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斯本丸”號的簡介
貨船的主人即船長名叫Kyoda Shigeru。1942年9月27日,1816名英軍戰俘、800名日本士兵,加上日本人從香港掠奪的大量布匹、食品、火炮和軍用物資等從香港shamshuiipo營地的碼頭出發,目的地是日本。
甲板上有2台起貨機及左右舷2根吊桿,船分3個貨艙,所有船艙有2層結構,每層用木質結構成階梯式,這樣可以運輸更多的人。離船首最近的一號艙關押著J.T波洛克指揮的皇家海軍,位於船橋前部的二號艙關押著斯圖爾上校指揮下的皇家蘇格蘭部隊,位於船橋後部的三號艙關押著彼特上校指揮的皇家炮兵和空軍。 美國“鱸魚”號潛艇,長311英尺,寬27.3英尺;排水量:水面1526噸,水底2424噸;航速:水面20節,水底9節;吃水16.10英尺;裝備:船尾4個魚雷管,可攜帶24枚魚雷;能源動力為柴油機、電力發動機。1942年10月1日清晨4點,“鱸魚”號發現了“里斯本丸”號,“鱸魚號”進行低航速跟蹤。7點04分,“鱸魚”號在他最低的射程範圍內向“里斯本丸”號發射了3枚魚雷,但沒有一枚命中,第4枚魚雷發射命中,24小時後,“里斯本丸”號沉沒。
"里斯本丸"號,給世人留下了太多太多的疑團,為解開其中的幾個迷霧,觀察記者查閱了大量的歷史資料,走訪了相關知情者以及軍事家、歷史研究者,從中找到了一些答案。
“里斯本丸”號的國際背景
太平洋戰爭爆發前,中國單獨抵抗日本侵略整整十年。太平洋戰爭的爆發,給中國的抗戰帶來了機遇。從此,中國的抗戰作為全世界反侵略同盟的一分子,同侵略集團進行了艱苦卓絕的作戰。太平洋戰場是二戰中最後形成的一個戰場,導致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美國,加入了反法西斯陣營。日本在中國騎虎難下,企圖北進卻連連受挫,難以和強大的蘇聯相抗衡,因而決定趁火打劫,以“亞洲解放者”的身份搶奪正被希特勒打得焦頭爛額的西方各國在亞洲的殖民地。這一行為遭到歐美列強的一致反對,他們試圖以禁運、制裁等政治經濟手段脅迫日本就範,重新回到列強之間相互尊重各自領地的秩序中去,甚至要求日本從中國撤軍。
但日本的“南進”國策已是既定事實,戰爭機器已經啟動再也無法回頭。中國在日本看來是用無數“皇軍將士”的鮮血和生命換來的,豈肯不戰而退。日本抱著“舉國玉碎”的決心,挑戰國力強於自己數十倍的美國,投入了太平洋戰爭。
日本的戰略是速戰速決,在最短的時間內占領所有目標,摧毀太平洋地區盟軍的作戰力量,迫使他們(尤其是美國)與日本議和,承認既成事實。在這一戰略的指導下,日本於1941年12月7日襲擊了美國太平洋艦隊基地珍珠港,重創美軍主力戰艦數艘,但沒能殲滅美軍航母編隊,也沒有徹底摧毀珍珠港基地。
與此同時,日軍開始大舉進軍東南亞。菲律賓美軍在麥克阿瑟調走之後退守巴丹半島,苦戰數月,不得不投降。英軍在日軍的閃電進攻面前更是不堪一擊,香港、新加坡要塞很快失守,整個東南亞相繼淪陷。其中,日軍對香港的進攻在1941年12月8日發起。香港早在廣州失守以後就成為毫無屏障的“孤島”,英國出於整個帝國的戰略考慮沒有及時撤退。到1941年底,駐港英軍兵力約為1萬人(含部分加拿大部隊)。日軍首先進行海空封鎖,然後從英軍防守相對薄弱的陸地進攻。1941年12月14日,香港大陸部分失守,英軍退守香港本島。1941年12月18日,日軍三路登島成功,英軍水源被切斷,只好於12月25日投降,香港全部淪陷。
日本在東南亞的巨大勝利並沒有帶來他們所期望的“停戰”,相反,被捲入太平洋戰爭的各國決心聯合作戰,徹底擊敗法西斯。
由於戰爭消耗巨大,日本又是資源短缺的國家,國力難以支持長期戰爭,因此一直採取“以戰養戰”的野蠻政策。凡其所到之處,當地各種自然資源、社會財富以至勞動力,都在日軍的掠奪範圍之內。為了彌補侵略戰爭和軍隊規模的不斷擴大造成的勞動力短缺,日軍“充分利用”戰俘和當地平民在內的勞力。比如1942年修築著名的“死亡鐵路”—泰緬鐵路時,日軍驅使6萬盟軍戰俘和20多萬當地平民築路;菲律賓的美軍戰俘被遣往日本國內替三菱等公司在礦山、企業做苦力;香港的英軍戰俘,日本則把他們運回國內作為勞動力來使用。
“里斯本丸”號受到攻擊
"里斯本丸"號從起錨地香港行使到舟山,其間行程千里,中途為何未受到攻擊?為何在舟山海域被擊沉呢?1942年12月27日《朝日周刊》,前東京高等商船學校校長須川邦彥在《船舶戰爭對談》的文章中提到:"從現在美國的游擊戰來看,不能不認為日本沿岸,到處都有敵人存在。因此,船不管是在日本的海港,還是在其他海港,一旦駛出海港,就不得不感到有敵人的潛艇潛在水裡。所以商船上的人,不管是船客或是船員,實際上是冒著非常危險而航海著的"。
當時,美軍在太平洋地區遭到戰爭失利後,其潛艇作戰採取了游擊戰術,經常出其不意地襲擊日本運輸船舶,以破壞其運輸航線。在"里斯本丸"號的全部行程中,沿海曾出現過許多險情,但由於日軍在戰術上採取了種種防禦方法並進行了偽裝,因而巧妙而安全地到達舟山海域。
據軍事家們介紹,在戰術上日軍運輸船舶常採用的防禦方法為:對於單獨航行的運輸船,為避免盟軍游擊戰,他們將船舶充分武裝,在運用上增加船的航速以增強船的駕駛性能("里斯本丸"號被徵用後就進行了上述的改裝);根據潛艇在海地航行泛出的水泡、發射魚雷時發現的"一條白線",迅速發現目標,並用大炮轟擊;日間航行改用"無煙煤",艙頂構建物(尤其是帆牆)改成小而低矮,以避免被盟軍發現;夜間採用燈火管制,不用無線電;不貿然處理船上油類和垃圾物,不在海上留任何痕跡等辦法。
"里斯本丸"號正是在日本軍隊處處"小心謹慎,倍加提防"的前提下,在行駛途中才沒有受到攻擊,得以安全抵達舟山海域。
那么為何會在舟山東極海域被擊沉呢?
據史料記載,舟山位於長江口,當時是日軍占領區,無論腹地、沿岸還是海域都在日軍嚴控之下。日本海軍基地也駐紮在這裡,一旦出現戰情,日軍的飛機、炮艇即可出動。東極是舟山群島最東邊的島嶼,東極西面海域為日軍嚴控,但東面是公海。美國潛艇正是從公海駛入,發現了"里斯本丸"號,原以為僅僅是一艘日本運輸船就進行了攻擊,結果卻葬送了千餘名英軍戰俘。
就沉船事件本身而言,對雙方都是一個慘劇,日軍不會為之歡呼,盟軍也不會彈冠相慶。
“里斯本丸”號沉船事件
"里斯本丸"號被擊沉,當年的《申報》和《定海民報》卻沒有報導,很多人認為是當年新聞界的一大失誤,事實究竟怎樣呢?1937年11月12日和1939年6月23日上海、定海相繼淪陷後,《申報》和《定海民報》等地方報紙都被日偽控制,日軍對所有的宣傳工具實行了軍事管制。規定:凡政治、軍事、文化、新聞都必須為其"建立大東亞共榮圈"服務,對不利於日本的文章,一律查禁、封殺。
我們從日本侵占時期的《申報》和舟山一些地方報紙中可以發現,"中日和善,共謀東亞共榮圈"、"日軍節節勝利"等報導文章連篇累牘,幾乎充斥了每期的整個版面,美、英、蘇等國的艦船、飛機被日軍擊毀的訊息也隨處可見,相反日軍失利方面的新聞卻難以尋覓。
"里斯本丸"號沉船事件和事件所涉及的問題,不僅對日軍是一個沉重打擊,對日本政治外交也造成了一定的威脅。
因此,封鎖沉船事件的訊息首先是日本軍方的需要。"里斯本丸"號被擊沉,對於素以"大日本皇軍"自稱的日軍來說,無疑是一種恥辱。戰爭中的失利、損失、恥辱怎么能在自己控制的《申報》、《定海民報》中加以宣揚。
其次是日本政府政治外交的需要。日本將近2000名英軍俘虜押解本土有兩個不可告人的目的:一是把英俘作為人質,作為戰後用以交換戰俘和談判條件的砝碼;二是將戰俘充當本國的廉價勞工。
1942年10月23日,《申報》在援引東京10月22日同盟社電訊中說:"陸軍昨日公報書中載令,訂定辦法,以利用被禁日本各地之戰俘,入重要工業充半熟練工人"。顯然,日本把戰俘押運本土充當廉價勞工,完全是篡改國際條約、違反國際慣例和反人道主義的法西斯行為。為掩蓋其反人道主義的罪行,日本對"里斯本丸"號載運英俘事件,必然採取種種手段加以嚴加保密。因為他們明白如果把偷運近2000名英俘的訊息公諸於眾,必然引起世界輿論的強烈譴責,對日本政府將造成極大的政治壓力。因此,當年的《申報》和《定海民報》沒有報導"里斯本丸"號沉船事件就不足為奇了。
“里斯本丸”號上的戰俘
聽當年救援英俘的舟山老漁民回憶,"里斯本丸"號被擊沉後,海面上漂浮著大量的布匹,當時這些布匹對海島漁民來說無疑是天上掉下的餡餅。然而當他們發現海面上還有大量的人時,毅然拋掉打撈起來的布匹,救援英俘。但沉船事件發生的翌日,數架日本飛機飛臨出事海域進行狂轟濫炸。長江口和舟山海域為日軍軍事控制區,"里斯本丸"號是日軍的一艘重要運輸船舶,日軍為何不圖日後就撈,而要將他炸沉,永沉海底呢?該死的死了,該救的救了,美國潛艇也銷聲匿跡,要炸的只能是日軍自己的船舶和數千英俘。日軍如此喪心病狂、急不可待地將"里斯本丸"號徹底炸沉海底,除了殺戮英俘、銷毀罪證外,還有沒有其他不可告人的秘密呢?船上是否還留有外界傳說的異常珍貴之物?
據倖存的英俘後來回憶,當年他們在香港被押上"里斯本丸"號的時候,看到一箱一箱的貨物被搬上船,從保護程度和搬運的分量來推測,箱子裡面的東西相當珍貴。因為貨物多,戰俘也多,那些不是很重要的貨物如大量布匹就堆放在甲板上。
據大量歷史資料表明,日本侵略者在侵華、侵略東南亞各國期間,所到之處無不大肆搶掠重要物資、文物和金銀財寶運到本土。就拿舟山來說,自定海淪陷後,日軍就迫不及待的四處搜羅,盤踞在城內的日本海軍陸戰隊松尾部隊派工兵等百餘名,前往鴉片戰爭古戰場將古蹟"定遠"等巨炮13門,拆毀運回本國。
舟山市文聯原秘書長方長生曾在日本探親期間,發現日本一家圖書館館藏中居然有不少是舟山歷代鄉邦文獻,例如清代的"普陀祖宗錄","潮音語錄"等,這些古籍大多是日本侵占舟山時被搶奪去的。日本侵華期間,中國的古文物多遭受敵強之手,1941年日本占領香港、攻占東南亞,其目的就如日本歷史學家井上清所說的"要占領那塊地方,為了搶掠日軍必需的資源"。由此我們可以大膽推測,一艘載重7000多噸的"里斯本丸"號,決不會冒著被盟軍襲擊的風險,千里迢迢地僅僅運載近2000名英俘到日本,其中必有其他貨物。
根據舟山市志和有關資料記載,1942年10月2日拂曉,日本"里斯本丸"號載著英軍戰俘以及大量金銀財寶和文物,在途經東極島附近海域遇難。
“里斯本丸”號留下的教訓
舟山"里斯本丸"沉船事件歷史研究會有關專家告訴觀察記者,"里斯本丸"號除了英俘外,到底有沒有文物寶藏或者其他財物,目前誰也說不準。也許只能等到某一天條件成熟,"里斯本丸"號被打撈出水,謎底才得以徹底解開。但就目前來講,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里斯本丸"號的存在具有巨大的歷史和社會價值。前世不忘 後事之師
1949年2月27日,香港隆重悼念“里斯本丸”號沉船事件,並讚揚舟山東極漁民拯救落海英軍的壯舉。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政府對舟山漁民可貴的人道主義行動表示感謝,特由香港總督葛量洪爵士贈與東極漁民“海安”號機動漁輪一艘,以及獎金和由盟軍最高統帥部頒發的獎狀(由於種種原因,這些獎勵最後沒有到東極漁民手中)。
1991年1月,數百名二戰時參加保衛香港戰鬥的英國官兵應邀抵港。
1998年,舟山市交通委在當地政府的配合下,組織人力對沉沒在東極海域的“里斯本丸”號進行探摸。
2002年10月,在東極漁民勇救二戰遇難英軍60周年之際,郵政部門還印發了2600多份紀念郵封,向社會發行,以紀念中英兩國軍民的生死情誼,喚醒人們逐漸淡忘的記憶。
同時東極鎮成立了舟山東極“里斯本丸”研究會,由史學家、部隊老戰士、地方老同志等有關人士組成,對“里斯本丸”號事件進行深入研究和探討。
在東極鎮政府的組織下,當地還成立了舟山“里斯本丸”海洋文化公司,負責對此事件的策劃和行銷。
2005年4月4日,“里斯本丸”沉船事件歷史研究會在定海成立。研究會的主要任務一方面是繼續徵集、挖掘、整理、研究、考證“里斯本丸”號沉船事件的背景、經過、原因及舟山漁民救助情況的史實資料,揭開當年沉船事件留下的疑點和懸念,弘揚舟山漁民不顧個人安危、冒死救助英國被俘人員的人道主義和國際主義精神;另一方面,研究會還將制定研究規劃和活動計畫,整理出版研究成果、組織編寫會刊和歷史實錄,加強與市內外有關單位和個人的聯繫,向會員提供信息和參加學術研究交流會、報告會的機會,為會員開展研究工作創造條件,為文藝創作提供素材,為打撈沉船做好前期資料準備。
2005年8月18日,60多年前曾被舟山東極漁民營救的“里斯本丸”號遇難倖存者,英國老兵查爾斯·R·佐敦,帶著妻兒及另兩位英軍遇難者親屬從英國千里迢迢來到浙江舟山東極島,尋訪當年的救命恩人,與仍然健在的英雄沈阿桂、吳蘭舫等7位老漁民熱烈擁抱。
2006年6月21日,以“里斯本丸”號事件為原型的影片《東極拯救》經過幾年的籌備,在“海天佛國”普陀山南海觀音廣場正式開拍。
歲月如梭,當年救助英國戰俘的翁阿川等漁民陸續去世。據現在掌握的資料,至今仍健在的漁民僅剩14位,“里斯本丸”號被俘英國官兵倖存者中只有11人健在。
但查爾斯·R·佐敦去年說過的一句話,至今猶在耳邊:“回國後,我要把舟山東極漁民當年營救盟軍戰俘的動人故事講給朋友們聽,通過英國的媒體推介舟山,傳播當年舟山東極漁民拯救盟軍的國際人道主義精神,讓中英兩國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
觀察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目前對“里斯本丸”號沉船事件的研究大事件主要是:與“里斯本丸”號相關的電影《東極拯救》正在舟山開拍;準備出版“里斯本丸”號沉船事件的畫冊,當地政府正在準備當中;沉船打撈雖然被暫且擱置,但依照中英雙方的意願,在沉船海域建立一座紀念碑的活動,也正在積極籌辦當中。
談及“里斯本丸”號今後的研究方向,舟山市“里斯本丸”沉船事件歷史研究會副會長周永章告訴記者,以前的調查大都集中在對東極漁民調查座談、初步整理和現有報刊資料的收集上。研究的角度也主要集中在東極人民救護、掩護及護送英俘上大陸這一段上。對“里斯本丸”號船的本身調查、其他被俘人員的命運、“里斯本丸”號航行情況等都未作深入調查和研究。根據現在掌握的史料和線索,今後的研究方向還可以深入。
例如繼續在東極等地調查,重點調查東極人民冒著生命危險營救、掩護、護送英俘的詳細過程和參與人員,並全部記錄在案。調查、收集英俘留下的、捐贈的物品及各時期各級組織頒發的證書。另外,在舟山市檔案館、浙江省檔案館、南京第二國家檔案館等處查找20世紀40年代後期各級政府的獎令備份或調查紀錄。
此外,赴香港查閱1949年2月中下旬及1991年12月前後的報刊,豐富報刊資料,並進一步查找有效線索。
等條件成熟的時候,派人趕赴日本或英國,查找英國戰俘的基本情況,特別是要查明獲得舟山軍民救護的法倫斯等3人是否還健在?要查清楚被東極人民營救上岸後重入魔掌的381人的下落,他們是否還健在?要查清楚他們的家屬、子女情況,還要調查清楚在東極海域遇難的其他戰俘的基本情況。
最後必須還得調查“里斯本丸”號船本身的基本情況,包括船隻建造廠家、年份、船隻規模。被日軍徵用前船隻所轄國,被徵用後營運情況,包括1942年9月27日至10月2日沉沒前的所有具體情況,包括離崗時間、航行線路、裝載貨物、船隻沉沒情況、船員情況等等。
我們有理由相信,今後在“里斯本丸”沉船事件歷史研究會的進一步研究下,一定能夠整合各種力量,合力攻關,徹底弄清圍繞在“里斯本丸”號周圍的諸多“問號”。以此來告慰那些至今還長眠在舟山東極海底的英國官兵英魂,並進一步弘揚舟山人民救死扶傷的國際人道主義精神,擴大舟山的知名度,振興舟山經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