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匯橋

金匯橋

金匯橋位於縣境中北部,北距黃浦江僅3公里,距縣府9公里,為金匯鄉政府所在地。鎮區呈“十”字形,面積407.4畝,人口4238人,其中居民993人,農民920人,鄉辦企業職工2325人。

金匯橋金匯橋

金匯橋成市於南宋期間,以金姓聚族建橋而得名。鎮東原志嚴禪院,建於南宋淳熙年間(1174~1189年)。鎮西原旃檀寺,亦系南宋時所建。舊時該地盛產蒲包,聞名鄉間,屆時遠道居民紛至爭購。據乾隆《奉賢縣誌》載:金匯橋在金匯塘東,居民五十餘家,街止一道,多列肆估價者,棉花收購時最繁盛。

近期發展

金匯橋近年,由於鄉鎮工業的發展,金匯橋已成為工業集鎮。工業區在閘欽公路一線,有縣屬量具—廠和鄉辦飲料設備機械廠、內衣廠、五金廠、石灰廠等10家,村辦廠1家。1984年,鎮區工人2473人,總產值3951.1萬元,利潤1081.7萬元。金匯飲料設備機械廠,主要生產系列化全自動、半自動汽水汽酒設備,1983年總產值1200萬元,利潤600萬元,企業創利和人均創利均居上海鄉鎮企業之首。1984年榮獲市一等獎,產品進入廣交會,行銷全國各地。內衣廠主要生產腈綸薄絨內衣,產品進入美國、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亞市場。
天津百科天津百科天津百科
鎮西原旃檀寺內有古銀杏2株,高28米,乾圍5.04米,為南宋時遺蹟。

金匯橋歷史

金匯橋金匯橋
金匯橋,舊有“孫半鎮”之說。相傳,北宋間,孫姓由浙江紹興避亂遷居於鎮南之孫行埭,後聚族金匯橋,較著者有占田八千畝之西鄉首富孫心恭,外商海船鹽運孫心暢等官、商名人,在東半鎮經商興市開設典當,建宅第園林,有“遂園”等。
民國27年(1938年)1月,金匯橋慘遭日軍焚燒,毀房屋700多間,死亡12人,盛市頓為一片焦土,後成草屋鎮,市容一蹶不振。
解放後,一改蕭條景象,特別是開挖新金匯港時,舊鎮拆除,重建新鎮於舊鎮之東。東西新街長600米,寬15米,中間置綠化帶,兩旁樓房對峙,供銷社、食品站、合作商店、郵電所、銀行等設有30多個門市部,百貨俱全。閘欽公路旁新建工業公司大樓,下設服務門市部,百貨充沛。

近期發展

金匯橋金匯橋
近年,由於鄉鎮工業的發展,金匯橋已成為工業集鎮。工業區在閘欽公路一線,有縣屬量具—廠和鄉辦飲料設備機械廠、內衣廠、五金廠、石灰廠等10家,村辦廠1家。1984年,鎮區工人2473人,總產值3951.1萬元,利潤1081.7萬元。金匯飲料設備機械廠,主要生產系列化全自動、半自動汽水汽酒設備, 1983年總產值1200萬元,利潤600萬元,企業創利和人均創利均居上海鄉鎮企業之首。1984年榮獲市一等獎,產品進入廣交會,行銷全國各地。內衣廠主要生產腈綸薄絨內衣,產品進入美國、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亞市場。
鎮西原旃檀寺內有古銀杏2株,高28米,乾圍5.04米,為南宋時遺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