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寺崗

金陵寺崗,因此處古建有金陵寺而得名。 春秋戰國時代,多次於此發生戰爭,雙方均有重大傷亡。 新中國成立後的1970年代,在這裡大規模平整土地,先後發現多處古墓群。

金陵寺崗,因此處古建有金陵寺而得名。位於中牟縣城西八崗與張莊鎮的接合部,馬陵崗北端。面積約15平方公里,原有馮莊、閻家、郜家、賈莊等多條崗組成。1981年全國地名大普查時,統一更命為金陵寺崗,經有關部門批准成為標準地名,公開使用。 金陵寺崗崗陵起伏,沙丘沙壠綿亘,地勢顯要。春秋戰國時代,多次於此發生戰爭,雙方均有重大傷亡。據《史記·六國年表》載:戰國魏惠五二年(公元前369年),魏販韓於馬陵。新中國成立後的1970年代,在這裡大規模平整土地,先後發現多處古墓群。其墓葬形式為大坑集體埋葬,部分坑是多身無頭,有的坑是多頭無身。古代戰場戰死或被俘軍士均被身首分家,可見當時戰爭之殘酷。另外還發現瓦棺、瓮棺,經專家鑑定均為春秋戰國古墓群,今稱馮莊古墓群,初步定為縣級保護單位。
此崗中唐代建有金陵寺,長期香火旺盛,善男信女等堂至此燒香,祈求家庭平安,風調雨順,五穀豐登。金元時期中原戰火頻仍,該寺廟也毀於一旦。
金陵寺崗建國後進行了全面育林和綠化。1970年代在備戰備荒口號下,這裡修築了多處堅固的碉堡和軍事工事。進入1990年代,張莊鎮政府為開發旅遊業,又在此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進行修整,種花、植樹、開挖人工河、人工湖、娛樂場、硬化多條道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