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爵獎

金爵獎

金爵獎,上海國際電影節最高獎項,由來自世界各國的國際評審評審產生。上海國際電影節1993年首次舉辦,1994年,獲得國際電影製片人協會承認,每年6月上旬舉行,為中國唯一的國際A類電影節,最高獎名稱為“金爵獎”,下設8個獎項,都由來自各國的國際評審評審產生,Oshima、Oliver Stone、Alan Parker、Assayas、IM Kwon-taek等都曾經擔任過上海國際電影節的國際評審。

基本信息

簡介

上海國際電影節標誌上海國際電影節標誌
上海國際電影節特設的電影獎。原由廣播電視總局主辦,2005年以後由上海市主辦。

上海國際電影節由四個主要活動組成:“金爵獎”國際電影評選,國際影片展映,國際電影交易市場以及國際電影學術研討會。上海國際電影節最高獎項,由來自世界各國的國際評審評審產生。

“金爵獎”國際影片評選每年匯集來自世界各地的電影。16部左右的參賽影片均為世界首映、國際首映或亞洲首映。“金爵獎”參賽影片題材豐富,風格迥異,有影壇前輩的新作,還有新生力量的崛起之作。電影通過影像呈現多元文化,觸及內心且鼓舞人心。

上海國際電影節最高獎項,歷屆都由來自世界各國的國際評審評審產生的。

“爵”為中國古代盛酒的器具,其造型優美別致、古樸典雅,象徵古老的東方民族傳統文化。

參賽影片經電影節選片人和境外選片顧問推薦,由選片委員會統一審看遴選,送交國際評審會最終評判。國際評審會由至少七位國際業界知名專業人士組成,有導演、製片人、演員和影評人等。評審會的構成受媒體大眾的極大關注,因為這體現了電影節的權威性和影響力。國際評審經討論,獨立選出獲獎影片,並頒發各項大獎。

獎項設定

金爵獎最佳影片
評審會大獎
金爵獎最佳導演
金爵獎最佳編劇
金爵獎最佳男演員
金爵獎最佳女演員
金爵獎最佳攝影
金爵獎最佳音樂
評審團獎(非常設獎)

獲獎名單

第一屆

獎項 獲獎人及作品
評審會主席 謝晉{中國}
評 委 赫克托·巴本科(巴西)、大島渚(日本)、保羅·考克斯(澳大利亞) 卡倫·沙赫納扎羅夫(俄羅斯)、奧利佛·斯通(美國)、徐克(中國)
金爵獎最佳影片 王童《無言的山丘》(中國台灣)
金爵獎最佳導演 林權澤《悲歌一曲》(韓國)
金爵獎最佳男演員 簡·德克萊爾《達恩斯教授》(比利時)
金爵獎最佳女演員 吳貞孩《悲歌一曲》(韓國)
評審會特別獎 張之亮《籠民》(中國香港)

第二屆

獎項 獲獎人及作品
評審會主席 孫道臨{中國}
評 委 李行{中國))、讓·貝克爾(法國)、曼弗雷德·杜尼約克(德國) 傑奎琳·安德烈(墨西哥}、克里斯托夫·扎努西(波蘭)
金爵獎最佳影片 《打破沉默》(瑞士)
金爵獎最佳導演 埃里克·克勞森《我童年的交響樂》(丹麥)
金爵獎最佳男演員 讓·皮埃爾·馬瑞勒《自由列車》(法國)
金爵獎最佳女演員 郭柯宇《紅櫻桃》(中國)
評審會特別獎 《火屋》(阿根廷) 《美國女兒》(俄羅斯)

第三屆

獎項 獲獎人及作品
評審會主席 石方禹(中國)
評 委 林權澤(韓國)、松坂慶子(日本)、馬克·萊德爾(美國) 埃列姆·克烈莫夫(俄羅斯)、吳思遠(中國)、伊斯特凡·薩博(匈牙利)
金爵獎最佳影片 《門德爾》(挪威)
金爵獎最佳導演 菲爾·阿格蘭德《叢林人》(英國)
金爵獎最佳男演員 米歇爾·比高利《旅伴》(義大利)
金爵獎最佳女演員 潘予《安居》(中國)
評審會特別獎 胡炳榴《安居》(中國) 《門德爾》(挪威)

第四屆

獎項 獲獎人及作品
評審會主席 吳貽弓{中國}
評 委 保羅·維爾奇(義大利)、卡羅爾·蓋布(法國)、斯坦尼斯拉夫·羅斯托茨基(俄羅斯) 降旗康男(日本)、朴光洙(韓國)、鄭洞天(中國)
金爵獎最佳影片 《小鎮裡的國界線》(土耳其)
銀爵獎最佳影片 《幕後的演員》(挪威)
金爵獎最佳導演 山田洋次《新的旅程》(日本)
金爵獎最佳男演員 阿曼德·贊基《笑一笑,你會更動人》(埃及)
金爵獎最佳女演員 艾麗婭《一代天驕成吉思汗》(中國)
金爵獎最佳音樂 《野女》(奧地利)
金爵獎最佳技術 《仲夏夜之夢》(美國)
評審會特別獎 《懸情瘋人院》(紐西蘭)

第五屆

獎項 獲獎人及作品
評審會主席 朱永德{中國 }
評 委 埃貝哈克·容克斯多爾夫(德國)、安德烈·祖拉夫斯基(波蘭) 艾倫·派克(英國)、李滄東(韓國)、潘虹(中國)
金爵獎最佳影片 《反托拉斯行動》(美國)
金爵獎最佳導演 彼德·豪威特(英國)《反托拉斯行動》(美國)
金爵獎最佳男演員 丹尼爾·奧特沃爾《下崗風波》(法國)
金爵獎最佳女演員 彭玉《月圓今宵》(中國) 斯坦尼拉娃·塞林斯卡《富則思變》(波蘭)
金爵獎最佳音樂 《鳳囚狂沙》(烏茲別克)
金爵獎最佳技術 《奪標奇緣》(美國)

第六屆

獎項 獲獎人及作品
評審會主席 李前寬(中國)
評 委 許秦豪{韓國}、弗朗索瓦-吉拉德{加拿大}、謝爾蓋·索洛偉約夫{俄羅斯}、韓三平{中國} 傑弗里·吉爾莫{美國}、雅采克·博朗姆斯基{波蘭}、索爾芬娜·奧爾松{冰島}、黃蜀芹{中國}
金爵獎最佳影片 霍建起《生活秀》(中國)
金爵獎評審會特別獎 岩井俊二《豆蔻年華》(日本)
金爵獎最佳導演 大衛·凱撒《鯔魚》(澳大利亞)
金爵獎最佳男演員 科林·法瑞爾《哈特的戰爭》(美國)
金爵獎最佳女演員 陶紅《生活秀》(中國)
金爵獎最佳編劇 朱京中《童僧》(韓國)
金爵獎最佳攝影 孫明《生活秀》(中國)
金爵獎最佳音樂 小林武史《豆蔻年華》(日本)

第七屆

獎項 獲獎人及作品
評審會主席 丁蔭楠{中國}
評 委 朴哲洙{韓國}、黑木和雄{日本}、奧莉維亞·阿塞亞斯{法國} 大衛·凱撒{澳大利亞}、羅恩·漢得森{美國}、文雋{中國香港}
金爵獎最佳影片 《代價》(伊朗)
金爵獎評審會特別獎 侯詠《茉莉花開》 (中國)
金爵獎最佳導演 李在容《醜聞》(韓國)
金爵獎最佳編劇 艾撒·伊里《兄弟》 (芬蘭)
金爵獎最佳男演員 安德魯斯·威爾遜《 校園規則》 (瑞典)
金爵獎最佳女演員 顧美華《美麗上海》 (中國)
金爵獎最佳攝影 馬瑞塔·豪福斯、派卡·歐提拉《兄弟》 (芬蘭) 彼德·莫克羅辛斯基《校園規則》 (瑞典)
金爵獎最佳音樂 李炳宇《生活秀》 (韓國)

第八屆

獎項 獲獎人及作品
評審會主席 吳天明{中國}
評 委 馬克·羅斯曼{德國}、雷吉斯·瓦格涅{法國}、姜帝圭{韓國} 盧燕{美籍華人}、蔣雯麗{中國}、伊馬諾爾·烏里維{西班牙}
金爵獎最佳影片 《鄉村照相館》 (日本)
金爵獎評審會特別獎 黃建新《求求你,表揚我》(中國)
金爵獎最佳導演 拉姆爾·哈默里克《年輕的安徒生》 (丹麥)
金爵獎最佳編劇 黃欣、一凡《求求你,表揚我》 (中國)
金爵獎最佳男演員 藤龍也《鄉村寫真館》 (日本)
金爵獎最佳女演員 趙薇《情人結》 (中國)
金爵獎最佳攝影 斯徒安·瑞伯《我父親的小屋》(紐西蘭)
金爵獎最佳音樂 鄧右福《變遷的年代》(越南/法國)

第九屆

獎項 獲獎人及作品
評審會主席 呂克·貝松{法國}
評審副主席 馮小剛{中國}
評 委 郭景澤{韓國}、徐靜蕾{中國}、曼努埃爾·居蒂耶雷·阿拉貢{西班牙} 加布里·薩爾瓦托{義大利}、鄧肯·肯沃西{英國}、黛安娜·布拉蕎{墨西哥}、關錦鵬{中國香港}
金爵獎最佳影片 《四分鐘》(德國)
金爵獎評審會大獎 戚健《天狗》(中國)
金爵獎最佳導演 法比安娜·戈代《心力交瘁》(法國)
金爵獎最佳編劇獎 雨果·凡·萊爾《愛無專屬》(比利時)
金爵獎最佳男主角 奧力維耶·古爾梅《心力交瘁》(法國)
金爵獎最佳女主角 埃爾斯·多特曼斯《愛無專屬》(比利時)
金爵獎最佳攝影獎 《土地》(義大利)
金爵獎最佳音樂獎 《河道女王》(紐西蘭)

第十屆

獎項 獲獎人及作品
評審會主席 陳凱歌{中國}
評審副主席 費爾南多·特魯巴{西班牙}
評 委 麥可·巴爾豪斯{德國}、瑪麗亞·加西亞·古欣納塔{義大利}、呂克·雅蓋{法國} 陸川{中國}、小栗康平{日本}
金爵獎最佳影片 《完美計畫》 (德國 )
金爵獎評審會大獎 《逃往瘋人院》(瑞典)導演:克勞斯·哈洛
金爵獎評審會特別獎 尹力《雲水謠》(中國)
金爵獎最佳導演 田壯壯《吳清源》(中國 )
金爵獎最佳編劇 謝米·扎林《艾維瓦,我的愛》 (以色列 )
金爵獎最佳男演員 胡安·約瑟·巴勒斯塔《瘋狂的薩姆埃爾》(西班牙)
金爵獎最佳女演員 卡里娜·哈夫、戴格瑪·曼佐、克斯汀·布洛克、克里斯汀·肖恩《完美計畫》(德國 )
金爵獎最佳攝影 王昱《吳清源》(中國 )
金爵獎最佳音樂 富田勛《武士的一分》 (日本 )

第十一屆

獎項 獲獎人及作品
評審會主席 王家衛
評 委 吉拉·阿爾瑪戈{以色列}、比爾·奧古斯特{丹麥}、烏里希·費爾斯伯格{德國} 桃井熏{日本}、陳冲{美籍華人}、霍建起{中國}
金爵獎最佳影片 《陌生的親情》 國家:俄羅斯
金爵獎評審會大獎 高群書《千鈞一髮》 國家:中國
金爵獎最佳導演 馬里斯·馬丁松斯《迷失》國家:立陶宛
金爵獎最佳編劇 馬瑞克·艾普斯坦《空虛》國家:捷克
金爵獎最佳男演員 馬國偉《千鈞一髮》國家:中國
金爵獎最佳女演員 艾米麗婭·瓦薩約娃《空虛》國家:捷克
金爵獎最佳攝影 弗洛里安·希林《我母親的眼淚》國家:德國
金爵獎最佳音樂 《迷失》 國家:立陶宛

第十二屆

獎項 獲獎人及作品
評審會主席 丹尼·博伊爾{英國}
評 委 黃建新{中國}、薩維耶·柯勒{瑞士}、栗原小卷{日本}、劉偉強{中國} 安迪·麥克道維爾{美國}、吳正宗{韓國}
金爵獎最佳影片獎 《原創人生》(丹麥、瑞典)
金爵獎評審團獎 姚樹華《白銀帝國》(中國)
金爵獎評審會大獎 萬瑪才旦《尋找智美更登》(中國)
金爵獎最佳導演獎 朱利斯·舍夫契克《殺手寫真》捷克
金爵獎最佳編劇獎 法比奧·波尼法奇、吉烏里奧·弗雷多尼《是的,我們行》義大利
金爵獎最佳男演員獎 斯維利·固德納松《原創人生》丹麥、瑞典
金爵獎最佳女演員獎 西蒙娜·唐《愛之傷痕》丹麥
金爵獎傑出電影藝術貢獻獎 伊莎貝爾·於佩爾
金爵獎最佳音樂獎 盧炯羽《電影就是電影》韓國
金爵獎最佳攝影獎 尼古拉斯·古切特烏、漢斯·梅爾《無福之地》法國

第十三屆

委會主席 吳宇森{中國香港}
評 委 趙薇{中國}、比爾·古登泰格{美國}、瀧田洋二郎{日本}、阿莫斯·吉泰{以色列} 王小帥{中國}、列奧·卡拉克斯{法國}
金爵獎最佳影片 《再吻我一次》(義大利) 導演:加布里爾·穆奇諾
金爵獎評審會大獎 劉傑《碧羅雪山》(中國)
金爵獎最佳導演 劉傑《碧羅雪山》(中國)
金爵獎最佳男演員 克里斯汀·烏爾蒙《小鎮異國情》(德國/義大利)
金爵獎最佳女演員 維多利亞·普齊尼《再吻我一次》(義大利)
金爵獎最佳編劇 加布里爾·穆奇諾《再吻我一次》(義大利)
金爵獎最佳攝影 杜可風《水中仙》 (愛爾蘭)
金爵獎最佳音樂 林強《碧羅雪山》(中國)
評審會特別嘉獎 汪普則、娜真葉《碧羅雪山》(中國)

第十四屆

獎項 獲獎人及作品
評審會主席 巴里·萊文森{美國}
評 委 陳英雄 {法籍越南裔}、克里斯多福·漢普頓 {英國}、崔洋一{日本} 帕茲·維嘉{西班牙}、王全安{中國}、張靜初{中國}
金爵獎最佳影片 奧爾罕·奧古茲《傷不起的女人》(土耳其)
金爵獎最佳導演 韓傑《HELLO!樹先生》(中國)
金爵獎最佳編劇 章明《郎在對門唱山歌》(中國)
金爵獎最佳男演員 賽武凱特·埃穆拉《傷不起的女人》(土耳其)
金爵獎最佳女演員 呂星辰《郎在對門唱山歌》(中國)
金爵獎最佳攝影 提瓦·馬泰松《星期五殺手》 (泰國)
金爵獎最佳音樂 文子《郎在對門唱山歌》(中國)
評審會大獎 韓傑《HELLO!樹先生》(中國)
評審會特別獎 由拉特·史帕克《星期五殺手》(泰國)

第十五屆

獎項 獲獎人及作品
評審會主席 讓·雅克·阿諾(法國)
評 委 洛珊·班尼蒂瑪(伊朗)、張家振(美籍)、海瑟·格拉漢姆(美國)、 李冰冰(中國)、貝拉·塔爾(匈牙利)、張楊(中國)
金爵獎最佳影片 《熊》導演:克斯羅·馬素米(伊朗)
金爵獎最佳導演 高群書《神探亨特張》(中國)
金爵獎最佳編劇 內田賢治《盜鑰匙的方法》(日本)
金爵獎最佳男演員 佛拉德斯·巴格多納斯《指揮家》(俄羅斯)
金爵獎最佳女演員 烏蘇拉·普魯內達《悲傷成夢》(墨西哥)
金爵獎最佳攝影 石欒《蕭紅》(中國)
金爵獎最佳音樂 《蛹》(西班牙)
評審會大獎 《從未放棄的愛》(加拿大)

第十六屆

獎項 獲獎
評審會主席 湯姆·霍伯(英國)
評審 米歇爾·西蒙(法國)、克里斯·克勞斯(德國)、克斯羅·馬素米(伊朗) 伊利·曼佐(捷克)、寧浩(中國)、余男(中國)
最佳影片 《警界黑幕》(俄羅斯)導演:尤里·貝科夫
評審會大獎 威廉·奧爾森《信賴》(瑞典)
最佳導演獎 尤里·貝科夫《警界黑幕》(俄羅斯)
最佳編劇獎 安格斯·麥克拉克倫《信賴》(瑞典)
最佳男演員獎 張家輝《激戰》(中國)
最佳女演員獎 李馨巧《激戰》(馬來西亞)
最佳攝影獎 瓦臣·夏爾馬、布洛姆格倫·多萬《信賴》(瑞典)
藝術成就獎(原創音樂) 尤里·貝科夫《警界黑幕》(俄羅斯)

第十七屆

獎項 獲獎
評審會主席 鞏俐(新加坡女演員)
評審 林常樹(韓國導演)、岩井俊二(日本導演)、羅勒·莎菲(丹麥導演、編劇) 佩曼·莫阿迪(伊朗演員、導演)、莎莉·波特(英國導演)、劉傑(中國導演)
最佳影片金爵獎 《小英格蘭》(潘多利·佛加瑞)(希臘)
評審會大獎 張猛《勝利》(中國)
最佳導演獎 潘多利·佛加瑞《小英格蘭》(希臘)
最佳編劇獎 沃爾克·施隆多夫、西里·賈里《外交秘聞》(法國/德國)
最佳男演員獎 維他亞·潘斯林加姆《最後執行人》(泰國)
最佳女演員獎 佩內洛普·特西莉卡《小英格蘭》(希臘)
最佳攝影獎 羅攀《五彩神箭》(中國)
藝術貢獻大獎 格雷格·亞歷山大《重新開始》(美國)

第十八屆

最佳影片獎 皮埃爾·祖利維《守夜》(法國/比利時)
評審會大獎 亞采克·盧森斯基《女友的秘密》(波蘭)
最佳編劇獎 派屈克·托賓《蛋糕》(美國)
最佳導演獎 曹保平《烈日灼心》(中國)
最佳男演員獎 鄧超、段奕宏、郭濤《烈日灼心》(中國)
最佳女演員獎 克里斯塔·科索恩《助產士》(芬蘭)
最佳攝影獎 Vladislav Opelyants《中暑》(俄羅斯)
藝術貢獻獎 吳勝郁《無賴漢》(韓國)
最佳紀錄片獎 吳飛躍、秦曉宇《我的詩篇》(中國)
最佳卡通片獎 湯姆·摩爾《海洋之歌》(愛爾蘭)
終身成就獎 夏夢(加拿大)

第十九屆

最佳影片獎 劉傑《德蘭》(中國)
評審會大獎 Vito Palmieri《德州見》(義大利)
最佳編劇獎 Elisabeth Escher、安德瑞拉斯·格魯伯《漢娜睡狗》(德國/奧地利)
最佳導演獎 安提·喬金恩《惡之花》(芬蘭)
最佳男演員獎 劉燁《追兇者也》(中國)
最佳女演員獎 藤山直美《團地》(日本)
最佳攝影獎 郭達明《皮繩上的魂》(中國)
藝術貢獻獎 羅斯頓·喬夫《霧》(菲律賓)
最佳紀錄片獎 海蒂·布蘭登堡、馬修·奧澤爾《當兩個世界碰撞時》(秘魯)
最佳卡通片獎 泰德·西格爾《小怪物茉莉》(德國/瑞典/瑞士)

第二十屆

獎項​ 獲獎​
​金爵獎最佳影片 ​《三輪浮生》(菲律賓)
​評審會大獎 ​《籌款風波》(伊朗)
最佳導演 ​馬賽·皮耶普萊茲卡《我是殺人犯》(波蘭)
​最佳女演員 ​薩蕾·巴亞特《籌款風波》(伊朗)
​最佳男演員 ​黃渤《冰之下》(中國)
​最佳編劇 ​伊萬·布洛茨尼科夫《哈爾姆斯》(俄羅斯/立陶宛/馬其頓)
​最佳攝影 山陀爾·貝爾克什《哈爾姆斯》(俄羅斯/立陶宛/馬其頓)
​藝術貢獻獎 ​《故障狀況》(羅馬尼亞),導演:克特林·薩伊澤斯庫
​最佳紀錄片 ​《當保羅穿越大海》(德國),導演:雅各布·普羅伊斯
​最佳卡通片 ​《至愛梵谷》(英國),導演:休·韋爾什曼/多洛塔·科別拉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