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水孤舟

野水孤舟

《野水孤舟》是宋代詩人梁棟創作的一首七言古詩。詩的前兩句描繪了山村雨後溪水漫流,道路被淹沒而時隱時現的迷漫景象,寓意國家處於風雨飄搖之中,面臨著巨大的危機,國家和個人的前途渺茫,杳不可知。頸聯以比喻手法,含蓄深沉地表達了詩人恢復中原、振興國家的抱負無法施展的無奈和憤激之情。尾聯兩句承接上聯,以海鷗不驚比喻與世無爭的隱士,表達了詩人隱居山林,不再以世事為懷的決心。

基本信息

作品原文

野水孤舟

前村雨過溪流亂,行路迷漫 都間斷。

孤洲 盡日 少人來,小舟系在垂楊岸。

主人 空有濟川 心,坐見 門前水日深。

袖手歸來茅屋下,任他鷗鳥自浮沈 。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迷漫:布滿、充滿。

2、孤洲:孤獨的水中高地。

3、盡日:整天。

4、主人:詩人自稱。

5、坐見:徒然看著。

6、浮沈:即“浮沉”,在水中或空中忽上忽下。

白話譯文

驟雨過後,積水茫茫,四溢的溪澗淹沒了平日的行路。與外界隔絕的孤州整天沒有來客造訪,唯有一葉小舟孤獨地栓在垂楊的岸邊。本想乘舟渡河,但門前的水勢有增無減。只好袖手歸來,棲遲茅屋,不驚鷗鳥任其沉浮。

創作背景

這首詩的寫作時間不詳,從詩的內容和語氣判斷,大約作於南宋滅亡之前。

作品鑑賞

詩的前四句寫景,點出題目。開頭兩句寫“水”,著重寫水的“亂”,以切合詩題的“野”。“迷漫”寫出了水的漫無邊際,“間斷”則寫出由於地勢的高低不平,被淹沒的道路時隱時現,觀察是很細緻的。這兩句寫眼前實景,是賦,也是比,暗示了由於時代狂風驟雨的侵襲,國家的命運和個人的前途都面臨著巨大的危機,前程茫茫,杳不可知。兩句詩描繪了雨後溪流煙水迷漫的景象,從中也透露出作者的彷徨、迷惘的心情。

下面兩句由溪流、行路的全景推到孤舟小船的特寫鏡頭,寫詩人的生活環境。“洲”之“孤”與“舟”之“小”,可見詩人的悽苦孤寂,氣氛幽冷而低沉。這兩句寫景,但景中有情。

後面四句由寫景轉為詠懷,因為有前面四句的寫景作基礎,抒情便有了依據,不顯得突然。這兩句也是亦賦亦比,南宋末年,國勢飄搖,每況愈下,詩人即使有恢復中原,振興國民族的宏偉抱負,也完全沒有施展的可能。在黑暗的現實面前,詩人深感自己無能為力,著一“坐”字和“空”字,寫出了詩人心情的絕望和憤惋。結尾兩句即承接而來,在詩人一切的追求、希企都歸於幻滅之時,自然逼出最後兩句。以鷗鳥不驚喻與世無爭的隱士,表面上恬淡閒適,似與塵世絕緣,其實這只是作者目睹國家殘破而又無力回天的憤激之語。

這首詩比興深婉,頗具特色。以雨後野水比喻國事的不可收拾,以行路間斷比喻前途渺茫,以水深而濟川不果比喻抱負的無法施展,若隱若現,反覆纏綿,給人們的聯想提供了自由馳騁的廣闊天地。全詩隻字不提國勢,但字裡行間卻洋溢著作者對國家、民族命運的關注、焦灼以至失望憤慨的情緒,含蘊是深廣的。

作者簡介

梁棟(1242—1305),字隆吉,湘州(今長沙)人,後遷居江蘇鎮江。南宋鹹淳四年(1268)進士。宋亡,與弟樑柱隱居茅山。主要著有《隆吉詩鈔》一卷,又名《隆吉詩集》,載入《宋詩鈔初集》、《宋代五十六家詩集》。《隆吉集補鈔》一卷,載入《宋詩鈔補》。鄧琮《沅湘耆舊集前編》載:隆吉本湘人,而生於鄂,後遷居鎮江,弱冠即領漕薦。宋亡歸武陵。蓋屢徙無定居,方誌失載,遂無有知其為湘人者矣。詩稿見程篁翁《宋遺民錄》,最先裒輯者,金華胡迺。亦見吳孟舉《宋百家詩鈔》。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