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
儘管普魯斯鱷在近幾年才走進大眾視野,但是其在100多年前就已經被發現並且命名。早在19世紀末,巴西植物學家巴博薩-羅德里格斯(Barbosa-Rodrigues)就在亞馬遜雨林中發現了一種巨鱷的化石,他在1892年將這種巨鱷命名為普魯斯鱷(Purussaurus),模式種為巴西普魯斯鱷(P.brasiliensis)。50年後的1941年,在南美洲的哥倫比亞發現了巨型鱷類的頭骨化石,化石編號UCMP39704,全長801毫米、寬達535毫米。巨鱷最初被歸入恐鱷屬,種名內華爾恐鱷(D.neivensis)。經過對比,古生物學家指出哥倫比亞的發現其實屬於普魯斯鱷,因此將其改名為內華爾普魯斯鱷(P.neivensis)。2005年,古生物學家在委內瑞拉的尤拉馬科組發現了新的屬於普魯斯鱷化石,其頭骨長達1350毫米。2006年,普魯斯鱷屬的第三個種被命名:米蘭達普魯斯鱷(P.mirandai)。到目前為止,普魯斯鱷屬內一共有三個種,全部發現於南美洲的亞馬遜河流域及周邊地區。隨著對於普魯斯鱷研究的深入,人們終於揭開了它的神秘面紗,這是一種體型超過10米的超級巨鱷。就這樣,普魯斯鱷經過百年的沉默終於一躍成為古生物界的大明星.
體型
早期關於普魯斯鱷的研究估算其體長可達14米,後來體長降至12.5米,體重可達8噸。另一個較小的估算指出普魯斯鱷的體長為11.5米,體重5.5噸。
目前古生物學家認為普魯斯鱷11.5米的體長更為合理。巴西普魯斯鱷最大大概11.5米左右。是有史以來第二大的鱷魚.
普魯斯鱷的體型巨大,其腦袋長度1.5米,寬度超過1米。普魯斯鱷的頭骨和下頜骨非常厚重,嘴巴之中長有又粗又長的鋒利牙齒,它的大嘴巴張開時如同通向地獄的大門,吞噬了一切敢於靠近的生命。與今天的鱷類一樣,普魯斯鱷的眼睛和鼻孔也長在腦袋頂部,為的是便於潛伏在水中進行觀察和呼吸。普魯斯鱷的身體肥大,最寬的部分達到1.5米,身後是一條又粗又長的大尾巴。在普魯斯鱷的背上和尾巴上長有堅硬的骨片,這些骨片就像盔甲一樣保護它的背部。
食物
據推測,普魯斯鱷的行動比較緩慢,它主要靠埋伏襲擊一些同樣大型緩慢的沙加獸類、嚙齒類的南美碩鼠,南方有蹄類,輪齒獸目,閃獸目等大型哺乳動物以及別的爬行類為生,這些動物在當時的南美非常普遍。普魯斯鱷並不是完全沒有生存威脅,當時的南美袋犬類,恐鶴等動物可能經常攻擊它們的蛋或幼仔,普魯斯鱷體型雖然巨大但比較笨拙,難以及時阻止這些動物的偷竊行為。細節辨析
普魯斯鱷的後端齒及其細小,仿佛是擺設,咬不了什麼東西。反觀密河短吻鱷,以及其它現生真鱷,後端齒按比例比普鱷大多了。它們的作用很明顯,敲殼碎骨。然而單在普鱷的頜部,更靠前的位置出現了與現生鱷類似的功能齒。用較前部的牙齒有一個好處,就是那個位置口裂更大,能咬住更大的獵物,但是力量不足。且普鱷的下頜極其強壯,普鱷進化出這么強的頜骨結構、下頜、還有較靠前的碎骨齒,可能意在捕食更大的硬殼動物。這種構造可能專為對付大型龜類!另外,構成示吻的骨頭普鱷非常大,這也是因為普鱷縮短了鼻骨。一般來講鼻骨的質地是較薄的,而前頜骨相對較厚實,骨質最厚,基本除了骨頭就是牙根。普鱷縮短鼻骨,大大延伸前頜骨,也可能是為了增強頜的強度。
滅亡
普魯斯鱷性情狂暴,威力無窮,沒有其它的掠食者堪與它匹敵,它們的對手是自己的同類。佛瑞利認為,與同類的競爭是普魯斯鱷不斷長大的原因,他分析道,從普魯斯鱷的巨大身軀,可看出當時的競爭兇殘無比。它們取捨相同食物、地盤與築巢地點,所有生存所需都一樣,同一種屬之間的競爭,龐大的身軀占盡好處。
■普魯斯鱷的龐大體型只帶來短暫成功,卻導致了衰亡
在鱷魚悠久的歷史中,它不只稱霸於一個世界,它們悠遊在陸上和水中,隨心所欲捕食。然而,普魯斯鱷的最大敵手是同類族群,殘酷的競爭促使它們越長越大,然而龐大體型只帶來短暫的成功,並導致它們的衰亡。普魯斯鱷變得如此龐大,它們大得過頭了。大到極端的動物,生活也到了極限。
佛瑞利認為,巨大的體型是一種適應策略,然而再大的個體都會遭逢不測。演化成特殊類型會面臨一個問題,它們過於依賴環境,環境一旦被破壞,它們就會首先滅絕。
普魯斯鱷的世界因為某種原因發生了改變,氣候開始變化,海水退卻,凍結於極地冰蓋,廣大的湖泊萎縮,產生了亞馬遜河。這種特殊的鱷魚種族,恐怕難以適應新的世界。佛瑞利認為普魯斯鱷之所以滅絕的原因主要來自環境的變化。沒有生物可以永生,恐怖的恐鱷與龐大的普魯斯鱷也逃不過自然界的變遷而滅亡。但是它們的同類卻能生存到今天,這說明鱷類在身體結構上經得起環境的考驗。
魔鬼巨鱷
除了中生代的帝鱷,恐鱷之外這世上仍有其他的一些恐怖的巨鱷。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是世界最著名的出產鱷魚的地方之一,即使是中生代大滅絕之後鈍鱷和寬吻鱷仍然是那裡的水中霸主。1986年,一位加拿大古生物學家在那裡找到了近100年前就被人們命名了的可能是新生代西半球最大巨型鱷魚——“巴西普魯斯鱷”的下顎化石和部分顱骨化石的碎塊。這些化石拼出新生代凱門鱷亞科中已知的最大的頭骨:骨全長(吻尖-方骨末梢)1.4米,最大的牙齒根部的寬度竟可達4~5厘米。根據鱷魚的頭與身長比例,古生物學家們阿拉哥爾等推測,這條普魯斯鱷的身長可達順彎9.8米,體寬1.3米,體重接近4.0噸,是新生代最龐大兇猛的"肉食恐龍"-副雷鳴鳥的10倍左右,該巨鱷出現之前南美之前最大爬行動物洪雷氏泰坦巨蟒體重的3倍。而根據一些下頜骨殘片推測,最大的普鱷很可能有順彎10.5米,體重比最大的純陸生肉食哺乳動物細齒巨熊還要重3噸,幾乎和最大肉食目的南象海豹最大個體相等。
找到了體態龐大且相當完整的“魔鬼巨鱷”,彌補了古生物化石發現上的一項空白,也使人們進一步了解到古生態的多樣性。但欣喜之餘,古生物學家仍然感到一些困惑:與“魔鬼巨鱷”一起,科學家們還找到了一些同時代的鱷類化石,其中的一類頭骨僅長8厘米,有的古生物學家認為,可能當時不同的鱷類吃不同的食物,或者說它們所競爭的資源不同,所以個體出現了極大的差別。但這個解釋似乎並不能令人滿意。
咬合力
巴西科學家研究了一種南美洲遠古鱷魚的化石後發現,這種已經滅絕的巨型掠食動物咬合力驚人,超過了馬普龍!這種鱷魚名叫普魯斯鱷,生活在800萬年前的晚中新世時期,是地球上曾經生存的最大型鱷類動物之一。普魯斯鱷體長可達11.5米,和一輛單層中型公車差不多.體重達到5.5噸,每天需要消耗約50公斤食物。
科學家在新一期的美國《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卷》雜誌上報告說,普魯斯鱷撕咬住獵物時,末端平均咬合力可達7.5噸比棘龍,獅子和老虎都要強。
里約聯邦大學古生物學家阿莉內介紹說,根據頭骨化石可以斷定,普魯斯鱷屬於典型的巨型肉食性動物,特殊的結構和形狀使其頭骨可以承受咬合帶來的巨大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