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聲聲慢·陪幕中餞孫無懷於郭希道池亭閏重九前一日》
檀欒①金碧,婀娜蓬萊,游雲不蘸芳洲。露柳霜蓮,十分點綴成秋。新彎畫眉未穩,似含羞、低護牆頭。愁送遠,駐西台車馬,共惜臨流。
知道池亭多宴,掩庭花、長是驚落秦謳。膩粉②闌乾,猶聞憑袖香留。輸他翠漣拍甃,瞰新妝、時浸明眸。簾半卷,帶黃花、人在小樓。
作品校注
①檀欒:美好的樣子,專狀竹貌
②膩粉:即脂粉
作品鑑賞
《聲聲慢》,此調有平仄兩體,歷來作者多用平韻格,而《漱玉詞》所用仄韻格最為世所傳誦。雙調,九十七字。仄韻格,前後片各五仄韻。《夢窗詞》系平韻格,前後片各四平韻。按句逗不同分為兩格:一為上片十句,下片九句;一為上片十句,下片八句。
“孫無懷”,系蘇州倉台幕友。“郭希道池亭”,在蘇州,詳見前第八十六首《花犯》詞注釋。這是詞人在蘇州倉台幕中最早描寫蘇州園林景色的一首詞,作於理宗紹定五年(1232),是時,詞人三十三歲。黃升的《花菴詞選》(又稱《絕妙詞選》)於淳祐九年己酉(1249)詞人五十歲時結集。內《中興以來絕妙詞選》收南宋詞人八十九家,也已選入了夢窗包括此詞及《倦尋芳·餞周糾定夫》、《絳都春·為郭清華內子壽》、《唐多令·惜別》、《法曲獻仙音·和丁宏庵韻》、《好事近·秋飲》、《憶舊遊·別黃澹翁》、《金縷歌·陪履齋先生滄浪看梅》、《宴清都》等九首詞。可見此詞在當代已頗有影響。
上片“檀欒”三句,狀郭氏池亭的優美。“檀欒”,美好的樣子,專狀竹貌。語出枚乘《梁王菟園賦》:“修竹檀欒夾池水”。左思《吳都賦》又有:“檀欒嬋娟”;白居易《竹》詩:“幾聲清淅瀝,一簇綠檀欒”。“婀娜”,輕盈柔美貌,語出曹植《洛神賦》:“華容婀娜,令我忘餐”。“蓬萊”,傳說中的仙島,這裡借指郭氏園林。此言郭家金碧燦爛的池亭邊種了許多漂亮的竹子;在仙境般的園林內又有許多輕柔多姿的樹木。人世俗塵還沒有沾污了這個芳香的花園。“游雲”,楊鐵夫《箋釋》釋為“俗塵”。這三句楊氏《箋釋》引陳東墊之說:“起八字極煉,‘游雲’句又極疏宕。凡鍊句太多則氣滯,必須間以疏宕之句。”即是說這三句做到了凝鍊與疏放相給合的妙用。“霜柳”兩句,述池亭秋景。此言園中有經受了霜侵露浸的柳枝和荷花,以花樹點綴園中的秋景,所謂“一葉落而知秋至”矣。“新彎”兩句,寫園中秋夜月色,扣詞序中的“閏重九前一日”。此言初八的月兒象一個初學畫眉的少女,把眉色畫得濃厚粗重,然而她還是半羞半遮地出現在東邊的牆上。“愁送遠”三句,述餞別,扣詞序意。“西台車馬”,楊鐵夫《箋釋》說:“凡官米屯聚處曰台”,詞人當時為蘇州倉台幕僚,此即是指他與同事們來郭園的車馬。“臨流”,即指郭家池亭。此言他和同事們一起將車馬停放在郭氏園外,替孫無懷在郭氏池亭中設宴餞行。上片著重描繪郭氏園林和惜別之情。
下片“知道”兩句,寫郭園往日歌宴的盛況。楊氏《箋釋》說:“此餞乃幕僚借座,非主人宴客,故主人家中聲伎未出來應酬。下片即從此著筆。然主人固以蓄聲伎名者也。故以‘知道’二字領起,指平時宴會言。”“驚落秦謳”,是秦謳驚落的倒裝。“秦謳”,語出《列子·湯問》中:“薛譚學謳於秦青,辭歸,秦青撫節悲歌,聲振林木,響遏行雲;薛譚乃謝,求反,終身不敢言歸。”這裡喻妓之歌聲。此言我(指詞人)知道主人常在這園中設歌舞宴待客,酒宴中歌妓的歌聲高吭,簡直能夠驚落庭前的艷花。“膩粉”四句,構想郭家歌妓的演唱場面。“膩粉”,即脂粉,語出杜牧《阿房宮賦》:“渭流漲膩,棄脂水也。”這裡借代歌妓。“翠漣”,指池中碧波;“甃”,原指井壁,這裡指臨池的岸壁。“明眸”,指歌妓明亮的眼睛。四句是說希道家的歌妓曾經倚欄高歌,如今我靠在這欄乾旁,還能聞到她遺留下來的香粉味。池中的碧波也曾照映過她的新妝與明眸,今天我們同樣是臨流設宴,卻總歸比不上主人家歌舞宴客的盛況。“簾半卷”兩句,遙思小樓中歌妓。兩句化用李清照《醉花陰》詞中:“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的意境。“黃花”也代表了“閏重九”中深秋時節的風光。此言住在小樓中的歌妓氣質淡雅,住所幽靜,直可與深秋黃花齊美,真是令人欽羨啊!而今樓在而人未能見,能不令人惆悵乎!下片重在追寫郭氏的歌宴與歌妓。
張炎《詞源》說:“吳夢窗詞如七寶樓台,眩人眼目,碎拆下來,不成片段。”這首詞雕欄玉砌,真是絢麗得象一座“七寶樓台”。其中用的如“檀欒金碧”,“婀娜蓬萊”,“膩粉闌乾”,“翠漣拍甃”等句,也都是一些眩人眼目的麗句,然而仔細分析,全詞著重描述郭氏園林風景及歌宴的盛況;上片重在寫景,下片主在述人。還是顯得段落分明,層次井然,並無“碎拆下來不成片段”之病。
作者簡介
吳文英(約1212—約1272),宋代詞人。字君特,號夢窗,晚號覺翁,四明(今浙江寧波)人。原出翁姓,後出嗣吳氏。一生未第,游幕終身。紹定(宋理宗年號,1228—1233)中入蘇州倉幕。曾任吳濳浙東安撫使幕僚,復為榮王府門客。出入賈似道、史宅之(史彌遠之子)之門。知音律,能自度曲。詞名極重,以綿麗為尚,思深語麗,多從李賀詩中來。有《夢窗甲乙丙丁稿》傳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