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作為專門為政府部門及企業高層提供決策支持的內部研討報告,本書著力客觀、冷靜、中性、實證地分析、解讀與趨勢研判,因此,文章均以經濟現實為研究出發點,雖獨立成篇,但內在邏輯是貫通的,是以現實經濟中事物發生、發展的脈絡為根本線索的。
作者簡介
福卡智庫,“福卡”取自英文“FORECAST”,意為“預測、預言”。福卡智庫首創於20世紀90年代初,由學術機構、國有財團、股份制企業合資而成,是按現代企業制度獨立運作的股份制研究機構,是福卡經濟預測研究所、福卡行業諮詢有限公司、福卡金融研究有限公司、福卡商務諮詢有限公司、福卡計算機信息諮詢有限公司、福卡信息網路有限公司、福卡經濟發展有限公司和經濟展望雜誌社、經濟預測編輯部等專業團隊的“系統集成”,聯合政府等相關職能部門開展“一個核心、三個基本點”(即以破解複雜為核心,以預測、戰略、方案為基本點)的研究諮詢工作。
福卡智庫創辦以來,秉承“預測未來,指點迷津”的宗旨,堅持“客觀、冷靜、中性、實證”的科研原則,以福卡獨特的“穿透、合成、創新”的“智慧型文化”,破解複雜,研製方案。 十幾年來,福卡智庫致力於為商界、政界提供科學理性、富於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智力服務,僅度身定製的專項研究與諮詢項目已近千項,完成了從亞行、跨國企業到國內各企業集團、各級政府的相關諮詢課題。經過多年的磨合、提煉,福卡智庫形成了“經濟預測、發展戰略、可行方案”三角依存、相互促進的綜合優勢,已成為業內的品牌。
福卡智庫優勢的形成,首歸中國進入從未有過的“拐點”期。社會轉型錯綜複雜,存量加速變異,新變數層出不窮,既來自內生,更來自外部,為此需要在N個維度的空間來推演、實證、證偽。正因“破解中國難題”的長期挑戰,福卡智庫自然形成了一個開放的平台:“能上能下、流留結合”,“長期共事、版本升級”的福卡人事機制,已集聚了哲學、經濟、管理等相關領域的核心人員百名左右。此外,福卡智庫與商界、學界、政界的專家學者保持著良好的界面,幾十名全國著名專家以特約研究員的緊密方式,參與福卡智庫的學術研究與諮詢工作,共同構築開放性、綜合性、權威性的人才平台。 隨著業務發展,福卡智庫已衍生出金融、商務、行業等相關諮詢團隊,十幾個專業研究部室。福卡智庫繼往開來地建設“未來文化、智慧文化、品牌文化”,矢志不渝地通過遠見性、開創性、操作性的研發服務,將上乘品質的預測、諮詢成果奉獻給社會,從而打造原創於中國的世界智庫。
圖書目錄
序言
金融原罪Vs.貨幣戰爭
第一部分
金融資本經濟衝擊中國海岸
1.1 金融大爆炸?大“混沌”?
1.1.1 金融大爆炸之流動性過剩
1.1.2 金融大爆炸之“PE(私人股權投資)時尚”
1.1.3 金融大爆炸之金融中心建設
1.1.4 金融大爆炸之關鍵字:問題、發展、改革、國際、平倉、爆炸、控制
1.2 股市跌宕起伏
1.2.1 股市背道而馳
1.2.2 股市大震的“地殼運動”
1.2.3 2009年股市投資“機會”
第二部分
野蠻金融
2.1 野蠻之金融危機
2.1.1 十年一輪金融危機終究難以避免
2.1.2 過剩一平倉的邏輯
2.1.3 金融價格危機的邏輯
2.1.4 中國隱現危險的未來
2.2 野蠻之離散與異化
2.2.1 金融主題詞:“價格與蒸發”
2.2.2 人民幣的“精神分裂”
2.2.3 資源品價格的峰迴路轉
2.3 野蠻之邊界突破
2.3.1 銀行變投行,私募變什麼
2.3.2 資本經濟全球化可能的“陷阱”
2.3.3 從緊貨幣背景下的金融替代
第三部分
金融困惑
3.1 資產、貨幣價格將左右巨觀調控的真實程度
3.1.1 為什麼“財稅”、“金融”調控不了形勢?
3.1.2 為什麼金融政策翻雲覆雨?
3.1.3 真正調控形勢的究竟是誰?
3.2 中國經濟資本化、金融化的可能誤區
3.2.1 中國資本金融的美國化誤區
3.2.2 “價格闖關”誤區
3.2.3 “所有制迷信”誤區
第四部分
金融原罪——文明新版
4.1 文明生態演化及特徵
4.1.1 四種經濟文明的知識反差
4.1.2 貨幣之錨由黃金轉為“石油”
4.1.3 投行:從金融文明“弄潮兒”到犧牲品?
4.1.4 美英獨占金融文明鰲頭
4.1.5 中國緊隨其後並非自覺自愿
4.2 文明產生及危機本質
4.2.1 因素分析
4.2.2 次貸危機的爆發是宿命的、本質的
4.3 金融文明的新價值論
4.3.1 以概念為一般等價物
4.3.2 必要的無效勞動
4.3.3 要素整合加速度
4.3.4 社會認知差異
第五部分
中國:超越野蠻,擁抱文明
第六部分
金融文明新態勢
文摘
第一部分 金融資本經濟衝擊中國海岸
1.1 金融大爆炸?大“混沌”?
首先,要理解什麼是金融大爆炸?從狀態上說,中國經濟改革30年積攢的貨幣數字巨大,產業資本龐大,為金融大爆炸積蓄了足夠的能量;在內資積聚的同時,外資以各種形式流人中國的量也是極為驚人的。在逐利本質的驅使下,外資不停地在中國進行資本運作,蒸發別人,增肥自己;國際資本的預期、技術手段的完備以及中國金融對外開放等概念的疊加,使得中國在金融領域發生由漸變向突變的爆炸式劇變條件成熟,從實證上分析,中國的幾十萬億元國有資產、數十萬億元的各類資產以及十數萬億元的民間儲蓄、超萬億美元外匯儲備等,從規模上已遠超實體經濟當量,具備了獨立運作的條件。
其次,金融大爆炸“如何表現”。從國際經驗上看,金融大爆炸的表達式有好有壞,20世紀80年代,英國金融大爆炸的結果是“炸”出個倫敦金融城,在一個不到兩平方公里的面積上為英國貢獻了3%的GDP,其發展壯大又奪了華爾街的“標”,使英國在一個世紀裡再次享受到成為國際金融中心的美妙滋味。幾乎與此同時,在日本發生的金融大爆炸卻以《廣場協定》表現出來,後果是近7000億美元順差的“鳥蛋精光”,陷入10年的迷失中獨自舔傷口。所以,金融大爆炸在現實中的表達式無非是金融衍生品市場火爆,虛擬經濟脫離實體經濟自成系統、大行其道,新的遊戲規則與制度體系將區別以往,資本與暴利替代實物與增長成為經濟的主題詞。
三是金融緣何大爆炸。這是經濟大國發展的一般規律,誰是世界經濟的超級大國,誰就有這個機會與可能。因為存在巨額的、超越實體經濟這隻“錨”,能掛得住資本,所以,在金融領域發生化學反應幾乎無法避免。這既是中國經濟發展的機緣,也可能預示著風險。也許這就是主流與非主流各執一辭、互相爭吵的緣由,就像工業化國家的經濟發展都要經歷長短不一的起飛期一樣,中國發生金融大爆炸也是命中注定、身不由己。
最後一個問題是金融大爆炸的影響如何。這大體有兩個方面:一是成為金融掠食者、成為國際金融遊戲規則的制定者,享受利用資本陰謀掠奪別國財富的好處;二是被“炸傷”,大傷元氣,重蹈日本人的覆轍。當然,不排除一方面成為掠食者,同時也被內訌所傷的可能。在一個開放的系統中發生爆炸的結果,傷者肯定不會只有自己,產生的能量也將傳導到整個系統內,這也許是中國和日本在經歷金融大爆炸後最大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