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第七中學

重慶市第七中學

重慶市第七中學,簡稱重慶七中、7中,是原四川省首批重點中學、重慶直轄後首批市級重點中學、重慶市首批市級示範高中創建學校、重慶市普通高中新課程實驗樣本學校。學校位於重慶市沙坪壩北街94號,地處文化名區沙坪壩——重慶大學科技園區核心地段。重慶市第七中學始建於1758年(清乾隆23年),建校至今已有250多年,是一所具有厚重文化底蘊的歷史名校。清乾隆二十三年(公元1758年)川東兵備道宋邦綏將渝州書院遷至炮台街洪崖坊,並更名為東川書院,定為道設,成為官辦的一所重慶最著名的書院。光緒二十九年(公元1900年)廢書院,興學堂,東川書院改名為重慶府中學堂。後又陸續更名為重慶聯合縣中、重慶共立高級中學、重慶聯合高級中學、四川省立重慶中學等,歷經九易校名,四遷校址。重慶市第七中學是重慶市文明學校,重慶市德育工作先進集,重慶市中國小計算機教育示範學校,重慶市電化教育示範學校,重慶市(首家)接受外籍學生定點學校、全國教育科研先進學校、全國培養高水平體育後備人才(足球)試點學校、中央教科所多媒體英語實驗基地。學校(2012年)有70個教學班,教職工325人,學生4000人。

基本信息

辦學歷史

重慶市第七中學重慶市第七中學
9易校名
1758年,渝州書院。
1903年,東川書院。
1914年,重慶府中學堂,今市政協禮堂。
1933年,聯合中學。
1935年,共立中學。
1940年,直屬聯中。
1951年,重慶中學。
1997年,重慶第七中學。
4遷校址
市區洪崖坊,今市政府所在地。
駱家花園,今市教科院。
長壽河街帝王宮。
沙坪壩高家花園,今校址。
辛亥革命時期,民主革命先驅楊滄白、張培爵等在校任職時發動1911年重慶起義,學校是同盟會重慶支部所在地、重慶起義的地下指揮所。時人稱學校“是革命胚胎之地,系原元氣所存”。
“五四”運動中,學校師生率先發表宣言、集會遊行,聲援北京學生愛國運動。早在1925年就建立了共產黨組織。無產階級革命家惲代英、蕭楚女等來校講學任教。學校所辦《友聲》、《渝江評論》等刊物在重慶地區影響很大。
抗日戰爭時期,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周恩來、鄒韜奮等來校作報告,周恩來還給學生題詞,勉勵努力學習,擔負起抗日救亡重任。
解放戰爭時期,學校師生積極投入愛國民主運動,開展爭生存、反迫害鬥爭,反對國民黨獨裁統治,為迎接重慶解放作出了應有的貢獻。校友胡作霖、白深富、韋延鴻等烈士殉難於渣滓洞。
新中國成立後,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中,師生繼續發揚光榮傳統,爭創中華名校,為四化建設作出更多更大的貢獻。

辦學條件

重慶市第七中學重慶市第七中學
辦學規模
學校位於科教文化名區沙坪壩中心,占地130畝,校舍面積8萬平方米,教育教學設施一流,操場和人文化校園、數位化校園和綠色生態校園建設初步完成,學生成長環境卓越。擁有全市領先的教學設施設備。學校新建的有重慶市普教第一樓之稱的智慧型化高規格的教學大樓,可容納60個教學班,談心室、中央空調、教學監控系統及29寸彩電的配套設施全面引進,教學樓底廳可容納2000人集會,還可用作風雨操場。
硬體措施
學校擁有現代化的的實驗樓、圖書科技大樓、多功能辦公大樓、電教信息中心和設施一流的旱冰場,體育館和塑膠跑道也正在積極籌備之中。新千年完善的校園千兆網,由計算機網路中心、多媒體雙向系統及總控室、計算機多功能廳、演播廳教學子網、圖書信息子網和教工宿舍子網等組成,可成功實現雙向控制教學系統、教學測評系統、閉路電視系統和校園廣播系統的功能。配備的近400台電腦,每台均可隨時登入國際網際網路,實現遠程教學,其現代信息技術教育設施已進入重慶市重點中學前列。
師資力量
作為一所老牌重點中學,學校師資力量雄厚,前黨委書記、校長吳波同志被評為2000年全國先進工作者、重慶市十佳校長,現任校長為鄧宏(2010年)。學校引進了10餘名碩士研究生,並有近100多名中青年教師參加西南師範大學研究生班的進修並結業,學校積極推行教改科研,還選派10餘名青年骨幹教師赴英國、加拿大等國進修,全面提高教師整體素質。
學校師資隊伍雄厚,有專任教師244人,其中中學研究員級教師7人,特級教師6人,高級教師75人,市區學科帶頭人18人,完成研究生課程進修90餘人,碩士研究生4人,全國優秀教師、先進工作者、勞動模範8人。
中學研究員級教師7人:劉少鸞,鄧宏,金世會,劉虹,孫虹,陳文力,劉霙。
特級教師6人:張紹文,謝賢淑,李寅初,金世會,劉虹,孫虹。

辦學特色

學校一向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是重慶市文明學校、重慶市德育工作先進集體。學校德育工作在“以人為本,為未來人才的健全人格奠基”德育理念引領下,推行“德育工作課題化,課題德育常態化”的德育工作模式,探索“美德.厚德”的雙德教育,促使德育工作更有“主動性、針對性、實效性”。“德育工作課題化,課題德育常態化”即以德育科研為先導,進一步完善學校育人模式,進一步拓展學生成才途徑。
七中足球最為著名,世紀初就譽滿山城。1921年在陳景福老師的帶領下,曾一舉擊敗當時趾高氣揚的英國水兵,為中國人長了志氣。
新中國建立以後,該校足球迎來了發展的黃金時代,在文革中也未間斷過。1954年該校足球場落成,並不斷增加新的體育設施和場地,體育活動更是如火如荼地開展。五十年代初從組織第一支足球隊開始就經過刻苦訓練,一直到六十年代,該校一直是重慶市中學生三好杯足球賽的冠軍得主,其地位從未動搖過。在這段時間有121名運動員先後輸送到省市業餘體校,有17名運動員先後輸送到國家二隊、國家青年隊、省市等優秀隊伍。
自1978年起,足球成績更是初見成效,先調學生張達明、徐光福、何建生等到重慶足球隊,後又調張達明、徐光福到國家青年隊。1979年獲市三好杯足球賽冠軍,參加全國三好杯賽,獲四川賽區第五名。1980年學校足球訓練獲市特別獎,被授予重慶市足球傳統學校。1981年參加市希望杯足球賽獲冠軍。同年,國家體委負責同志榮高棠先生到該校視察,對如此豐碩的成果高度讚揚,省體委主任李培根還賦詩一首,盛讚七中體育事業:教育方針全面抓,田徑足球成績佳,為國育才真光榮,自力更生實可嘉。
1987年學校專門設立體衛處,對體育有了更為具體而明確的管理機構和辦法。該年,國家教委、體委確定重慶七中為培養高水平足球運動員試點學校。1988年,又獲省中學生足球賽第一名,希望杯高水平足球第一名,並被評為全國體育傳統項目學校先進集體。
九十年代新建了草坪足球場,各項成績都在原有的基礎上更上一個新台階。是我市唯一的一所被國家教委和國家體委命名的高水平體育後備人才(足球)試點學校,曾先後六次被國家教委、國家體委評為全國體育傳統項目學校先進集體,為國家培養了大批優秀足球運動員,同時,向重大、川大、西師、成體等高校輸送了數十名高水平大學生足球運動員。1998年,該校制定了新的舉措:以重慶東川塑膠製品廠為後盾,在重慶七中原有師資隊伍及設施設備基礎上,與重慶大學、沙區足協聯合組建重慶七中東川足球學校,形成培養高素質足球人才的一條龍辦學體系。99年擴大足球招生名額,除按國家規定執行初、高中各三年學制及開齊文考課程外,另加足球專項課程。1999年,該校又與重慶紅岩俱樂部聯合組建了青少年足球培訓中心。
二十世紀,獲全國少年足球比賽第二名;2001-2002金杯海獅全國中學生足球聯賽第七名;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八屆中學生運動會足球比賽第二名;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國農業大學、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重慶大學、西南師範大學等高校對該校足球生的錄入等等,一系列可喜的成績,為七中爭創中華名校註上了一筆濃墨重彩。

辦學成果

所獲榮譽
學校秉承“未來教育”理念,堅持走“優質特色,內涵發展”的道路,教育教學質量有口皆碑,學生全面和諧發展,綜合辦學效益位居重慶市重點中學前列。學校先後獲得全國和諧校園先進單位、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校本課程實驗基地、國家級體育傳統項目(足球)學校等國家級榮譽20多項;榮獲重慶市文明單位、重慶市健康校園示範學校、重慶市數字校園示範學校等市區級榮譽140多項。
榮獲:
重慶直轄市首批重點中學。
重慶市文明禮儀示範學校。
重慶市文明學校。
重慶市文明單位。
重慶市中國小計算機教育示範學校。
重慶市電化教學示範學校。
重慶市首家接收外籍學生資格學校。
重慶市聘請外籍教師資格學校。
中央教科所多媒體教學實驗基地。
西南師大教科所心理健康教育科研基地。
全國學習科學直屬學校。
國家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校本課。
我校在“全國中國小互動課堂教學實踐觀摩活動”取得優異成績。
我校榮獲重慶市“強師興教——教師發展最具推動力學校”。
學校被評審推選為重慶市第三批中國小科技教育特色學校。
七中榮獲2004~2013年全國開展校園足球工作突出貢獻獎。
我校榮獲“重慶市青少年創新人才培養雛鷹計畫基地學校”稱號。
我校在“第十屆全市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徵文大賽”中榮獲優秀組織獎。
學生成果
在七中“未來教育”理念的培育下,七中學生全面發展,成才模式多元化,湧現了一大批高素質的綜合性人才。學校足球隊先後取得全國中學生足球賽亞軍、重慶市中學生足球錦標賽冠軍等佳績,學生參加學科奧賽、科技創新大賽、作文競賽、書畫攝影和舞蹈聲樂競賽等獲得國家級獎勵20多人次,市級獎勵240多人次。學校中考、高考捷報頻傳,年年摘取沙區高考文、理科狀元桂冠,李江昕、王起、曾鵬、李莉娜、傅東籬等同學相繼考入北大、清華等著名高校深造。
郭鈺穎同學在2015重慶市射箭冠軍賽包攬了射箭女子甲組所有6塊金牌。
我校高2016級8班陳均霞同學喜獲2014年冬季全國橋牌通訊賽小組冠軍。
重慶七中運動員獲得全國青少年藝術體操錦標賽金牌。
我校初2015級8班楊皓文同學喜獲全國中小學生英語技能大賽二等獎。
我校武術隊獲得2014年重慶市青少武術錦標賽團體季軍。
我校男子籃球隊榮獲區青少年籃球競標賽亞軍。
我校榮獲沙坪壩區第一屆中學生規範漢字聽寫大賽團體一等獎。
教師成果
余琰、崔洋老師在2015年重慶市化學實驗創新大賽中榮獲一等獎。
我校李蘭翠老師榮獲“重慶五一巾幗標兵”榮譽稱號。
我校劉少鸞老師被授予“推動河南語文教育發展卓越專家”稱號。
我校榮獲重慶市“強師興教——教師發展最具推動力學校”。
我校青年教師劉彥君喜獲2014年重慶市國中化學優質課競賽與觀摩活動一等獎。
我校青年教師楊雪姣喜獲全國湘美版美術課堂教學大賽(義教)錄像課評比一等獎。
我校教師田雨禾喜獲重慶市第二屆書法學科“卓越課堂”評選活動“課堂教學設計、實錄、課堂教學技能”大賽一等獎。
楊雪姣老師在重慶市第七屆中國小美術教師教學技能競賽(錄像課)評比中榮獲一等獎。
劉知鑫、鄭雪梅老師在“2014年新媒體新技術教學套用研討會暨第七屆全國中國小互動課堂教學實踐觀摩活動”教學課評比中取得佳績。
岳軍老師獲得重慶市國中地理優質課大賽一等獎。
吳潔老師獲得全國教師“綠色課堂杯”有效教學優質課大賽特等獎。

文化傳統

文化建設
辦學理念:為未來育人,育未來有用之人。
辦學方針:民主建校、依法治校、質量立校、科研興校、管理強校。
東川精神:民主、團結、改革、奮進。
校訓:尚志、求實、勤學、尊師。
教風:教德高尚、教藝精湛、教法科學、教心誠篤。
學風:追求真理、崇尚科學、務重實效、成就事業。
育人目標
弘揚光榮的革命傳統,培養具有健全人格、崇高理想的“德行人”!
弘揚勤奮的學習傳統,培養具有人文素養、科學精神的“現代人”!
弘揚蓬勃的體育傳統,培養具有強健體魄、拼搏意志的“健康人”!

地理位置

重慶市第七中學校。
地址:重慶市沙坪壩區沙北街
郵編:400030。

學校領導

鄧宏
男,中共黨員,中學語文高級教師,重慶市首批中學語文骨幹教師、重慶市沙坪壩區中學語文“學科帶頭人”,重慶市中語會會員。重慶師範大學中文系本科畢業,西南師範大學研究生課程進修班結業。歷任重慶市鳳鳴山中學團委書記、德育處副主任、校長助理和副校長,2004年起先後任重慶市鳳鳴山中學黨總支副書記、副校長,黨委副書記、副校長,黨委書記兼副校長,2007年8月起任重慶七中黨委副書記、校長。
林豫
林豫,女,漢族,1972年4月生,重慶奉節人,中學語文高級教師,中國共產黨黨員。重慶師範大學中文系本科畢業,西南大學課程與教學論研究生課程進修班結業。1993年7月參加工作,歷任重慶市鳳鳴山中學語文教師、年級主任、辦公室主任,重慶市第二十八中學校副校長。

知名校友

校友原重慶市委書記校友廖伯康,原雲南省長徐榮凱,兩院院士陳榮悌、鄭健超、揚士中,美國華人心理學家鄧明昱,等。學監、教師、革命先烈鄒容、楊庶堪、張培爵、文伯魯、肖楚女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