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元時期﹐在唐宋醫學發展的基礎上﹐出現了各有創見的劉完素﹑張從正﹑李杲﹑朱震亨四大醫學流派。劉主寒涼﹐張主攻下﹐李主補土﹐朱主養陰﹐他們的學說對後世影響很大﹐被稱為“金元四大家”。
劉完素
劉完素(約1110~1200)﹐字守真﹐號通元處士﹐河間人。他在醫學上大力提倡運氣說﹐著有《圖解素問要旨》八卷﹐以運氣說研究《素問》﹔又著《素問元機原病式》一卷﹐詳細論述五運六氣盛衰勝復之理。他認為六氣都從火化﹐故行醫好用涼劑﹐以降心火﹑益腎水為主。完素生於北方﹐他根據北方人的性格﹑飲食特點﹐以寒涼藥劑治病﹐療效顯著。劉完素的學說稱“寒涼派”。弟子有羅知悌等。
張從正
張從正(約1156~1228)﹐字子和﹐睢州考城(今河南民權西南)人。他在學說上推崇劉完素﹐用藥也多寒涼。又在鑽研古醫書“汗下吐法”的基礎上﹐創“張子和汗下吐法”﹐主張治病重在驅邪﹐邪去則正安﹐不可畏攻而養病。張從正的學說稱“攻下法”。著有《儒門事親》十四卷﹐弟子麻九疇盡得其傳。
李杲
李杲(約1180~1251)﹐字明之﹐號東垣先生。鎮州(今河北正定)人。幼年好醫藥﹐不惜千金從名醫張元素學醫﹐盡得其傳。張元素治病主張不用古方﹐認為“運氣不齊﹐古今異軌﹐古方新病不相能也”﹐創古今異軌之說﹐用藥方法為之一變。李杲師承其說﹐極論寒涼之害﹐主張以脾土為主﹐認為土為萬物之母﹐創補中益氣﹑昇陽益胃之說﹐用藥與張元素相同﹐稱“補土派”。以治療傷寒﹑癰疽﹑眼目為專長。著有《傷寒會要》﹑《脾胃論》等。弟子有王海藏﹑羅天益等。
朱震亨
朱震亨(1281~1358)﹐字彥修﹐學者尊為丹溪翁。婺州義烏人。初習科舉學業﹐後棄儒習醫。拜羅知悌為師﹐知悌授以劉完素﹑張從正﹑李杲諸書。他研求三家學說﹐推衍其義﹐主張“因病以制方”﹐反對拘泥於“局方”﹐創“陽常有餘﹐陰常不足”之說﹐主張重在滋陰﹐故稱“養陰派”。丹溪是南方人﹐南方人身體較弱﹐好食者多﹐所以用清滋之品﹐頗能見效。著有《格致餘論》﹑《局方發揮》﹑《傷寒辨題》﹑《本草衍義補遺》﹑《外科精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