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故事主人公溝口生在日本舞鶴一個窮鄉僻壤的地方,天生結巴,嚴重自卑,不願接近人群,自幼養成孤僻的性格。他聽父親說:“世上沒有什麼比金閣更美的了。”於是他常常幻想著金閣的美。父親亡故後,溝口遵照父親的遺願到金閣寺當了僧徒。金閣的幻影展現在他面前時,正值戰局惡化,他幻想著金閣遭空襲燃燒的模樣,覺得金閣面臨徹底而簡單的毀滅的命運,自己心中絕對化了的的美可能會由此而消失。由於這種虛幻性和悲劇性,金閣的美在他心中更加輝煌燦爛。
戰爭最終沒有毀滅金閣。金閣不僅沒有像他期待的那樣落得個悲慘的結局,而且它還像誇耀似的以其美的永恆性展現在他的面前。只是在他的內心裡,金閣在繼續崩潰著。他承蒙住持的好意推薦,上了大谷大學,認識了“內翻足”的柏木。柏木誘惑他,教給他惡作劇,企圖玷污一個女子,但被金閣的幻影所阻撓。他向金閣喊:“你為什麼要隔絕我的人生?我總有一天要支配你!”
有一天,他目睹住持嫖妓的事,彷徨於不能解決的絕對的美與醜的對立的現實,苦惱於肉體的劣等意識,還有與僧師的關係破裂,促使他從金閣出走,面對著日本的黑沉沉的海面,他一味沉思:我必須將長期束縛著自己的金閣燒掉!終於在一個細雨濛濛的夜晚,他放一把火將金閣化為灰燼。他望著熊熊的大火,心想:我想活下去!——
創作背景
1950年7月2日天色未明,日本古都京都北區金閣寺方向,一柱火光直薄雲霄,瞬時,位於鹿苑寺內的“金閣”化為灰燼,這是一座具有五百多年歷史的國寶級文物。縱火者系金閣寺僧徒,大谷大學中國語專業一年級學生林養賢。林縱火後,他逃至金閣寺後山自殺,被護林警員發現,帶到京都特別搜查總部進行盤問。林對縱火事實供認不諱,但並不認為自己的縱火是一種罪惡。據住持介紹,林養賢平時對寺廟和社會不滿,口吃、內向,性格孤僻。林被判刑收監後,因患肺結核病及精神障礙而移往監獄醫院治療,後轉押京都監獄。1955年10月獲釋,入京都府立醫院。1956年3月7日病死,時年27歲。
《金閣寺》問世於1956年,三島在動筆之前,曾特地前往京都,作了十分詳細的採訪和實地體驗,從縱火者的經歷,到金閣寺、警察局和法院的各種記錄,再到禪寺建築和宗教生活細節,他一概都不放過;他專程跑到林養賢的故鄉舞鶴,體驗北海岸邊荒涼的風景,以便感知引發肇事者縱火的心路歷程。在三島的創作生涯中,還不曾有過如此精密細緻的採訪經歷。如他本人所述,“凡能看的地方都看了,能去的地方都去了,估計有用的東西都詳盡地作了筆記,就像採集植物和採集昆蟲標本一樣。”
人物介紹
溝口
溝口在每一次自覺信念或不自覺的感情展露到生活中時,他都會主動參照自己的數面“鏡子”,藉以思考自己行為的觸發點,述說自己在難以理解的生命的無常中和存世的虛空中的疑惑、苦惱、願望,揭示作為一個世界中的小我應有的存在的意義和價值。
作為寺廟住持的孩子,便具有一種異於尋常人的社會身份,同時自己又有天生的“結巴”,在自然屬性上似乎也落後於常人,不被同學理解的焦慮占據自己最初童年時代和緊接其後的青年時代,在現實中,“我”似乎難以“正名”,於是只有在內心世界中渴望自己成為“藝術家”或“暴君”來作為補償。因而,“我”藝術性審美幻想的一面和天性中殘暴的一面則交織成一股矛盾,推動自我去尋找真實,尋找歸家的路。
溝口患有口吃,這道枷鎖一方面鉗制了溝口與外界的交流,另一方面逐漸扭曲了他的內心。溝口認為自己本身是醜的,因此他崇拜著美,希望通過美的主動接受,自己的官能站污來獲得世界的包容,但現實拒絕了他,將他的期待撞擊得粉碎。
溝口暗戀年輕貌美,家境富裕的有為子,求而不得。不久,有為子因被迫揭發情人而遭槍殺。溝口卻意外地發現他與有為子處在同一世界裡,他看到有為子的臉在拒絕著世界,有為子的背叛使他找到他們之間的共同性,這種摒棄語言、拒絕世界的姿態讓溝口感到有為子接受了他,讓他找到了復仇的快意。
然而被美接受的幻覺並未持續太久,在溝口成為寺院僧侶之後,他曾經魂牽夢繞的金閣將他拉回到了現實。
在溝口眼中,金閣超越了世間所有美的事物,是純粹的美的概念。但金閣的美與溝口的醜絕然對立,溝口以為戰火會把金閣與他置於同一命運中,這一方面體現溝口心中消極的末世情緒,另一方面隱喻了金閣對其人生意義的取代。然而諷刺的是,金閣最終完好未損,它似乎超然於外,戰敗的衝擊,民族的悲哀與它沒有絲毫關聯,它恢復了往日“古來世居於此,將來亦永駐不動”的表情,顯示出了一種從未有過的“堅不可摧的美”,這樣的感受切斷了他與金閣之間的關係,金閣的拒絕也讓溝口明白了“美在彼處我在此處的事態,與世同存萬古不變的真理”,仇恨之念遂在他的心中萌發。
溝口儘管喪失了與外界交流的能力,但外界卻一直影響著他的內心世界。母親的淫亂與功利是污染溝口的源始。這種污染自溝口幼年便開始,但在他遇到鶴川後有過一線轉機。鶴川單純善良,毫不介意溝口的口吃,這樣的“溫情”讓溝口體會到了一種“被剝得一絲不掛的快感”。鶴川的出現對於溝口來說有著淨化的作用,鶴川的剛毅、陽光、溫柔、純粹使溝口感到和諧與幸福,他成為了溝口同光明世界連線的細線。然而鶴川最後自殺,這徹底切斷了溝口與光明的聯繫,在他身上曾經有過的純淨的力量不復存在,隨之而來的是醜惡的污染,其化身則是柏木。
人雖脆弱而無法根絕,金閣雖頑強而可使之毀於一旦,而老師的嫖妓之舉成為了溝口燒毀金閣的直接誘因。當溝口徹底看清老師的虛偽的時候,燒毀金閣的決心亦變得不可回逆。
柏木
在小說後半部才出場的柏木是理解《金閣寺》的另外一個關鍵人物。其實正是這樣一個同樣有著醜陋生理缺陷的年輕人扮演了救世主的角色。柏木是“我”在大谷大學的同學,是個患有天生內翻足缺陷的不良青年。和“我”一樣,柏木也是一個被美拒絕了的存在。與患口吃毛病的“我”還不太一樣,柏木的生理缺陷在世人面前暴露無遺。但是,柏木卻是一個充滿野心的欲望的主體,他要推翻命運強加給他的醜陋的生理特徵,企圖顛倒被疏遠的命運而變成疏遠他者的主體。柏木曾經當著“我”的面,假裝受傷以騙取女孩子的同情。在和“我”初次見面時柏木就半帶炫耀地對“我”講述他如何被破了童貞。柏木說過:“我對自身的存在條件感到羞恥。但和這個條件和解,與之和平共處,則是我的敗北。”不可否認,在柏木的身上確實有劣等感意識,但是,他並沒有要與“內翻足”這一存在條件達成和解的意思。這也就意味著他要反客為主,要反過來疏離別人,在這場力的角逐中,使自我的主體性確立起來。他還說:“內翻足是我的生存條件、理由、目的和理想……也就是生存本身。”換句話說,足疾就是他存在的根據。柏木以不良少年的諸種惡行來和他者進行周旋,並以此拓展自我的疆域,一躍成為欲望的主體。不用說,柏木是通過對自己的加倍醜化來實現自我的極度神聖化的。所謂的劣等感意識,在他這裡不過是一種被顛倒過來的自我陶醉,是被美理想化了的自畫像的極度誇張。或者,毋寧說柏木是借用了劣等感來使自己特殊化,用醜陋的外形把自己巧妙地武裝起來。“我”曾經有過如下的想法:“擁有某種拂拭不去的劣等感的少年,暗地裡會認為自己是被選中了的人……他會覺得在世界的某個地方,有某種自己尚不知道的使命在等著自己。”這本來是“我”的無的放矢的內心獨白,但用在柏木身上卻非常合適。柏木之所以要把自我的醜陋升華到要與上帝齊平的絕對狀態,乃是他暗設了一個與之相對的極度完美的絕對的自我,他堅守著自我的絕對性,在選民意識的驅使下,對周圍的一切都抱著否定的態度。在他看來,一切都是上帝尚未完成的敗筆。
有為子
有為子是溝口寄住的叔父鄰居家的女孩,長相標緻,像金閣一樣令溝口心醉。有一天黎明時分,溝口在思念中身不由己地跑到路邊,攔住了騎車去醫院上班的有為子。但美麗的有為子對待溝口的態度正如嘲弄他的那些頑童,以溝口的生理缺陷來拒絕他對現實世界的融入。事後,有為子告了溝口的狀,使溝口受到溫和的叔父的嚴厲訓斥,以至於溝口“無論醒來睡去,我都在盼望有為子一命嗚呼。盼望我恥辱的見證人杳然消失。”對於溝口來說,金閣的存在正如有為子的存在一樣,是溝口作為美的反面的見證人。有為子死了,但有為子和金閣一樣,在溝口的觀念世界裡永存,成為與金閣同樣性質的存在,有為子對溝口的拒絕如同金閣對溝口的拒絕一樣。
作品鑑賞
《金閣寺》中,“我”最後燒毀了金閣,從表面看,這似乎是對文明的背棄,對黑暗的回覆,但何嘗不可以從更高一層對它做出認識。這裡真正燒毀的不是歷史遺留下來的那個金閣,而是異己存在著的“金閣”。金閣只有在面臨毀滅時,才與“我”親近,向“我”呈報自身的價值和意義,這是因為此時“我”對金閣的崇拜心理消除了,金閣不再是偶像了。燒毀金閣,是對壓抑人性、遮蔽存在的異化了的文明的象徵性的當頭棒喝,是對人的愚妄的斷然否定和揚棄。這一極端舉動,可促使人們破除對文化的盲目態度,回復一個更為切實、更為廣大的世界,也回復金閣在人們心中的的真面目。
金閣最終在一片火海中化為了灰燼,它“不滅的美”毀滅在了溝口的手裡,整個小說在這裡落下了帷幕。然而結尾卻耐人尋味,溝口並沒有死亡,相反,他逃離了燃燒著的金閣,像劫後餘生一般堅定了活下去的信念。而這是為何?溝口從最初的迷狂逐漸清醒,他意識到此時金閣寺依然拒絕著自己,此刻的“拒絕”與之前的“拒絕”有著巨大差異:金閣之前的“拒絕”是一把無形的枷鎖,它一邊用美引誘著溝口,一面又將他拒之千里,溝口被這樣的矛盾所制,整個人生都籠罩在金閣的魅影之中;而現在的“拒絕”則源於溝口自身,是被金閣幻影鎖住的溝口對獲得了主體自由的溝口的拒絕。前者是惡意,後者是善意。換言之,溝口通過燒毀金閣,消除了曾經存在於他精神上的魔障,被異化的金閣形象不復存在,原本被壓抑著的人性獲得了釋放,被幻影所桎梏著的眼界也得以展開,毀滅成為了重生的路途。
作品影響
《金閣寺》是日本作家三島由紀夫的代表作。無論在日本國內還是在國外,這部小說都獲得了普遍的好評。
早在1956年《金閣寺》剛發表時評選國際文學獎的過程中,當時美國《紐約時報》的文學副刊將《金閣寺》與莫拉維亞及波伏瓦的作品同時刊登出來,還成為《薩塔拉評論》的推薦圖書。 《金閣寺》獲日本第八屆讀賣文學獎。
作品評價
日本評論家奧野健男:“這是三島文學中的最高水平,三島美學的集大成。可以說,《金閣寺》在戰後文學史的潮流中完成了一個劃時代的任務”。
日本評論家中村光夫:“《金閣寺》即使放在日本現代小說佳作系列裡也是可以當之無愧的。”
作者簡介
三島由紀夫(Mishima Youkio,1925—1970),日本小說家、劇作家。本名平岡公威,生於東京。1949年出版長篇小說《假面自白》,文壇地位確立。1970年11月25日寫完《豐饒之海》第四卷《天人五衰》後自殺。一生創作40部中長篇小說、20部短篇小說集和18部劇本集。主要著作還有《禁色》、《潮騷》、《近代能樂集》、《金閣寺》和《薩德侯爵夫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