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炮

銅炮

傳統意義上,指用銅作的炮,叫銅炮。中國古代火炮,曾在歷史上多次使用。在北京天安門端門處有多座銅炮,其中有被稱作“仲威大將軍”“武威永固大將軍”的著名明代銅炮,是研究中國古代兵器發展史的重要實物資料。

軍事武器

火器的發明,在兵器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早在晚唐時期,黑色火藥已被運用在軍事上,出現了“飛天”一類的火器。北宋初年,在與契丹、西夏的戰爭中,火器得到了進一步發展,據仁宗朝所編纂的《武經總要》記載,當時的火器有“火箭”、“火藥鞭箭”、“霹靂火球”、“拋石機”等。自宋末元初,古代火炮開始成為中國軍隊的重要裝備,主要用於攻守城塞,也用於野戰和水戰。

古代煉鋼水平不行,爐溫不高,造成鍛造生鐵太脆、熟鐵太軟,也不好掌握熔點,氣泡較多,結構簡陋,強度也不如銅炮。遠不如用銅方便,就是造價貴些,但是用得熟,也安全可靠些。

明清時期,隨著西方傳教士的來華,西方的科學技術知識開始傳入中國。中國吸收西方火炮設計結構的特點,同時結合中國傳統的製作方法,開始了西洋銅炮的仿製。關於西洋銅炮的製造工藝,孫元化(1581—1633年)撰寫的《西法神機》(1622—1623年)有詳細的記載,其後德意志傳教士湯若望(Johann AdamSchall von Bell,1591—1666年)口授、焦勖撰述的《火攻挈要》(1643年)也作了專門論述。化銅,配製青銅鑄造西洋火炮的材料非常關鍵,其材質主要為青銅和熟鐵,要保證所選材料的質量,必需精煉。在《西法神機》、《火攻挈要》兩部書中都強調了金屬冶煉的重要性。

清代神威無敵大將軍銅炮 清代神威無敵大將軍銅炮

清康熙朝時,南懷仁奉旨進一步研究火炮。康熙二十年(1681),南懷仁製成銅炮320門,康熙欽定名為“神威將軍”。由於南懷仁向士兵傳授了新的西式瞄準法,發炮的準確率大大提高。康熙二十八年(1689),南懷仁又鑄成“武成永固大將軍”。從康熙十四年到六十年(1675—1721),清政府所造的大小銅炮、鐵炮多達905門,其中半數以上是由南懷仁負責設計監造的。就質量而言,其工藝之精堪,造型之美觀,炮體之堅固,為後朝所莫及。這些火炮,在康熙朝最重要的三大政治事件——平定三藩、統一台灣、抗擊沙俄侵略中,都發揮了特殊的作用。

新理解

傳統的計算機晶片,不論是CPU還是GPU,散熱方式一般是風冷、導熱管、導熱管+風冷、水冷這幾種,但是瘋狂的超頻玩家,為了壓榨CPU或者GPU的性能,達到晶片的運作極限,銅炮+液態氮或者銅炮+乾冰的散熱方式應運而生了。

這裡的銅炮,是指高純度的銅製作、圓筒狀中空、一端開口的一種散熱裝置(樣子像平時常見的不鏽鋼雙層保溫杯),底座用扣具固定在主機板上,在中空的銅炮中,倒入液態氮或者固態的乾冰,迅速吸收晶片熱量,可以達到零下70攝氏度以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