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雞坪村
野雞坪村地處貴州省玉屏縣西部,是侗族聚居區,轄6個村民組、228戶、868人。曾因人多地少,產業結構單一,村民增收困難。
基本信息
- 中文名:野雞坪村
- 所屬國:中國
- 所屬市:銅仁市
- 地理位置:地處貴州省玉屏縣西部
- 人口:868人
- 主要民族:侗族
野雞坪村
近年來,該村通過強班子、壯隊伍,抓特色、強產業,凸民主、促和諧,使全村第三產業年均產值達520餘萬元,村民人均年純收入達3100元,走出了一條生態循環小康之路。該村以“種養穩村、加工活村、勞務富村、個體強村、旅遊促村”的發展思路,以市場為導向,以科技為動力,以增收為目標,大力發展生態特色經濟,推動了農業產業化經營。一是抓示範基地強產業。爭取投入農業綜合開發項目資金287萬元,建起野雞坪村農業科技示範園,發展起大棚蔬菜與優質稻穀基地300餘畝,科技進步對農業的貢獻率達50%,農機化綜合水平達63%。二是抓生態加工強產業。以“加工—養殖—沼氣—種植”的生態循環發展模式,發展起豆腐加工98戶,養殖大戶28戶,現該村以乾豆腐、菜豆腐、豆腐果等為主的豆腐加工系列產品,已暢銷岑鞏縣、湖南省新晃縣、四川省秀山縣等地,年均創收100餘萬元。三是抓技能培訓強產業。充分發揮遠程教育資源作用,以製作、購買和複製下發課件等方式,對農村黨員幹部進素質培訓;每年邀請省、地、縣上農業專家到村上為農民講課,到課堂講知識,赴田間傳技法;每年有計畫地選派骨幹村乾或後備人才到地縣培訓學習,著力培育有文化、懂科技、會經營的現代新型農民。2002年以來,全村培訓黨員、幹部和民眾達820餘人次,季節性地向附近三家橋工業園輸送務工農民300餘人,年均創收210萬元;向省外勞務輸送科技農民115人,年均創收120餘萬元;發展起運輸車輛28台,每戶年均增收1.5萬餘元;發展餐飲、油坊、木材加工等個體經濟30多個,年均創收40餘萬元。四是抓協會組織強產業。目前正在組建野雞坪村運輸協會和豆腐加工協會,逐步完善農村市場信息、技術網路、農經中介、防疫監測、質量標準等服務體系建設。五是抓鄉村旅遊強產業。挖掘和整理民族民間文化,探索發展鄉村旅遊文化經濟。引進了一家綜合性特色餐飲業,正在規劃建設一個集休閒、娛樂和餐飲為一體的侗鄉特色旅遊綜合開發項目。建設新農村,關鍵要充分發揮鄉村幹部、農村黨員與鄉土人才的核心作用。該村通過實施以“支部領、黨員引、能人帶”為主要內容的“能人帶動”工程,充分調動了全村民眾建設新農村的積極性與主動性。一是支部領。農民富不富,關鍵看幹部。為了激活“火車頭”,該縣以“兩推一選和海選村官”等新的選舉方式,配強了野雞坪村級班子,實施了村乾素質培訓計畫,同時實行了縣委領導定期到新農村現場辦公制度,先後選派了縣委黨建扶貧工作隊、新農村工作隊駐村指導建設,選派了一名中層幹部到該村任副職。2001年,野雞坪村黨支部書記姚沅軍,帶頭經營農副產品、鋼材等生意,成了遠近聞名的百萬元戶之後,他每年無償拿出2萬多元,先後幫助本村姚建平、吳緒海等六十多戶困難民眾,發展個體經濟走上了脫貧致富路。2003年,村主任楊秀榮帶頭髮展豆腐加工致富後,又把目光鎖定在用豆渣養豬、豬糞發展沼氣和種植黃豆解決豆腐加工原料上,先後帶領姚源魁、姚本燦等民眾,探索出一條“加工—養殖—沼氣—種植”生態循環發展模式,進一步延伸了加工產業鏈,提高了經濟效益。二是黨員引。“一個黨員一面旗,一個黨小組一個戰鬥堡壘”。該村通過對全村24名黨員進行設崗定責管理,開展以“在學習實踐‘三個代表’中,展現政治風采;在推動經濟社會發展中,展現精神風采;在帶領民眾共同致富中,展現致富風采”為主要內容的“黨員風采”活動,成功帶動160餘名民眾脫貧致了富。三是能人帶。“要想富,跟支部”。這是該村麻栗榜村民組致富能手吳進在“兩個雙向培養”活動中發出的由衷感慨。2004年,靠發展養鴨致富後的他,積極向黨支部遞交了入黨申請書後,主動帶領本村3戶民眾,承包了500餘畝荒山,發展起桃李、枇杷、楊梅等經果林160餘畝,如今他已成為黨員中帶領民眾致富的模範。2002年,青年鄉土人才姚軍,在從事運輸業失敗之後,在駐村黨建工作隊的信貸與技術支持下,他投入資金3.8萬元,睢準周邊市縣餐桌,發展起年規模達3000餘支的養兔業,當年還清貸款,純賺1萬餘元,隨後又配套發展了養豬業、豆腐加工業和運輸業,全家年純收入達8萬元以上,如今他表示將帶動本村民眾擴大養兔規模共同致富。四是建設和諧的文化環境。投資28萬元,新建面積達600平方米,集精神文明中心、計畫生育服務、治安巡邏防辦及科技圖書館等為一體的綜合辦公大樓。修建了村級文化廣場,組建了村級山歌隊和秧歌腰鼓隊,開展了“十星級文明戶”、“五好家庭”與“文明村代表”創建活動,開展了村民政策、法律、法規知識宣傳講座,成立了護村巡邏隊和計畫生育協會。建起了體育活動設施、圖書室、宣教室,經常開展籃球、象棋、卡拉OK等形式多樣的文體比賽活動,充分展示了民眾樂觀進取、健康向上、發家致富的精神風貌。目前,該村適齡兒童入學率達100%、程控電話安裝率、電視冰櫃普及率與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參合率均達90%以上。[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