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沙岩

清乾隆《安溪縣誌》載:“金沙岩,在依仁雙髻山之西。興剎時,碧泉流出金沙,故名焉。” 金沙岩乃坐西向東的天然石洞,上覆圓狀巨石,遠看酷似一朵蘑菇。洞中屹立一石,石上浮雕坐態的董公真仙,面帶微笑,雙眼直視,光頭,袈裟服飾,雙手藏袖,線條流暢,造型逼真。 董公真仙坐像的前面是人工建築的石門窗欞,門楣鐫刻“金沙岩”三字。兩旁的對聯是:“金拂袈裟空色相;沙岩石洞悟禪機”。岩中還有聯曰:“ 金點鐵成真妙法;沙飛石走顯神通”,“金玉爾音深戒董;沙泥不染實明公”。 金沙岩四周以石環築,圓形石室,分為內外,幽徑相通。前室寬6米,深5.3米,高1.83米,洞中時裊香菸,幽雅異常。 洞外南側草坪上有一沉地巨石,石上鑿一洞穴,為應山禪師埋骨處,骨灰罐已無存,穴上置一石雕僧帽。金沙岩周圍奇岩怪石,茂林異花掩映其間,使岩宇更顯得清涼幽靜。岩下約十米處有一棵樹,一折下樹葉便流出紅色葉汁,當地人稱為“血樹”,實為罕見。 古往今來,金沙岩因其勝境而吸引許多文人墨客遊覽至此,並對其題詩讚美,賦詞志勝。其中較出名的是吳春暉作的《金沙岩記》。 金沙岩是宋代造神浪潮中的產物。之所以跨越近千年歷史尚保存完好,既得助於村民百姓的積極保護,也得助於開放改革的時代強風使其煥發出應有的歷史、藝術價值光彩。1991年3月4日,金沙岩被安溪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