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鎮紙 也叫紙鎮、文鎮或鎮尺、書鎮等,是文人寫字作畫時用來按壓紙張、絹等的文房用具。有銅、玉、石、瓷、木、竹等多種材質。
發展
早期鎮紙大多用銅或玉製成,以牛、馬、兔、鹿等形象為主。《陸編修送月石硯屏》詩中所謂的“三山放翁實贈我,鎮紙恰稱金犀牛”中的金犀牛,就是一種銅鎮紙,可惜不知道這犀牛鎮紙究竟是什麼樣子。我國台北“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漢代銅錯金銀虎形書鎮,是早期較為優秀的作品,此虎四肢蜷臥,挺碩張口,作呼叫狀,形態稚拙可愛,也是少見的銅鎮紙。
傳世品中,玉鎮紙更多。如南北朝時的避邪鎮紙,是以傳說中之神獸避邪的形狀雕琢成的。宋代玉河圖洛書鎮紙,雕成臥玉龜背負著洛書的樣子。南宋的白玉兔鎮紙是一隻縮頭蜷臥的可愛小兔。元代的牧馬玉鎮,不但雕琢一臥憩回首的馬,還在馬的身旁刻飾一閒坐的牧馬人。二者相輔相成,構成一幅生動的景象。明代白玉松鼠瓜瓞書鎮也是一件情趣盎然的小品,一隻小松鼠緊緊趴在一個比它還要大的瓜上,抱著自己的食品低頭傾聽,似乎怕有誰來搶走瓜。
石質、象牙質的書鎮也有精品,像清代田黃石雕的異獸書鎮、象牙雕獅形書鎮,均將這些動物刻飾得惟妙惟肖。從象牙雕獅形書鎮可以看到,獅呈伏臥狀,瞠目露齒似在恫嚇什麼。獅毛刻得規整有序,很程式化,是典型的清代風格。
明清以來的鎮紙可能是因為實用的緣故吧,以長方形的居多,其次是動物、人物的立體形象。此外還有圓形和四方形等形狀鎮紙。
鎮紙有成對和不同對的兩種。特別是長方形的,一般成對的較多。這種形制的鎮紙因為形式普通,多在表面裝飾上下功夫,有的在一對鎮紙上刻寫對聯,一字一畫等。
民間鎮紙常用黃銅、竹木等刻制,清末和新中國建國前這種作品猶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