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本品為百合科植物粉菝葜的根莖和嫩葉。根莖全年可采,葉春季采,曬乾。
性味歸經
《四川常用中草藥》:甘,平。
功能主治
《四川常用中草藥》:清熱,除風毒。治崩帶,血淋,瘰癧,跌打損傷。嫩葉:治臁瘡。
形態特徵
落葉藤狀灌木。根莖塊狀,多橫行,具膨大及堅硬的木質菱角狀突起,先端具硬的細根,外表灰白色帶淡黃色,剖面淡紅色。莖堅硬,有倒生或平生堅硬的皮刺。葉互生,革質;葉片長橢圓形至狹長橢圓形,或卵圓形,長3.5~8厘米,寬1.8~4.5厘米,先端漸尖或鈍尖,基部闊楔形,全緣,上面綠色,有光澤,下麵粉白色,脈3出;葉柄長1~1.2厘米;基部具鞘,在鞘的頂端有2條卷鬚。傘形花序腋生;單性,異株;總花柄長1.5~2厘米,花柄長1~1.4厘米;雄花被片6,淺綠黃色,長橢圓形,雄蕊6;雌花長4毫米,具退化雄蕊6,子房上位,長橢圓形;柱頭3,反卷。漿果球形,藍黑色,直徑約7毫米。花期4月。果期7~8月。
分布區域
分布江蘇、安徽、浙江、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四川、貴州、河南、陝西。
生長環境
生於山坡林下或灌叢林內。
藥材性狀
(1)黑果菝葜根莖結節狀,橫向延長,有分枝,表面凹凸不平,灰褐色至深褐色。質硬,斷面紅棕色,纖維性。根多折斷,殘基長6-20mm,直徑1-1.5mm,表面深褐色,著生處微隆起。質硬,斷面中央紅棕色。氣微、味淡。
(2)粉背菝葜根莖橫向延長,結節狀,表面灰棕色,有莖痕或短的莖基,莖基直徑1cm。質硬,斷面黃棕色。鬚根多已折斷,直徑1-2mm。質硬,斷面黃白色。氣微,味淡。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0.5~1兩;或浸酒。外用:搗敷。
注意事項
《四川中藥志》1960年版:“胃下垂者忌用。”
化學成份
根含澱粉55.8%,粗蛋白5.56%,粗脂肪0.22%。
相關論述
《四川常用中草藥》:清熱,除風毒。治崩帶,血淋,瘰癧,跌打損傷。嫩葉:治臁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