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野性的思維》一書發表於1962年,出版後不久就在法國學術界引起了廣泛的注意。作者在本書最後一章中對兩年前薩特在《辨證理性批判》一書中討論的有關辯證理性和歷史發展的觀點加以駁難,因而從某一方面說本書也可視作結構主義思想對存在主義思想進行全面挑戰的標誌。
在本書問世一年以後,法國著名現象學家保羅·利科(Paul Ricoeur)主持了《精神》(LEsprit)期刊舉辦的一次關於此書的專題討論會,評論十分熱烈,討論會也成為60年代初法國思想界引人注目的盛事。隨後其它一些法國結構主義的著作也相繼問世,於是結構主義作為繼存在主義之後的另一重要人文思潮就出現在法國思想舞台上了。《野性的思維》的發表,似乎既是實際上也是象徵地拉開了60年代法國結構主義運動的序幕。
本書系統深入地研究了未開化人類的“具體性”與“整體性”思維的特點,認為未開化人的具體思維與開化人的抽象思維沒有高下之分,而是互相平行發展,各司其職,人類的藝術活動與科學活動即與這兩種思維方式相符。
目錄
前 言
第一章 具體性的科學
第二章 圖騰分類的邏輯
第三章 轉換系統
第四章 圖騰和等級制度
第五章 類別、成分、物種、數目
第六章 普遍化和個別化
第七章 作為物種的個體
第八章 可逆的時間
第九章 歷史與辯證法
附錄
參考文獻
索引
插圖目錄
初版中譯者序
譯後記
作者簡介
克洛德·列維-史特勞斯(Claude Levi-Strauss,1908—2009),法國著名的社會人類學家、哲學家,法蘭西科學院院士,結構主義人類學創始人。早年在巴黎大學主修哲學與法律,1934—1937年在巴西聖保羅大學教授社會學,並從事巴西土著之田野研究。1948年返法,1959年出任法蘭西學院教授。作為20世紀最偉大的人類學家之一,他的影響波及人類學、語言學、哲學、歷史學等諸多領域。主要著作有《結構人類學》(1~2)、《神話學》(4卷)、《野性的思維》等。
媒體評論
野性的思維具有非時間性和非連續性的特徵,它想把握既作為同時性又作為歷時性整體的世界。本書集中體現了列維—史特勞斯結構主義文化人類學的中心論題、基本方法、理論內涵和哲學價值。
——亞馬遜網站資深編輯
《野性的思維》的發表,似乎既是實際上也是象徵地拉開了60年代法國結構主義運動的序幕。
——李幼蒸 國際符號學學會(IASS)副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