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修朝陽門石道碑

重修朝陽門石道碑

重修朝陽門石道碑位於朝陽區三間房鄉定福莊東村,立於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為清高宗弘曆御書碑文,記載了重修朝陽門石道(今朝陽路)的緣由、重修經過和竣工年月。朝陽區於2010年對碑亭進行復建,對該碑進行有效保護。

簡介

重修朝陽門石道碑位於三間房鄉三間房村西朝陽路北側50米處。立於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愛新覺羅·弘曆書碑文,記載重修朝陽門石道(今朝陽路)緣由、重修經過和竣工年月。碑為螭首龜趺,碑陽為滿漢字碑文,碑陰無字。原建碑亭為黃琉璃瓦頂,廢圮年代無考。現石碑完好,碑文字跡清晰。1984年加固碑基,周圍設鐵護欄。

歷史背景

重修朝陽門石道碑重修朝陽門石道碑

定福莊前的古道,從古至今一直是一條京東的重要幹道,據史書記載,早在秦朝秦始皇東巡碣石,即是從鹹陽出發,沿太行山東麓經過薊城(當時的北京城)東轉,沿燕山南麓而到達碣石(河北昌黎縣),走的就是當今的京石和京榆路。到了漢代,三國時期曹操北征烏桓,隋煬帝唐太宗進軍高麗;再到元明以後更是形成了一條以軍事、商賈轉運為重要用途的通往東北地區的驛站幹道。

到了清朝,由於清東陵和從通州往京城運糧的需要,這條古道在清初便成了北京至遵化東陵的御道。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朝陽門至通州建成石道,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又加以重修,石道全長三十多華里,路寬二丈,兩旁土路各寬一丈五尺。此碑是清雍正年間興建朝陽門至通州石道和乾隆重修石道時留下的“功績”,當年都有“御製石碑”,並在《日下舊聞考》中留有碑文

形制

整塊石碑由底座、螭首龜趺、碑身三部分組成。整塊石碑連同底座高約六七米,碑身寬一米五左右,零點六五米厚,上面刻有精美的花紋。碑陽為滿漢雙文,碑陰無字。碑文題為“重修朝陽門石道碑文”。碑文結尾處寫有“乾隆二十有六年歲在辛巳夏六月御筆” 。其內容記載了重修朝陽門外石道的緣由、重修經過及竣工年月等,原來還建有黃琉璃瓦頂碑亭一座,現已無存。

保護

此碑於2009年被盜,2010年初偷盜者被抓獲。隨後,碑身與螭首龜趺也就重新被安置在原址。相關負責人表示,“這塊碑是朝陽區普查登記文物,我們已把該碑納入文物修繕規劃,並做了方案,待周邊村子拆遷完畢,會立刻著手保護工作。”該負責人稱,目前確實沒有在碑周邊立相關保護牌匾,“我們已申請項目維修,預計明年開春動工,會先做個碑亭,屆時還會再加牌匾提示保護文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