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鈴醫,亦稱“走鄉醫”、“串醫”或“走鄉藥郎”,指遊走江湖的民間醫生。鈴醫以搖鈴招徠病家,固而得名。鈴醫自古就有,相傳始於宋代的鈴醫李次口,世代相沿 ,至宋元時開始盛行。鈴醫實為古代的基層醫務工作者。
鈴醫奔走鄉間,棲宿寺廟,醫治民眾疴疾。他們始終恪守著“揚仁義之德,懷濟世之志”之教誨,妙術施治,求取薄利,屢化沉疴惡疾,深受民眾信賴。
代表人物
實際上,作為我國醫學史上重要的一頁——鈴醫醫術,在古代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扁鵲、華佗等名醫都是鈴醫。至於鈴醫的藥方,在清代名醫趙學敏和鈴醫趙柏雲合作編輯的《<串雅>內外編》(1759年)中多有記載。
鈴醫史考
據《紅樓夢》第98回中記載:鈴醫,也稱“走方醫”或“草澤醫”,手搖串鈴,穿街過巷……。賈寶玉病重,賈府派人到城外破寺請來畢知庵鈴醫,為寶玉診病:“悲喜激謝憂忿滯中,脈氣沉靜,神安郁散,服藥調治乃安。”
“走鄉醫”大多數是家傳師授,他們有的肩挑藥囊(簍),懸掛葫蘆;有的背個藥箱(籃),手搖銅鈴、串鈴或彈拍竹鼓;有的鈴醫還慢步呼喊治病用藥及介紹用法及療效。如民國時期,廣東澄海樟東一帶常有“走鄉醫”穿街過巷,呼喊著“劍波丸,專治腹痛、腹瀉、食積傷脾”;“雙劍銅青膏藥,專治疔瘡瘰癘,拔毒生肌,貼著就好”等等。
鈴醫無論寒冬臘月,炎夏酷暑,櫛風沐雨,頭頂烈日,戴著竹笠,奔走鄉村山寨,患者聽到鈴鼓聲聲,欣然迎入。清代康熙年間,澄海浦大井鄉走出一個鈴醫林俊榮(俗名林含鈴),他幼承師授,醫術精湛,妙術治病,百姓都尊稱為含鈴仙。常年奔走于澄海至饒平一帶鄉間,櫛風沐雨,風餐露宿。有一天,他夜宿隆都隴下“馬宮”,睡在地上,操心年老體弱時,難以適應這種飄泊不定的流浪生活,盼望能有一個安定的住所。這天夜裡,他竟然夢見有一老翁對他說當他來到肩挑藥囊繩斷之地,就是他安居創業之所。有一天,風起雲湧,雷雨交加,他肩挑藥囊走至隆都鵲巷盧厝,突然繩斷囊掉於地上。老翁的夢話頓時湧上心頭,他四處湊足銀錢,置地在盧厝創設“長安堂”藥材鋪,按師傳秘方精心加炮製的“眼藥散”、“食積傷脾散”療效甚佳,遐邇聞名。280多年來,子孫繁衍了14代,多數繼承藥業。後人在盧厝建“俊榮公廳”,將扁擔及藥囊懸掛於棟樑之上,將“銅鈴”掛在“長安堂”招牌上,以深表懷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