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古草柄鏽菌

野古草柄鏽菌

形態特徵子實體中等至大型。菌蓋直徑5-23(30)cm,半球形或扁半球形,後期漸呈扁平,表面初期有微細絨毛或中部有的粗糙似鱗片,後變光滑,濕時粘,暗灰褐色、淺咖啡褐色至淺土黃褐色,邊緣平滑或凸凹不平,有的色淺。

基本信息

野古草柄鏽菌

拉丁綱名Basidiomycetes
中文綱名擔子菌綱
拉丁目名Uredinales
中文目名鏽菌目
拉丁科名Pucciniaceae
中文科名柄銹科
拉丁名Puccinia arundinellae-anomallae
中文名野古草柄鏽菌
定名人Diet.
參考文獻Pucciniaceae

形態描述

夏孢子堆生於葉兩面,散生,長橢圓形,長期被覆蓋在表皮下,後期縫裂,露出粉狀的孢子堆,淡黃色;夏孢子近球形或倒卵形,22-32×17-27μm,壁1.5μm厚,無色,有刺,芽孔不清楚。
冬孢子堆生於葉兩面及葉鞘上,橢圓形或條形,祼露,周圍有破裂的表皮圍繞,墊狀,黑褐色;冬孢子寬橢圓形或倒卵形,36-47×(-58)×(20-)23-29(-32)μm,兩端圓或基部漸狹,側壁2.5-4μm厚,頂壁4-9μm厚,栗褐色,光滑;柄淡黃色,長達150μm,不脫落。

主要分布

中國分布丈野古草Arundinelladecempedalis(Kuntze)Janow.雲南:保山(33348);廣西;寧明(54369)。
野古草Arundinellahirta(Thunb.)C.Tanaka北京(17773,17780,33342);河北:西靈山(17769),小五台山(17775),青龍(31270);山東:嶗山(8336,58110),文登(58109,58119),煙臺(58117、58125);浙江:天目山(58083);江西:廬山(58112);福建:浦城(41674),崇安(41673);湖南:南嶽(752);廣西:龍津(33347);四川:成都(2850)。
石芒草ArundinellanepalensisTrin.廣西:寧明(35261);貴州:冊亨(34120、34124)。
刺芒野古草ArundinellasetosaTrin.廣西:隆林(22261);雲南:昆明(3576,3609,6906,50185)。
野古草屬Arundinellasp.廣西:隆林(38609)。
世界分布南非,印度,緬甸,中國

討論

Joerstad(1959)根據H.Smith在四川採得的一號標本(No.4833,1922年10月19日采),報告了此菌的新寄主胡克野古草ArundinellahookeriMunro。由於寄主名稱可疑,該標本暫不引用。

點真菌微生物系列(七)

真菌(fungus;eumycetes)是具有真核和細胞壁的異養生物。種屬很多,已報導的屬達1萬以上,種超過10萬個。其營養體除少數低等類型為單細胞外,大多是由纖細管狀菌絲構成的菌絲體。本期為第七期:鏽菌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