釉中青花

釉中青花

釉中青花,它是含有氧化鈷的鈷礦物質為原料。是以瓷器的釉,彩而得名的。

陶瓷中的辭彙非常龐雜,有的名字非常好聽,像粉青、梅子青、豆青、天青、甜白、灑藍、美人醉等,都是引人無限遐想的辭彙。也有很多辭彙是在人們使用和生產當中約定俗成,口語俚語化狀況下而出現的辭彙。其中“釉中青花”是比較突出,我們常知道青花是陶瓷中的重要裝飾手法,關於青花現在也是比較流行的話題,尤其是周杰倫的青花歌曲。關於青花的概念,一直以來是指高溫釉下彩,是白地青花瓷器的專稱。它是用氧化鈷的鈷土礦為原料,在泥坯體上描繪畫面,再罩成透明釉,經過大致1300°的高溫還原焰燒成。青花所使用的鈷原料經高溫燒成呈藍色,發色比較穩定。日本人稱之為染付,歐洲人稱為Blue-and-white或是UnderglazeBlue.釉中是出現於陶瓷產區工匠的俚語話,在生坯上罩一層透明的白釉或青釉,坯體上呈均勻的細微顆粒的灰霧狀,然後再在泥坯上用青花料作畫,完成後同樣還要罩層透明的白釉或是灰釉,最後經1300°左右高溫燒成。從程式上概念上,釉中青花與釉下青花同屬於青花品類,青料被燒成青花之後,都與釉料熔融在一起,形成含鈷的玻璃相。

今天許多畫家到景德鎮等陶瓷產區來畫瓷,大多都是畫釉中青花,因為在泥坯上直接用青花料畫成,沒有一定時間,很難適應,下筆很澀,拖不開;所以在吹好釉的泥坯上作畫,稍稍青花料含點水分,都能達到類似水墨分層的效果。但是,釉中青花的線往往容易乍開,不像直接在泥坯上用線那么挺拔清爽,這當然也要因青花料呈色狀況而定。文章本來到此為此就可以說明問題。可我查了下古代文獻,沒有專門的談及釉中青花辭彙的內容。但在清代藍浦、鄭廷桂在嘉慶二十年編撰的《景德鎮陶錄》中就言及了釉中青花的工藝過程,卷四《陶務方略》中說“若青花淡描用青之法,先定花樣畫坯上,水乾入窯燒,陶成遂現青翠色。若不用釉罩,其色仍黑。或先上釉,再畫釉外,則料多燒飛。”這是很有意思的一句話,說明清代人對釉中青花燒制效果十分明了,只不過由於技術和審美的原因,並沒有由此展開。根據古陶瓷學者歐陽世彬先生的實地調查,他於1980年在瑤里明代的窯址考察中,就發現了在釉面上用青料繪製紋飾後燒成的瓷片,甚至在栗樹灘、象鼻山、舒家橋等窯址上也發現了用同樣手法繪製的福壽紋,法螺紋等瓷片。其實在建國以來的喜字壇魚缸中,也採用在已施釉的泥坯上,用青花料題畫或題字,直接裝匣缽入窯燒成,不必再在其上罩釉,發色呈青翠,鮮艷奪目。這在雲南、廣西等地都有釉中青花現象,只不過今天的景德鎮更為突出而已。(張甘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