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國家生物產業基地

——生物醫學工程、醫藥、獸藥及農用投入品等產業發展迅速,產業特色和比較優勢已開始凸現。 ——成立了重慶市生物產業領導小組和辦公室,負責生物技術的科研與產業化規劃、協調和管理等工作。 定位——長江上游地區特色鮮明生物產業基地的科學研究、新產品開發和產業化基地。

重慶國家生物產業基地是國家發展改革委於2007年6月正式批准建設的國家級生物產業基地。基地依託三峽庫區豐富的生物資源,發揮自身生物產業基礎好、產業特色突出、創新能力強和科技資源相對集中的優勢,完善自主創新體系,促進生物技術成果產業化,培育龍頭企業和品牌產品,發展特色產業集群,實現生物產業規模化、集聚化和國家化發展,努力將重慶建設成為我國西部重要的專業性生物產業研發、生產和出口基地,為完成胡錦濤總書記“314”總體部署,推動重慶建設西部地區重要增長極,發揮重要作用。一、基地建設條件及環境(一)產業基礎較為堅實。——2007年銷售收入260億元,增長30%。——生物技術企業550餘家,主要分布在醫藥、生物醫學工程、生物農業、生物製造、生物能源等行業,產業集聚程度相對較高。——生物醫學工程、醫藥、獸藥及農用投入品等產業發展迅速,產業特色和比較優勢已開始凸現。(二)創新能力強,研發成果豐富。——擁有第三軍醫大學、重慶大學、重慶醫科大學、西南大學等高校、重慶中藥研究院、重慶市農業科學院、重慶市畜牧科學院等高校和科研機構。——涉及生物技術的省部級以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3個、重點實驗室62個、企業技術中心17個。——生物技術高級科研人員近3500餘人,兩院院士10位。——“十五”期間,承擔國家“973”、“863”生物攻關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市級生物攻關項目600多項,13個國家Ⅰ類新藥進入臨床研究,擁有技術水平國際國內領先的各類生物新產品26個。(三)產業發展環境良好。——成立了重慶市生物產業領導小組和辦公室,負責生物技術的科研與產業化規劃、協調和管理等工作。——“十五”、“十一五”規劃連續把生物產業作為重點發展的戰略性產業,出台了《重慶市實施西部大開發若干政策措施》、《關於加快區域科技創新體系建設的決定》等一系列優惠政策和措施。——設立了1億元高新技術產業化貸款風險擔保資金和1億元的科技風險投資資金,組建了3.6億元的重大高技術產業發展創業投資資金,與國家開發銀行簽署了20億元留學歸國人員創業貸款協定。——推進建立了重慶創新技術產權交易所、重慶聯合產權交易所等產權交易機制。——推動成立了醫藥行業協會、醫療器械行業協會、農獸藥行業協會等社會組織;培育了一批知識型中介服務機構。二、基地發展方向、目標及任務(一)基地發展方向和重點。定位——長江上游地區特色鮮明生物產業基地的科學研究、新產品開發和產業化基地。功能——完善生物產業技術創新平台,培育特色產業集群,形成特色化、專業化發展模式,帶動長江上游地區乃至全國生物產業發展。發展重點——堅持發揮優勢、突出特色,實現生物資源培育、生產製造、研究開發、技術服務四業並舉,重點發展生物醫學工程、道地中藥材規範化種植與現代製藥、獸藥及綠色農用生物產品,積極培育特色生物育種和生物質工程,加快壯大發展生物技術服務業。(二)基地發展目標。到2010年,重慶實現生物產業總產值500億元。培育年銷售額超過100億元的企業1個,年銷售額50億元至100億元的企業2個,年銷售額10億元至50億元的企業5個。形成較為完整的生物產業技術創新體系,初步建成功能較為齊全、特色更加鮮明的生物技術研發及成果產業化基地。(三)基地主要建設任務。——發揮自身特色和優勢,大力發展生物醫學工程、道地中藥材規範化種植與現代製藥、獸藥及綠色農用生物產品三大產業領域,積極培育特色生物育種、生物質工程兩大產業領域,推動形成專業性生物產業集群。——完善自主創新體系,從研究實驗體系、科技公共服務體系、產業技術開發體系、企業技術創新體系和創新服務體系五個層面推進創新基礎能力建設,構建以重點實驗室、工程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技術轉移中心、技術創新服務中心、科技企業孵化器、大學科技園、重點開發區為關鍵環節的創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