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據考,金蘭寺貝丘遺址是貝丘文化的發祥地。因此,發揮資源優勢,高起點規劃和開發建設好貝丘文化遺址公園,深挖文化內涵,圍繞建設貝丘文化博物館、仿製新石器時代古人類的工藝品,蜆殼堆積成的小山丘等大做文章,展現古人類以貝類生物為主食的漁類經濟生活方式,形成特色景點。同時,把金蘭寺定為中心村,將金蘭寺姚氏宗祠、金蓮寺、洪聖王廟、天后廟、明清古宅的修繕重建作為中心村規劃建設的一個部分,在金蘭寺建成一個以古文化、古建築為特色的旅遊景區。另外,塘口村與金蘭寺村相鄰,對塘口村的水松樹做好保護,完善有關配套設施,把水松樹景點作為金蘭寺景區的一部分規劃建設好。
歷史文化
金蘭寺貝丘遺址,距今4035年(±95年)文化遺址。1956年省文物普查隊首先發現貝丘遺址。1961年試掘200平方米。共有上、中、下三個文化層。上層屬於戰國時期文化遺存:中層和下層是新石器時期遺存。下層出土有砍斫器、敲砸器,有肩石斧、錛、鑿等打制和磨製石器。陶器以粗砂陶為主,大量是粗砂黑陶,粗砂紅陶較少。紋飾有籃紋、繩紋和劃紋。還有部分磨光泥質紅陶和少量彩陶(在火候較低的細泥掘紅陶上畫赭紅色的條形或葉脈狀圖案。器形有罐、釜、豆、圈足盤或缽、器座等)。動物以軟體動物斧足類的蜆最多,還有鹿、牛、魚、龜的遺骨。中層的幾何印紋陶已有初步發展,其時間可能稍晚。這個有三疊層文化堆積的遺址,是廣東省較早發現的古古代文化遺址之一,它為研究廣東省古文化遺址的早晚關係提供了重要的地層根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