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一個人總有許多眷戀,許多懷念,譬如對故鄉,對童年。這種眷戀與懷念,往往是真摯的,無暇的,它可以滌盪人的靈魂,使人心變得明淨清澈。《銀茶匙》這部作品不僅向人們展示了童年絢麗多彩的生活、豐富美好的情感世界,也表現出了詩一樣的韻味與情調,給人以溫暖,以慰藉,以啟示。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寫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辭脫口而出,無矯揉妝束之態。以其所見者真,所思者深也。”正因為作者中勘助所見者真,所思者深,書中真情處處流淌,歷經數十年後再次出版,依然超越時代的局限,得到閱讀者的共鳴。
★文壇巨匠夏目漱石高度評價,魯迅先生再三推薦的經典文學作品
文壇巨匠夏目漱石推薦、作為散文在《東京朝日新聞》上連載發表,獲得讀者持續好評。現代中國學者周作人曾在《知堂書話》 中對此書推崇備至,並親自翻譯了一段。歷經數十年再版不斷,超越時代局限,得到閱讀者的共鳴,經久不衰。
★成人的作者,兒童的視角,充滿深度和美感的文字,呈現出一種新的審美品格
《銀茶匙》是作者根據自己少年時代的記憶所創作的自傳體小說。成年後的作者,以少兒的視角回憶童年往事,所以能從較高的境界俯視社會人生,又能以澄澈明淨的語言來細述孩提時的往事,文字充滿散文般的質感,平淡而又奇妙。
★日本百年長銷作品,蘊含特定時代極其珍貴的資料
本書細緻入微地刻畫了明治時代一位生於中產階級家庭男孩的成長環境,描繪了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的東京的自然風景和風俗習慣,這是極其珍貴的資料。百年來日本老百姓用切實的購買行為和閱讀行為肯定了這本書。通過它可以窺視日本人真正的精神世界,尤其是日本孩子的精神世界,是一部難能可貴的佳作。
內容簡介
日本作家中勘助的自傳體小說。創作於1910年至1913。以19世紀末明治維新後的東京地區為舞台,描寫了主人公從幼年到少年時期的成長過程,筆法細膩,視角獨特,感情飽滿,也毫不掩飾主人公對日本對外侵略行為的樸素質疑和厭惡。1950年代至1980年代,大阪灘中學教師橋本武擅做主張,以本書一冊代替教科書講授國中三年的語文,獲得驚人的升學奇蹟,並為日本社會各界輸送了眾多棟樑之才,此事被傳為奇談。
作者簡介
中勘助
日本作家,詩人。1885年出生於日本東京。東京帝國大學文學部畢業。大學時代起就師從文學巨匠夏目漱石,但性格孤高,一直與日本文壇政治保持距離,不屬於任何派別。其處女作兼代表作《銀匙》由夏目推薦在東京朝日新聞上連載發表後,單行本至今再版不斷,百年來獲讀者持續好評,累計銷售量數百萬冊。另有小說《提婆達多》《犬》以及詩集、全集等,均未被完整介紹到中國。1965年去世(去世50年以上)。
黃了湛 譯者
1968年上海出生。1987年赴日留學,畢業於京都大學工學部,後曾長期在日本企業任職。有中譯日書籍「2015產業統合のチャイナ・エンジン」出版(原著為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出版的《2015產業整合的中國動力》)。
大家點評
最初認識這作品的價值的是夏目漱石氏。漱石指出這作品描寫小孩的世界得未曾有,又說描寫整潔而細緻,文字雖非常雕琢卻不思議地無傷於真實,文章聲調很好,甚致讚美。第二年因了漱石的推薦,這篇小說便在東京《朝日新聞》上揭載出來。在當時把這作品那么高的評價的人除漱石外大約沒有吧。但是現在想起來,漱石的作品鑑識眼光確實是很透徹的。
我得了這部《銀茶匙》,與文泉子的《如夢記》同樣的喜歡,希望把它翻譯出來,雖然也知道看慣了油膩的所謂小說的人未必讚賞,不過是想盡我野人獻芹的微意而已。譯稿完成之後,想查閱一遍,再設法發表,可是擱在寒齋的壁廚里已是兩年,一直未曾校閱,這回因為把希臘神話暫時中止,想拿這書來補白,看了幾節,先行發表,讀者如能在這裡看到一點近代日本兒童生活的情景,因而對於本國的兒童生活也感到興趣,加以思量,總是有益的事,鄙人屢次三番將《銀茶匙》拿出來介紹的本願也可以算是達到了。
——周作人
精彩書摘
一
我書齋中有一個書櫃裡裝滿了雜物,其中一個抽屜里一直放著一個小箱子。那是軟木做的,板子與板子的結合處貼了牡丹花模樣的畫紙,本來可能是裝進口碎菸草片的,也不算特別漂亮,就是因為木材的色調素雅、摸上去手感柔和、還因為關上蓋子時那飽滿的“砰”的一聲,所以我至今仍把它當作寶貝。裡面放的儘是些安產貝、椿籽等小時候玩的零零碎碎的小東西,其中有一個形狀奇特的銀制小茶匙,我從來沒有忘記過。那個東西有個直徑五分左右的盤形頭和一條稍稍反彎的柄,因為比較厚實,拿著柄端感覺沉甸甸的。我有時會從小箱子中把它取出,細心擦拭,久久凝視。我最初不經意地發現這個小銀匙的時候,還是在很久以前的兒時。
那時家裡有一個茶具廚。我踮起腳來,手剛好夠得著,可以把廚門打開,將抽屜抽出來,饒有興趣地體驗各種不同的手感和吱吱呀呀的聲音。那裡面並排有兩個帶玳瑁把手的小抽屜,其中一個狀態不佳,以小孩的力氣很難抽出來,這偏偏增添了我的好奇心。有一天,我費盡力氣終於把它硬生生抽了出來,又興致勃勃地把裡面的東西一股腦兒倒翻在榻榻米上,一眼就在風鎮、印籠的墜飾之類東西中看到了這把銀匙,一下子就喜歡上了。我馬上拿著它跑到母親那裡,對她說:“這個給我吧。”
母親正戴著眼鏡在茶室做家務。她顯得有些意外。“記著好好愛護它,不要弄丟了。”她竟然立刻同意了。我非常高興,又為失去了一次爭執而感到有些落空。早在我們從神田搬家到山手的時候,那個抽屜徹底壞了,拉不開了,所以連母親也已經遺忘了這把頗有來頭的銀匙,現在看到了才想起來。於是,母親一邊作針線活一邊就講了它的由來。
二
母親生我的時候沒想到難產,被那個有名的接生婆放棄了,只好去請中醫東桂先生。光靠那個東桂先生的煎藥,我一點出來的跡象也沒有。父親性子急,暴跳如雷,像要咬人的樣子。東桂先生實在為難,就翻開中藥書,挑些片段讀出來,以證明他的配方沒有錯,一邊等待時機。就這樣把我母親折騰得半死後我終於出生了。此刻幾乎走投無路的東桂先生在手指上沾上唾液一邊一頁一頁地翻書,一邊從藥箱中舀出藥。那個樣子後來被我姑母不厭其煩地一遍又一遍地模仿取笑。我就是由那位愛開玩笑的姑母領大的。
我本來很虛弱,生來又長著嚴重的瘤子。據我母親的形容,那像一個個松球,爬滿了頭上和臉上,於是我們只好繼續接受東桂先生的治療。東桂先生為了不讓肉瘤內攻,每天讓我服用烏黑的煉藥和烏犀角。那個時候無法用普通的湯匙向嬰兒的小嘴裡灌藥,我姑母不知從哪兒找來了這把茶匙,這才讓我含住了藥。聽到這事,自己雖然完全不記得,但居然也有一絲懷念。
因為我全身都是疙瘩,癢得日夜無法安睡,母親和姑母就輪流用裝著赤豆的糠袋在瘡痂上輕輕敲打,這樣我的小鼻子才一動一動,顯得有些舒服。此後直到長大,我一直體質虛弱,神經過敏,三天兩頭犯頭疼。家裡人都說那是因為腦袋被糠袋砸壞的,每次都向來客散布這樣的說法。因為我讓母親吃了這么多苦才誕生,再加上母親產後康復不順,忙不過來,而那時姑母又正好不尷不尬地呆在我家,於是我就由姑母一手帶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