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宋廣韻

在206韻中,平聲57韻,上聲55韻,去聲60韻,入聲34韻。 、E為韻尾的韻,入聲韻指以塞音p、t、k為韻尾的韻。 在《廣韻》61個韻部中,陰聲韻26個,陽聲韻35個,這樣入聲韻也應該是35個。

作者介紹

《廣韻》全稱《大宋重修廣韻》,五卷,是我國北宋時代官修的一部韻書,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由陳彭年、丘雍等奉旨在前代韻書的基礎上編修而成,是我國歷史上完整保存至今並廣為流傳的最重要的一部韻書,是我國宋以前的韻的集大成者。原是為增廣《切韻》而作,除增字加注外,部目也略有增訂。
《廣韻》共收字二萬六千一百九十四個,注文共十九萬一千六百九十二字 。所收之字按平、上、去、入分成四部,平聲因字多分上、下兩卷,上、去、入各一卷。 全書分二百零六韻,其中包括平聲五十七韻(上平聲二十八韻,下平聲二十九韻)、上聲五十五韻、去聲六十韻、入聲三十四韻。每韻以開頭一個字作為該韻的名稱,叫做“韻目”,如平聲的“東、冬、鍾、江”,上聲的“送、宋、用、絳”等。每一韻中則按字音聲母或韻頭的不同分組列字;每組收同音字若干,稱為一個“小韻”, 與二百零六個“大韻”相對而言 ,後人也有人管它叫做“紐”。全書共有三千八百多個小韻,每個小韻在開頭的字下註明反切,並註明該小韻所收的字數;小韻中的其他字則只作或繁或簡的釋義,不再注音;但有又音的,則註明又切或“又音”,但這種“又音”只管這個被注的字本身,與同小韻的其他字無關,這與小韻首字下反切注音的性質不同。
《廣韻》的韻目下注有同用、獨用之例,是為當時作詩選字之用的。“同用”即相近的幾個韻作詩押韻時可以通用,“獨用”則不能。
《廣韻》不僅把同韻字歸在一起,而且進一步把同音字歸在一起,註明反切讀音,有同字異形的又列出異體,辨析正俗,並對每個字的字義做了解釋,有的還引經據典,解釋得十分詳細,所以《廣韻》是韻書,又是字書,同時又具有類書的性質。有些後代已經失傳的典籍卻見於《廣韻》的注釋所引。
《廣韻》一書記錄了中古漢語的字音和字義,特別是數以千計的反切注音, 為後人研究這一時期的語音面貌保存了完整而詳細的資料。研究上古音和近代音也可以以《廣韻》作為橋樑和基礎,再根據其他的材料來進行。因此,它是漢語語音史上一部承上啟下的著作,對於音韻學習,《廣韻》是一部必讀文獻。
現存的《廣韻》版本很多。一般認為清代黎庶昌《古逸叢書》覆宋刊本較好。
《廣韻》在體例上也繼承了《切韻》、《唐韻》,下面對《廣韻》體例做個簡要介紹。
1.分卷。按聲調分卷。當時漢語共有四個聲調,四聲即應是四卷。由於平聲字多,分為上下兩卷,全書共五卷。平、上、去、入四個字,除了代表本調類之外,還有直接描述調值的作用。
2.分韻。同聲調的字在同一卷里,在一卷之中用韻做單位。同屬一韻的字彙集在一起,稱為一韻。同一韻里原則上不摻入其他韻的字(有個別例外,下文會提到)。
3.韻目。每個韻有一個名稱,又叫韻目,如一東、二冬、三鍾……,這些韻目都是每個韻開頭的第一個字,它與本韻其他字同韻。一部韻書有多少個韻,就有多少個韻目。
4.韻次。韻的排列次序,一個韻之後接哪一個韻,一組韻後接哪一組韻,都是經過精心設計的。現在我們能清楚知道的是一組相鄰次的韻,韻母相近,至於兩組韻之間存在什麼關係,就不完全清楚了。每個聲調的韻都按先後次序標上一、二、三……數字,表明它的韻次。
5.小韻。一個韻中的一個音節為一個小韻,一個小韻把同韻中所有同音字彙集在一起,在小韻的第一個字下注出反切,並標出這個小韻同音字的數目。小韻的第一個字,也稱這個小韻的代表字。《廣韻》中的小韻次序是沒有規律的。
6.注文。在小韻的代表字下首先注出詞義,末尾用反切注音,最後標出這個小韻包括多少字。小韻中的其他字主要是注出詞義,如果該字有又音,注文末尾標出又音。
《廣韻》全書206韻,下面介紹其中的三個主要問題。
1.四聲相承。《廣韻》206韻,首先按四聲分成四大類,也可以說是以四聲為綱。所謂四聲相承,是指韻母相同、只有平上去入聲調不同的一組相配的韻。如平聲一東、上聲一董、去聲一送、入聲一屋就是四聲相承的一組韻。這樣一組韻,通常叫一個韻部,也叫以韻為單位的韻類。在實際套用中,為了稱說的方便,常常用平聲韻代表這一組韻,比如說東部,同時包括了董送屋三韻,這叫"舉平以賅上去入"。一個韻部並非都是四聲俱全,陽聲韻四聲俱全,陰聲韻只有平上去三聲,沒有入聲,如支、紙、寘韻;有的只有去聲,沒有與之相承的其他聲調韻,如去聲中的祭、泰、夬、廢。
2.四聲韻數不等。在206韻中,平聲57韻,上聲55韻,去聲60韻,入聲34韻。平聲分上、下兩卷,上平聲28韻,下平聲29韻。平聲分上、下,是因為平聲字數多,與今天說的陰平、陽平無關。既然是四聲相承,平聲57韻,上去聲也應該是57韻,實際卻不是這樣。其原因是:平聲冬、臻兩韻的上聲字太少,沒有單獨立韻,這兩個韻的上聲字分別歸到相近的韻——鍾韻的上聲腫韻、欣韻的上聲隱韻里去了,這樣上聲就是55韻。去聲祭、泰、夬、廢四韻,沒有與其相承的平聲韻和上聲韻,等於比平聲多出4韻,這樣去聲應該是61韻,但由於臻韻的去聲字太少,沒有單獨立韻,把臻韻的去聲字歸到欣韻的去聲惞韻里去了,這樣去聲就是60韻。綜上所述,如果按四聲相承的原理說,《廣韻》共有61個韻部。
3.陰聲韻、陽聲韻、入聲韻。陰聲韻指沒有韻尾或以元音為韻尾的韻,陽聲韻指以鼻音m、n、E為韻尾的韻,入聲韻指以塞音p、t、k為韻尾的韻。入聲韻與陽聲韻相承,陽聲收m尾,入聲則為p尾;陽聲收n尾,入聲則為t;陽聲收E尾,入聲則為k尾,對應得非常整齊。在《廣韻》61個韻部中,陰聲韻26個,陽聲韻35個,這樣入聲韻也應該是35個。
但由於陽聲欣韻的入聲字太少,因此,沒有單獨立韻。
《廣韻》是韻書,按韻編排,考查韻部比較容易。如果考查聲母系統,就比較困難了,因為韻書並沒有明確標出全書的聲母系統。為此,清代學者陳澧創造了反切系聯法。利用系聯法研究《廣韻》聲母系統,他得出40聲類。現當代學者用同樣方法研究,結果與陳澧很不一樣,如:黃侃得到41聲類,白滌洲、黃粹伯得出47聲類,曾運乾、陸志偉、周祖謨得51聲類。當今多數學者認為《廣韻》有36個聲母。如果用傳統的漢字表示法,可以列成下表(為理解方便,標出每組聲母的發音部位、發音方法,並在每個代表字的後面加上擬音):
《廣韻》從刊行到現在版本很多,現在常見的本子有張氏澤存堂本、《古逸叢書》覆宋本、涵芬樓覆印宋刊巾箱本、曹刻楝亭五種本、未乾道五年黃三八郎本(《鉅宋廣韻》)、覆元泰定本、國小匯函內府本等7種。前5種稱繁本,後兩種稱簡本。所謂簡本是元人根據宋本刪削而成。繁本和簡本主要表現為注文的多少不同,個別韻收字多少也略有不同,但音系是相同的。其中宋乾道本《鉅宋廣韻》曾於清末傳到日本,而在國內失傳。80年代初期,上海古籍出版社據日本《經籍訪古志》影印出版。據周祖謨考證,此本與楝亭五種本相近。此外還有周祖謨《廣韻校正》,周氏以澤存堂本為底本,以能見到的其他本子進行校讎,同時吸收了清段玉裁、近代王國維、趙萬里的校刊成果,並參考了唐寫本殘卷20種。此書蒐集資料全,校讎方法精,是目前最好的《廣韻》校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