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起源
金字塔時代屬於早期的法老文明,它開始於公元前2700年左右,結束於公元前1750年。這個時代大致上持續了1000年,對應於現代歷史學家所稱的古王國和中王國時期。而貫穿整個金字塔時代的一條線索就是法老的葬禮:他們的墳墓是作為永恆權力象徵的巨大石砌金字塔,數量眾多,散落於沙漠之中。此外,法老統治下的早期埃及,與其後的時代相比並不意味著古代埃及文明的嬰兒期。恰恰相反,這標誌著一個黃金時代的到來,將作為一個制高點和範本永存於他們的記憶之中。
用途
約公元前三千年前,在人們所說的提斯時代里,法老統治體制出現了。王室憑藉神權治理“兩地”,即其統治下的上,下埃及。法老的行政機構開始從事維修運河,灌溉農田等農業生產的組織工作。古埃及人受尼羅河兩岸動植物的啟發,畫出了各種圖形和符號,書寫系統由此得到發展,便利了權力的貫徹。許多地方的聖殿之內,教士供奉著多位神靈。正是這些神靈的保佑,古埃及人才得以維持宇宙秩序,避免重返混亂狀態。
古埃及,作為一個由農民和工匠組成的社會群體,開始成形了。這個社會群體聚居在尼羅河兩岸的村莊裡,靠打獵,採集,捕魚,農業,馴養動物來維持生計。他們住的地方比尼羅河的洪水泛濫平原要高,卻又十分接近那些開墾過的農田。逐漸的,村落群發展起來了。由於需要養活不斷增長的人口,他們已經開始利用尼羅河的洪水泛濫了。
群體形成
古埃及,作為一個由農民和工匠組成的社會群體,開始成形了。這個社會群體聚居在尼羅河兩岸的村莊裡,靠打獵,採集,捕魚,農業,馴養動物來維持生計。他們住的地方比尼羅河的洪水泛濫平原要高,卻又十分接近那些開墾過的農田。逐漸的,村落群發展起來了。由於需要養活不斷增長的人口,他們已經開始利用尼羅河的洪水泛濫了。
從地中海到非洲內陸,古埃及綿延630英里,從一開始就成為多民族的搖籃。這種多樣性特徵源於公元前四世紀的幾次人口遷徙。多種民族特徵的融合最終形成了一個與眾不同的古埃及“樣式”,並在法老的雕像中得到很好的表現。古埃及雕塑者所創造的這些雕像代表了一個民族:他們中等身材,膚色白皙卻易被艷陽曬黑,具有非黑色人種的特徵。他們的頭髮黑且直,偶爾也可以看到波浪形的,但從不捲曲。當然,由於靠近非洲的中心,受到地理等自然環境的影響,典型的非洲黑色人種的特徵也變的日益明顯起來。
發展史
從公元前四世紀開始,逐漸協調發展起來的農業經濟替代了建立在打獵和採集基礎上的經濟。在公元前3000年和公元前1750年間,尼羅河谷的人口有了較大幅度的增長。據推測,公元前3000年的人口是85萬;到了公元前1800年,人口已將近200萬。這部分人就住在洪泛平原上,其中人口最密集的地方,在上埃及是亞斯文和科普托斯之間,在下埃及是法尤姆到三角洲的南端之間。尼羅河在古埃及人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這種尼羅河的印記成為古埃及人的永久性特徵之一。而靠近地中海的地區,在很長一段時間之內,僅吸引了一小部分人口。在古埃及人看來,海是通向恐怖的未知世界的門戶,而三角洲是一個廣袤的沼澤地,其邊緣地帶是留給畜牧者用的,只有中心部分才有常住人口。飲用水源的匱乏也是使沿海地區極少受人重視的因素之一。 基於上述情況,可以估計金字塔時代的埃及面積將近3100平方英里。
金字塔的演變
金字塔既不是金子做的,也不是人們常見的那種寶塔式結構。“金字塔”英文為pyramid,源於希臘語pyramis,意為“糕餅”,指古代希臘人常食用的一種尖頂狀的糕餅。古埃及人稱之為“庇里穆斯”,意為“高”。漢語譯為“金字塔”,是因為它從四面觀看,都呈等腰三角形,頗似漢字中的“金”字。19世紀下半葉,我國去埃及旅行的人尚稱之為埃及王陵,或直譯為“皮拉米”。1904年康有為遊歷埃及後,在其《海程道經記》中,已明確稱之為“金字塔”。……
古埃及法老的墳墓並不是從一開始就設計成金字塔的形狀,而是經歷了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
在前王朝後期,因為生產力發展水平很低,經濟實力有限,國王們的墓地只是一個墓室,在地下用土坯建成,無地上建築。
到早王朝時期,王墓發展成長方形的平頂磚墓,稱“馬斯塔巴”。這個名稱是阿拉伯語“石凳”的音譯,因為它的外形很像阿拉伯人所用的凳子。已發現的最早的“馬斯塔巴”是第一王朝第二任法老阿哈的墓葬。此後每位法老都有一兩個馬斯塔巴,一直延續到第三王朝“層級金字塔”的出現。
到第三王朝的初期,出現了一位名叫伊姆荷太普的傑出設計師。據說,他是平民家庭出身,因為有驚人的智慧和淵博的學識而受到法老的器重,被破格委以重任,直至成為國家的第二號人物──宰相。他為重用自己的法老喬塞爾(又譯左塞)別出心裁地修建了一種新墓:它高60多米,底邊東西長123米,南北長107米,分成6層,從下往上,一層比一層小,像階梯一樣,即被後人稱為“層級金字塔”的陵墓。此墓的修建是埃及建築史上的一次創新與革命,它首次用石頭代替磚作為建築材料,成為世界上第一座大型的石造建築,在設計思想上開拓了通向真正金字塔的道路。……
到第四王朝開國之君斯尼弗魯時,法老的墓地實現了從層級金字塔向真正金字塔的過渡。斯尼弗魯先後為自己修建了三個金字塔,先建成了層級金字塔,後又用石頭將其填平,成了一個角錐體的金字塔。或許是因為修改得不滿意,他又建造了一個,成彎曲形(後人稱其為“彎形金字塔”)。斯尼弗魯仍不滿足,又在此彎形金字塔的旁邊建造了第三個呈角錐體的金字塔,高99米。它成了以後10個王朝的法老們修建自己陵墓的典範,被公認為真正金字塔的開端。此後,歷任法老們都修建金字塔,前後持續了約1000年之久(前27世紀—前18世紀)。雖然各塔的高度、邊長、角度不盡相同,但外觀都不離“金”字形。由於金字塔起源於古王國時期,而且最大的金字塔也建在該時期,所以,人們通常稱古王國時期為“金字塔時代”。
相關記載
普塔霍特普是第五王朝(公元前2510~公元前2460年,大約是大禹治水四百年前)傑的卡爾·伊澤齊的維齊爾(相當於中國的宰相),他寫的這篇箴言被認為是人類歷史上已知的第一篇倫理文章。箴言在金字塔時代的埃及,是作為歷世頗深的聖人對年輕人、父親對兒子、在位的法老對將來的繼任者的教育性忠告,主要是關於生活藝術方面的箴言和規範。
當時的埃及人均壽命大約是30歲,生活在尼羅河三角洲和狹窄的河谷地區。
尼羅河的水每年7月到11月泛濫一次,留下肥沃的黑色泥土。洪水退去後埃及人用鞭子趕著拉犁的公牛或母牛來翻土,播種上麥子和亞麻。埃及榕、石榴樹、棗椰樹、無花果樹生長在果園裡,很甜的藍紫色麝香葡萄被釀成美味的葡萄酒。菜園裡一年四季長滿了黃瓜、西瓜、綠豆、白菜、芫荽、歐芹、萵苣、山葵……
埃及人住在帶陽台的房子裡,房子外面擺放著泥塊做成的長凳兒,閒暇的時候和朋友鄰居坐在這裡聊聊天。傍晚的時候,女人們頭頂著大罐子來到運河邊汲水。人們打著赤腳,穿著亞麻布做的衣服,畫著濃黑的眼妝。啤酒和麵包是每天的主食,洋蔥和蠶豆也經常吃,偶爾有燉豬肉、羊肉或者牛肉,烤魚和煮鳥蛋也很受歡迎。
埃及的女孩子12歲就可以結婚了,婚姻由雙方的父母做主,有時候父親也會考慮孩子的意願。婚姻經常在家族和同鄉人中進行,大多是表親之間,也有叔叔和侄女,姑姑和侄子的婚姻 。異族通婚不被信任,可以一夫多妻,但是大多數家庭都沒有這樣做,同性戀遭到恥笑。他們喜歡兒童,平均每個家庭都有4~6個孩子。父母對孩子充滿了愛心,給他們帶上附有幸運符的手鐲、墜子、或戒指。
古埃及人熱愛花朵,像矢車菊、罌粟、菊花、蝴蝶花、風信子、曼陀羅、睡蓮、茉莉,在給死者供奉祭品的桌上幾乎總是有一束花。豎琴、響板、鼓、舞蹈、格鬥構成了他們的娛樂活動。孩子們會玩棋類遊戲、皮革做的球、雙色陀螺、陶製的小偶人,鴿子、戴勝鳥和小狗是他們的寵物,蹦蹦跳跳的跟在小主人的左右。
尋找“胡夫”
我們是不是還不認識大金字塔的真正面目?兩位法國建築師作了肯定的回答。為了證實他們的假設,1986年8月,一場探勘活動開始了。
胡夫金字塔的龐大構造本身,會不會只是一種障眼法?法老的圈套有效嗎?為了瞞住闖進金字塔的人,有什麼巧計得以保護國王陵墓的秘密?在大金字塔里,是不是有另一個入口、另外的通道、另外的洞穴,甚至另一個國王的墓室?
故事開始於法國建築師多爾米庸(Gilles Dormion)和古瓦丹(Jean-Patrice Goidirl)。他們構想出一套理論,說服了法國外交部和埃及當局。他們由法國電氣總公司及法國地球物理勘探公司贊助,從8月28日起,在大金字塔里開始探勘。
一切起於偶然。這兩個建築師都著迷於海底潛水運動。他們到紅海去了一次,便對埃及產生興趣;回來後,朋友又送給他們一本漫畫:《大金字塔的奧秘》。變化就由此啟動。
多爾米庸看這本漫畫時,對書中所詳細描繪的細節感到驚訝;對大甬道兩側牆上有奇怪的狹槽,更產生了疑問。沿首牆的內壁鑿這些溝槽有什麼用處?
同樣,一些位於牆面中等高度,被碎石包圍的標誌也使他吃驚。他們在一些專業書籍里試圖尋找解釋,卻找不到令人滿意的答案。
由於好奇,他們繼續考察,而且決心堅持到底。他們從照片和資料中蒐集各種測量數據和紀錄,與別的金字塔進行比較,結果又證實了一些反常情況的存在。
在這兩位建築師看來,這些奇異之處不可能是建築上的失誤。埃及人十分熟悉建築規律,不會容忍這類毫無根據的瑕疵。他們認為,這一切都出自設計,而且別有用意。
多爾米庸和古瓦丹花費了幾個月時間,試圖弄清大金字塔構造背後的邏輯。他們獨力摸索,始終沒有任何埃及學家同意他們的看法。
他們本來可能還會慢慢探索下去,但是在1985年12月,一個美國小組開始在胡夫金字塔里做研究,冀望尋找一艘“太陽船”。兩個法國人擔心自己的創見會遭剽竊,就去找外交部的社會人文事務局副局長吉勒曼(Philippe Gtullemi)時,向他吐露一切。
吉勒曼對他們的理論很感興趣。但還是到處去徵求意見。他把資料交給法國建築業的首席建築師伊夫·布瓦雷(Yves Boiret)及伊斯蘭建築的專家貝爾納·莫里(Bernard Maury)。布瓦雷對此表示極為關注,莫里甚至要求參加第一個考察團。埃及當局同樣密切注意這理論。
這兩個建築師的看法,實際上已為埃及學開闢了一種新的研究門徑。按照他們這套理論所展現的邏輯,便可以對大金字塔的整個建築系統作出解釋。
從入口開始,大金字塔便有明顯的反常情況。像其他金字塔的入口一樣,人們只能通過一個矮小的門洞,進入這座巨大陵墓。可是入口門洞上為什麼要用四塊巨型門楣組合成尖錐狀頂,然後再用兩塊巨石保護它們呢?
多爾米庸和古瓦丹認為,這個大結構實際上掩蓋了另一個入口,那個入口在法老死後便已封死了。
在上坡走廊,他們觀察到沿牆有一道石塊,排成奇怪的帶狀。這在金字塔里的其他部分是沒有的。
考古學家認為,這套設計是為了承受牆壁所受的側壓。兩位建築師有不同的看法,但是還不想公開。
繼續向上攀登,便到了大甬道,那裡正是牆上鑿有溝槽、屋頂以梁托支撐的地方──那些溝槽,便是最早引起兩位建築師注意的異常現象。為了向我解釋溝槽的作用,多爾米庸畫了張草圖。他說:“溝槽可以插入木棍,用來搭一個到達頂部的鷹架。頂部上面應該會有一些洞穴。在關閉陵墓之前,大甬道里一定在施行重要的障眼法工程。”
裝閘門的廊道也有若干建築上的細部設計,令人驚訝。它位於大甬道頂端,由三個花崗石做成的閘門,擋住國王墓室的入口。
但是,只要爬上閘門前面的石頭,就可以從閘門上爬過去;然後,若再敲掉在理論上封住國王墓室的花崗石的一角,便可以到達石棺了。在公元820年,阿拉伯阿拔斯王朝的哈里發馬蒙(Al-Mamoun,公元786~833),就曾用這種方法劫掠了國王的墓室。
所有埃及國王都喜歡把陵墓隱藏起來,以防盜墓;胡夫卻建造了一座眾目睽睽之下的金字塔,因此必然會有一套可靠的保護系統。
然而究竟出於什麼原因,胡夫陵墓的建築師設計了這樣一種乍看極不可靠的結構?為什麼要在閘門廊道上安裝兩套滑動的橫樑?
國王的墓室高大寬闊,裡面巨大的花崗石塊,恰與國王的陵墓相稱。墓室頂板上面,巨大的橫樑構成的四個房間,就更令人吃驚了。埃及學學者認為,這一堆總重2 500噸的石塊,是用來擋住兩側壓力的,所以名之為卸載室。只是這些房間的建造結構,不可能減輕任何負荷。
可是,懸在這些房間之上的拱頂,倒可以把壓力分散到側面的其他支點上。多爾米庸指出:“石塊的堆積,可能是一種增高拱頂的方法。藉此所創造的空間,每側都可以不必承受任何重量。在那裡,極可能藏有國王的墓室。”
他們也在金字塔的其他部分繼續研究。王后走廓的砌造,在他們看來也很古怪:按他們的假設,裡面可能隱藏了一些倉庫。
5月,第一次發掘工程開始。在這個很難發掘的地方,可供使用的設備十分有限。與法國地球物理勘探公司合作的法國電氣總公司,決定採用重力測定技術進行研究。他們相信,這種技術可以測定任何密度的材料。
第一批測試成果極鼓舞人心。在王后走廊里,儀器紀錄顯示,在重力測定時出現很不規則的變化,而且就是在兩位建築師所預料的地段。這些地方“沒有實物”,正是洞穴的所在,也就是多爾米庸和古瓦丹所推想的倉庫。
在卸載室測得的數據則不太令人信服。多爾米庸承認:“我們確實測出了一些異常之處,不過很難加以說明。何況國王的墓室和一兩個卸載室都還沒偵測。”
無論如何,批准發掘的埃及古代文物組織認為,初步的測試已足以說明發掘的必要性。接下來,研究小組的第一件工作,便是採用小孔探針技術,即在牆壁上鑽小孔,再伸進一個裝有袖珍照相機的內窺鏡,拍攝牆壁後面的景象,以檢驗“倉庫”是不是存在。
如果成功,研究小組接著將在金字塔的其他部分鑽孔,以證實兩位建築師的假設。但無論這假設能否得到證明,它必有助於埃及學的發展。
借著現代技術,考古學家將可以首次了解埃及人的建築設計,而且對金字塔幾乎不會造成任何損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