“棲鳳之山”四字。此處崖面很奇,彌勒岩身踞寺後,與寺里的塑方頭彌勒菩薩相似。合掌岩的掌縫裡有很大空間。還有雞飛岩、雞卵石、“老虎搔癢’等怪石。寺側有一碩大風翅已遭破壞,被切成石板出售,令人痛惜。
【碧泉寺】
在梅溪岩庵山上,唐代僧幽谷開山創建。寺後有懸石鐘岩,隙有泉清碧空明,故名。千年來幾經興廢。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僧西震委託僧各空主持重興古剎,得鄰近村民支持,終於建成。該寺背倚高峰,寺前有湖,四周山峰拱立,富有詩情畫意。附近有龜山、棋盤寶台、觀音洞、臥牛岩、屏風岩、仙人岩、湧泉亭、三折瀑等景觀。
【荊溪山】
出鰲江鎮2公里許,就是荊溪山麓下河。荊溪山最高點是440多米,山上都是奇形怪狀的岩石。清人潘耒在《游南雁盪記》中形容它們“如笏拱,如劍削;如花簇等,如芝承蓋;如魚鼓厚者,如烏拂盲者,鍾臥者,鼓懸者,彝鼎敦盤錯然陳列者,迄還不絕”。山頂東西兩個山頭古木參天,翠竹茂密,好像梳得整齊光亮的髮髻,故有東(髟,下面贊字)、西(髟,下面贊字)之稱。東(髟,下面贊字)有荊山寺,西(髟,下面贊字)有嘯雲寺。在寺里憑欄遠眺,鰲江兩岸和東海的景色盡收眼底。
【青山寺】
在荊溪山的西盡頭,山高20O米處,乾隆年間建有瑞峰寺,俗名山外寺,後來廢棄。1973年僧西震新建青山寺,寺依崖洞建築,有數進,全系青石結構,規模宏大。趙朴初為其寺題匾額並書寫對聯:“秋色平分南北雁,高風遙接東西林。”聯語是蘇淵雷所撰。寺內還有不少當代名人墨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