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銅元起源於機制方孔銅幣,後改制為銅元。樣幣就一直伴隨著機制銅幣的發展,有生產銅元就有樣幣產生。大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閔浙總督楊昌上奏朝廷,採用現代機械製造制錢,且令寶福局用機器製造了“光緒通寶”小樣銅錢呈送戶部。
另有歷史有記載顯示,〖清史稿·食貨志〗明確記載:“銅元鑄始閩、廣,江蘇繼之”。
還據《北華捷報》報導,浙江機器局,最早的造幣在1887年(光緒十三年)3月23日,“機器局的總督工給他的友人們看新造制錢的樣品,這是在浙江巡撫命令下才造成的。”
這就生產方孔機制幣的光緒十一年(1885)開始,至民國38年(1949)間的中國近代時期里,官方或官商合辦造幣機構所生產的或未被發行的銅元樣品幣。
範疇與定義
銅元樣幣的範疇可以分為狹義樣幣與廣義樣幣。狹義的銅元樣幣,可分二類:一類是指造幣單位呈送主管部門以供、審閱、抉擇實物的樣品,也稱“呈樣幣”;另一類是指主管部門頒發至各地(省)造幣單位當作實物樣子標準的銅元,也叫“部頒樣幣”,另外也有“部頒模具”頒發至造幣廠而鑄造的“部頒樣幣”。
廣義的銅元樣幣,現代研究已經延伸很廣,涉及到銅元生產的各領域,有著不同形式、不同款式、不同工藝製作、不同材質、不同用途、不同表現方式等,各式各樣。具體的有試樣幣、試打幣、存檔樣幣、檢驗樣幣、廣告樣幣、簽名樣幣、銀質銅樣、鉛質銅樣、白銅樣幣、黃銅樣幣、單面樣幣、合背樣幣、合面樣幣、金幣銅樣、銀幣銅樣、紀念樣幣、鎳幣樣板等。指作為設計、計畫、檢驗、推廣、存檔、生產等而製作的,但未正式發行的極少實物樣品。
內容性質
從樣幣的性質來講,可分為二個階段。第一階段從光緒十一年(1885)開始,各地造幣機構生產機制幣(方孔)開始,至銅元生產普及。 是以生產單位根據政府(主管機構)旨意自己設計、製作、生產、發行機制銅幣,其間所製作的樣品幣。樣幣一般都在模具工作間,由制模(雕模師)人員完成。款式是面為“光緒通寶”與“光緒元寶”、滿文、紀值、廠銘等,背為滿文局銘與龍、英文紀值廠銘或無紀銘等等,致以全部或局部內容。
式樣類有,單面樣幣(包括鉛質)、合面樣幣、合背樣幣及正配樣幣。
材料類有,銀質樣幣、黃銅樣幣、白銅樣幣等。
性質類有,金幣銅樣、銀幣銅樣、銅幣銅樣(包括黃銅幣紅銅樣)。
功能類有,檢驗樣幣、存檔樣幣、試樣幣、試打幣、廣告樣幣。
在這些樣幣中,有多重疊加性質,有部分屬呈樣幣,而大部分屬於存樣幣。
第二階段從光緒三十一年(1905)下半年起,戶部開始頒發“部頒標準”,發至各造幣分廠,包括標準樣幣及部頒模具,作為“章程十條”文字說明的實物樣證。
根據“部標”,各造幣分廠為生產量所需製作仿部頒主模及工作模,其間也製作了一系列樣幣。款式面為“大清銅幣”、滿文、紀年、紀值、廠銘等,背為大清龍、帝號年,英文國號等等。
民國開國紀念幣,在不同時期呈現不同的款式。
期間產生不同時期,不同款式,不同材質,不同大小重量等的樣幣。
造幣機構有官辦的、官商合辦的,各地政府(包括軍閥主政)主辦的。
實例部分樣幣介紹
1圖。寶川局一文,機制樣幣。2圖。民國二十一年,金幣銅樣。
3圖。中華民國共和紀念幣十文,簽名樣幣。
4圖。五文型馬蘭幣,單面存檔樣幣。
5圖。人物幣,試打單面樣幣。
6圖。湖北面浙江龍,國外試製紅銅廣告樣幣。
7圖。國外廣告幣。
8圖。福建官局十文,白銅樣幣。
9圖。奉天癸卯,紅銅樣幣。
10圖。江蘇中花十文紅銅合面,存檔樣幣。
11圖。江南七尾長花飛龍合背,存檔樣幣。
12圖。安徽十文平龍與王字龍合背,英國手推壓模機制存檔樣幣。
13圖。浙江小銅鑼雙焰水龍合背,不同期、不同批次工作模,存檔樣幣。
14圖。浙江小銅鑼雙焰水龍合背,同批次、不同版式工作模,存檔樣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