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縷歌·陪履齋先生滄浪看梅

《金縷歌》是吳文英的詞是夢窗詞中具有愛國思想的詞作之一。

作品原文

金縷歌·陪履齋先生滄浪看梅⑴
喬木生雲氣。
訪中興、英雄陳跡,暗追前事
戰艦東風慳借便,夢斷神州故里
旋小築、吳宮閒地
華表月明歸夜鶴,嘆當時、花竹今如此。
枝上露,濺清淚
遨頭小簇行春隊
步蒼苔、尋幽別塢,問梅開未
重唱梅邊新度曲,催發寒梢凍蕊
此心與、東君同意。
後不如今今非昔,兩無言、相對滄浪水
懷此恨,寄殘醉

注釋

⑴履齋先生:及吳潛。滄浪:即滄浪亭,在今蘇州市南。五代十國時,此處是吳越廣陵王錢元璙的池館。北宋蘇舜欽買得此地,築亭其上,即滄浪亭,南宋時為韓世忠別墅。
⑵喬木:高大的樹木。這裡指韓世忠的故里。江淹《別賦》:“視喬木兮故里。”這三句寫來到滄浪韓世忠別墅,但見樹木蒼翠,煙靄繚繞,不禁懷想起韓的功業。
⑶慳:吝惜。杜牧《赤壁》:“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這句是指韓世忠率領八千兵士,駕海船在鎮江截住金兵的退路,並用大鉤搭住敵船,取得了黃天盪大捷。這裡反用杜牧詩意,意為即使不得東風之助,韓世忠的戰艦依然獲勝。
此承上句,暗指戰勝後未能乘勝收復中原。而中原故鄉是將士們魂夢縈思之處。
⑸旋:隨即。這句是說韓在前吳王貴臣的宮室、即蘇舜欽的滄浪亭一帶建起了別墅。
⑹華表:指設在宮殿、城垣等前面作為標誌、裝飾之用的大柱。《搜神後記》說:“丁令威本遼東人….後化鶴歸遼,集郡城門華表柱….鶴乃飛,徘徊空中而言曰:‘我是丁令威,去家千年今來歸,城郭固如人民非,何不學仙去,空見冢壘壘’。”這四句是指韓世忠如能化鶴歸來,也必嘆息當年花竹繁茂而今日卻冷落如此。眼前唯見疏梅之上清露滴滴,似在向人濺淚。
⑺遨頭:太守稱“遨頭”,見《成都記》。吳潛這時知平江,故稱之為“遨頭”。這句是說來園行游的賓客們簇擁著吳潛一起觀賞。
這句是指大家踏上人跡不到的青苔小徑,來到幽深的花塢,探看梅花開了沒有。
⑼新度曲:新創製的曲調。這兩句是說在梅樹邊一再唱新曲,催促那枝頭因寒冷未開的花苞能沖寒怒放。
⑽東君:原指春神,這裡即指吳潛。這兩句是說兩人對南宋國事的每況愈下看法相同。

作品鑑賞

《金縷歌》是夢窗詞中具有愛國思想的詞作之一。詞中通過滄浪著梅歌頌抗金名將韓世忠的"英雄陳跡",對"後不如今今非昔" 的現實表示嚴重不滿。
據夏承燾《吳夢窗系年》,這首詞約寫於宋理宗嘉熙三年(1239)正月,作者四十歲。當時,"吳潛由慶元府改知平江(今蘇州)",二人過從甚密。作者借著梅之機,即景生情,毫不隱晦地抒發了積鬱於胸的悲慨。
以"喬木生雲氣"這一開闊巨大的形象開篇,含有"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的意味。"喬木"者,大樹也。是詞人入園以前之所見,又暗喻韓世忠。《後漢書·馮異傳》:"請將並坐論功,異常獨屏樹下,軍中號曰'大樹將軍'。"不僅如此,這一句詞,還可以使人聯想到《詩經·小雅·伐木》"出自幽谷,遷於喬木。"暗示韓世忠從齷齪的官場中受到排斥打擊,被迫遷居滄浪事。這一句興'中有比,具有豐富的象徵意義。"訪中興、英雄陳跡,暗追前事。"
這兩句是直陳,交待這次看海的目的以及對英雄的無限景仰。繼之則拈出韓世忠一生最為動人的事跡加以抒寫:"戰艦東風慳借便,夢斷神州故里。"這兩句寫的是黃天盪之捷,抒發了詞人的感慨。韓世忠在黃天盪以八千人的兵力,抗擊著金兀朮的十萬大軍,堅持了四十八日。黃天盪之役,雖然使兀朮"不敢再言渡江",但韓世忠也因遭受火攻而退回鎮江。史載:兀朮刑白馬以祭天,及天霽風止,兀朮以小舟出江,世忠絕流擊之。海舟無風不能動,兀朮令善射者乘輕舟,以火箭射之,煙焰蔽天,師遂大潰,焚溺死後不可勝數。世忠僅以身免,奔還鎮江。"作者對此深以為憾,故詞中表示,如果東風勁吹,毫不吝惜地給韓世忠以一臂之助,那么失去的神州故里就很可能得以恢復。"旋小築、吳宮閒地。"緊承上句,寫韓世忠被剝奪兵權之後,過的是"不再言兵"的退隱閒居生活,點明了"滄浪看梅"這一主題。"華表月明歸夜鶴"至上片結尾,用丁令威學仙的故事,引出物是人非,今非昔比的慨嘆,並以"枝上露,濺清?quot;這一眼前景物來加以渲染和烘托。下片換頭緊扣詞題,承接上片,對看梅的過程略加梳理,點出吳潛當時的身份。"步蒼苔"三句點出"梅"字,深化意境,至"重唱梅邊新度曲,催發寒梢凍蕊",把詞的意境進一步提到愛國統一與關心時事這一思想高度。"寒梢凍蕊"是南宋王朝怯懦無能,不圖進取,苟且偷安這一政治形勢的寫照;"催發",含改變現狀、力圖有所作為的積極意義在內。"重唱梅邊新度曲",實際是呼喚春天的到來,呼喚國家的振作。在這主要之點上,作者與吳潛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二者的知己之情已和盤托出了。然而,現實是無情的,即使他們"此心與東君同意",而當前的現實卻是"後不如今今非昔"。不僅世無韓世忠,而且連黃天盪那樣的戰役也不可能出現了。面對現實,無可奈何,作者與吳潛只能"兩無言相對滄浪水,懷此恨,寄殘醉"了。陳洵在《海綃說詞》中說:"'心與東君同意'能將履齋忠款道出。是時邊事日亟,將無韓、岳,國脈微弱,又非昔時,履齋意主和守而屢書不省,卒至敗亡,則所謂'後不如今'……言外寄慨。"可見,詞中的悲憤心情實是有感而發的。
讀《金縷曲》,很容易使人聯想到辛派詞人的作品,因為這首詞充分表現出作者的愛國熱忱與對時事的慨嘆,而且寫得"慷慨縱橫"、"悲壯激?quot;,具有豪邁奔放之氣。
吳文英之所以能寫出這種豪邁奔放的詞篇,除作者本人具有闊大的胸襟與關心國家時事的思想感情以外,同時還與詞的藝術表現有關。比較看來,納入這首詞里的主要是巨大的場景。高大的英雄人物與重大的歷史事件,抒發的又是由國家興亡而引起的大悲大慨。因此,詞中自然流露出一種沉鬱頓挫、蒼涼悲壯的豪氣。陳洵說:"清真、稼軒、夢窗三家,實為一家。"就這一點來,是頗有道理的。但是,吳夢窗畢竟不是辛棄疾。即使他的某些詞近似辛派,但從根本上講,二者又有明顯差別。以本篇為例,其主要差別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在描寫巨大場景、重大歷史事件時,又往往與某些清幽的意境、較小的生活細節相結合,直陳中帶有顯著的象徵性。"喬木",象徵巨大的英雄形象;"寒枝凍蕊",象徵南宋王朝的日趨沒落;"枝上露,濺清淚",象徵人民民眾的悲慟;"重唱梅邊新度曲",象徵個人的愛國熱情,等等。二是主觀抒情詞句與客觀形象的描繪緊密結合,二者互為補充,並且常常以實為虛,化虛為實。詞的本意是憑弔韓世忠黃天盪未獲最後全勝,以致失地未得恢復。但作者卻把這整個戰役及其後果概括為"戰艦東風慳借便,夢斷神州故里"兩句,其內涵是頗為豐富的。又如,作者構想韓世忠如能重返故居,他也一定要為國事日非,今不如昔而悲嘆的。但卻以"華表月明歸夜鶴"等少許詞句來表現,令人玩味不盡。下片又以"後不如今今非昔"與之相給合。所以,這首近似辛棄疾的豪邁之作,在藝術上也仍然保留著夢窗詞本身的藝術特點。所以陳洵又說:"清真、稼軒、夢窗,各有神彩,……莫不有一己之性情境地。"
由上可見,夢窗詞是多樣化的,他的詞也並非完全"隱晦",至於譏評他的詞"思想內容往往無足取",顯然是難以成立的了。

作者簡介

吳文英(約1200~1260),字君特,號夢窗,晚年又號覺翁,四明(今浙江寧波)人。原出翁姓,後出嗣吳氏。《宋史》無傳。一生未第,游幕終身,於蘇州、杭州、越州三地居留最久。並以蘇州為中心,北上到過淮安、鎮江,蘇杭道中又歷經吳江垂虹亭、無錫惠山,及茹霅二溪。遊蹤所至,每有題詠。晚年一度客居越州,先後為浙東安撫使吳潛及嗣榮王趙與芮門下客。
清全祖望答萬經《寧波府志》雜問,謂吳文英“晚年困躓以死”,殆得其實。享年六十歲左右。黃升《中興以來絕妙詞選》編定於淳祐九年(1249),卷十錄吳文英詞九首,時吳文英正在越州,年約五十。黃升並引尹煥《夢窗詞敘》云:“ 求詞於吾宋者,前有清真,後有夢窗。此非煥之言,四海之公言也。”沈義夫《樂府指迷》亦謂“夢窗深得清真之妙”。陳廷焯《白雨齋詞話》卷二云:“若夢窗詞,合觀通篇,固多警策。即分摘數語,每自入妙,何嘗不成片段耶?”近代詞論家多以姜詞清空,吳詞密麗,為二家詞風特色。況周頤《蕙風詞語》卷二又云:“ 近人學夢窗,輒從密處入手。夢窗密處,能令無數麗字,一一生動飛舞,如萬花為春;非若琱蹙繡,毫無生氣也。”《夢窗詞集》有四卷本與一卷本兩種。毛氏汲古閣所刻《夢窗甲乙丙丁稿》為四卷本,《疆村叢書》刻明太原張遷璋所藏為一卷本。號“詞中李商隱”。在南宋詞壇,吳文英屬於作品數量較多的詞人,存詞有三百四十餘首,其《夢窗詞》在數量上除辛棄疾外無人與之抗衡;就題材而言,這些詞大體可以分為三類:酬酢贈答之作,哀時傷世之作,憶舊悼亡之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