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桐生小光殼炱

野桐生小光殼炱

野桐生小光殼炱是具有真核和細胞壁的異養生物。野桐生小光殼炱菌落多數葉面生,薄,蛛網狀或絲絨狀,很少薄殼狀,黑色,不規則散生,圓形或邊緣不整齊,直徑1.0-3.0mm,較少融合。分布於國、印度、菲律賓。

基本信息

野桐生小光殼炱

拉丁綱名Phycomycetes
中文綱名藻狀菌綱
拉丁目名Peronosporales
中文目名霜霉目
拉丁科名Peronosporaceae
中文科名霜霉科
拉丁名Asteridiella malloticola
中文名野桐生小光殼炱
定名人(Yam.)Hansf.
參考文獻Peronosporaceae

形態特徵

野桐生小光殼炱野桐生小光殼炱
菌落多數葉面生,薄,蛛網狀或絲絨狀,很少薄殼狀,黑色,不規則散生,圓形或邊緣不整齊,直徑1.0-3.0mm,較少融合。菌絲體緊密交結在一起,形成密網狀的菌絲層;菌絲輕微彎曲至強烈彎曲、扭曲,多數銳角或直角對生分枝,褐色,隔膜有時融解,通常由長17.0-30.0μm和寬5.0-8.4μm的菌絲細胞組成;頭狀附著器互生或單側生,不規則彎曲,少數亞直,長15.0-44.0μm;柄細胞圓柱形至楔形,彎或直,長4.0-21.0μm;頂細胞卵圓形,橢圓形,略不規則變形,邊緣圓角狀至淺裂,有時先端平截狀或邊緣完整,10.0-25.0×9.0-18.0μm;瓶狀附屬枝與頭狀附著器混生,聚生或不規則散生,有時單生,對生或互生,瓶狀至錐狀,12.0-23.0×6.0-8.6μm。沒有菌絲剛毛。子囊殼位於菌落的中央,稀疏至近密集分布,黑色,球形,表面粗糙,直徑達220.0μm;表面細胞圓錐狀或乳頭狀突起,高20.0-32.0μm,基部寬13.0-22.0μm。子囊孢子橢圓形至矩圓形,兩端鈍圓,有4個隔膜,在隔膜處明顯鎰縮,棕色,細胞較為均勻,35.0-52.0×18.0-21.8×13.0-16.0μm。

中國分布

銹毛野桐MallotusanomalusMerr.etChum:海南保亭(31841)。

白背葉Mallotusapelta(Lour.)Muell.-Arg.:廣東鼎湖山(HMAS50091);海南萬寧(HMAS24339),陵水(31838),儋州(30376)。

毛桐Mallotusbarbatus(Wall.)Muell.-Arg.:雲南景洪(31537)。

野梧桐MallotusjaponicusMuell.-Arg.:台灣台北(HMAS04798)。

大戟科Euphorbiaceaeindet.:海南陵水(31836)。

據Yamamoto(1941)、Hansford(1961)、戴芳瀾(1979),這個種的國內寄主還有台灣的白楸Mallotuspaniculatus(Lum.)Muell.-Arg.。

世界分布

中國印度菲律賓

模式產地

中國

討論

本種Asteridiellamalloticola(Yam.)Hansf.以頭狀附著器比較密生,常不規則圓角狀或有時淺裂狀,變形,也有全緣,較大,寄生在野桐屬Mallotus為主要特徵區別於相近種:野桐小光殼炱Asteridiellamalloti(Hansf.etThirum.)Hansf.(1956),多瘤小光殼炱Asteridiellaverrucosa(Pat.)Hansf.(1956)和閉花木小光殼炱AsteridiellacleistanthiHansf.(1958)。

盤點真菌小煤炱目(二)

真菌(fungus;eumycetes)是具有真核和細胞壁的異養生物。種屬很多,已報導的屬達1萬以上,種超過10萬個。其營養體除少數低等類型為單細胞外,大多是由纖細管狀菌絲構成的菌絲體。本期為第二期盤點小煤炱目真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