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況
鋸齒鱷類(Pristochampsids)是在始新世的中期橫空出世的一類成功的陸棲鱷類,據研究,它們很可能是由在中生代中苟延殘喘的地平鱷中的一支進化而來。其最典型的就是始鋸齒鱷(Pristichampus),它體長3到4米,擁有強健的四肢,四肢上堅硬的類蹄組織代替了普通鱷類的爪。其最明顯的特徵還在於,始鋸齒鱷長有一副尖銳還帶有鋸齒的可怕牙齒,當它覓食時就像一輛重型裝甲車在歐洲、北美洲的原野上遊蕩,猶如袖珍版的暴龍類再現。始鋸齒鱷發現獵物後能發起強有力的衝刺,這使得它們對當時弱小的偽齒獸類、新月獸類等踝節類哺乳動物產生了極大的威脅,體形龐大、行動緩慢的冠齒獸、恐角獸的幼崽更是它們捕殺的好對象,包括中獸類、牛獸類在內的早期食肉類哺乳動物也不得不對之退避三舍。
生活環境
當鋸齒鱷類肆略於北半球之時,始新世中晚期的南美大陸也大量出現了一類全新的陸地掠食鱷類,它們就是 西貝鱷亞目動物(Sebecosuchids),主要包括兩個屬:西貝鱷(Sebecus),和公社鱷(Ayllusuchus)。其實最早的西貝鱷亞目的成員早在白堊紀後期即已出現,但直到始新世晚期才在南美大陸昌盛起來。它們的身材較為纖細,四肢較長且近乎直立於腹部,牙齒較長且彎曲、扁平,齒間隙較大,與肉食性恐龍的牙齒有相似的特徵,最初有的學者還以為是某些食肉龍類殘存到了新生代呢。人們至今對於西貝鱷類的生活習性了解甚少,只知道在食肉恐龍退出歷史舞台後,而大型有胎盤類食肉猛獸尚未崛起前的那段歲月中,西貝鱷類是南美大陸絕對的頂級掠食者,其鋒芒甚至壓倒了恐鶴等大型食肉鳥類。
從化石分布的沉積物判斷,西貝鱷類雖是陸棲動物,但其生活的環境卻是類似今天亞馬遜平原那樣的熱帶雨林,當中新世的氣候開始變的乾燥、寒冷後,繁盛一時的西貝鱷類終於在中新世的末期無可奈何地走上了不歸路。
分布範圍
我國南雄發現的“大塘平頂鱷”,是西貝鱷的一個分支。它的發現更進一步為西貝鱷的世界性分布提供了確鑿的證據(西貝鱷最初發現於南美,開始時有人假定這個已經滅絕了的動物只限於南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