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雍正哥釉青花釉里紅筆洗

清雍正哥釉青花釉里紅筆洗是古瓷中名品加名品的瓷中桂冠。由於這種瓷集數樣名品在一起,存世罕見,訖今還沒有見任何資料報導過。本文介紹的這個筆洗(又稱水孟)是清康熙後期到雍正初年,以明永樂、宣德、成化的紋飾為本,並用燒制工藝極難的,在仿宋哥釉上創燒(也可能是絕燒)的青花釉里紅孤品。因此它特別珍貴。

文物簡介

筆洗的規格為:口徑9.6厘米,底徑8.6厘米,腹徑13.6厘米,器高5.8厘米。斂口、寬肩、鼓腹、圈足。鼓腹的形制是參照了商周青銅器的瓿和漢唐扁圓的瓷罐,故顯得沉穩、矮實。釉是仿宋代大中夾小的金絲開片哥釉,它在鼓腹處的片就開得大,在頸、脛和器內的片就開得小,哥釉為肉黃色帶桔皮皺,器底和腹內的有些開片上還有黃中微泛灰暗的斑塊,有的地方出現棕眼和象米蟲樣的條狀縮釉,口沿有爆口,薄釉處有剝離。這些都是燒制時窯溫在弱還原焰中出現的瑕疵。桔皮皺的形成是釉泡在高溫中自由上升後爆裂,釉面還沒有恢復平整狀態就降溫而進入冷卻所致;泛黃和發灰暗,是在還原焰期釉面吸菸的結果;棕眼、縮釉、爆口、剝離是其面施釉不勻,厚薄不一,胎釉之間的收縮不一致形成的。青花釉里紅是施繪於哥釉上,上面再罩一層很厚的清釉。因此,凡繪有紋飾的地方都要高於哥釉面,象粉彩那樣突出來,因為這種哥釉青花釉里紅是屬於釉中彩,不象其它的青花釉里紅那樣是釉下彩。在繪有紋飾以外的哥釉面上,迎光斜視,有微紫兼黃象蛤蜊光一樣的散淡油暈,這是年代久遠所起的釉光特色。但它沒有同時代粉彩上的蛤蜊光那樣明顯。

文物鑑賞

釉邊起有很自然的牙黃色,象火石紅那樣由濃向淡擴散;細膩堅緻的胎里,有從內向外溢出的黑點、鐵鏽點和淡黃點,這是胎中所含的鐵和雜質所致。另外還有乳白色大小不一的斑點,它就是人們常說的“糯米胎”。這種“糯米胎”只有康熙到雍正初年的官窯才有。從圈足觸地處的凹痕線上可以看出:它是兩層胎相合,這種兩層胎圈足,常於足外牆處旋削一圈釉面,露出胎骨,使釉不能抵達足端的工藝,也是康熙到雍正初年官窯制瓷工藝的典型特徵。器內腹部的中間有一條長12厘米的寬深窯裂,外面卻安然無恙,真是有筋(驚)無險。這種器內腹中的窯裂,在元、明和清早期的精緻青花瓷中都時有出現,它只有在硬質的高檔瓷中才有,非人力所能為。

青花是用浙料和珠明料來仿明永、宣時的蘇麻離青。這種釉亦顯有沉暗的褐銹斑,但沒有明永、宣的那樣自然下沉,故有的地方是用人工點染來加重而成。青花呈色灰中微顯紫,有輕微的暈散現象,器面牡丹銅紅釉所飾的花瓣為淡紫帶黑,器內龍馬的紫色有燒“飛”現象,這紫就成了暗黑而帶白,偶有積釉點處就成為殷紅。

筆洗的鼓腹面繪一幅花鳥通景:左上有一隻款款而飛的蜻蜓,交叉的兩支牡丹枝虬曲斜撐,稀疏翻卷有向背濃淡的葉襯著四朵盛開的牡丹花,一隻小鳥閉著眼睛停棲在枝上休息養神,整幅圖顯得靜謐安詳。古代的繪畫多有寓意:這蜻蜓有諧“清廷”之音,牡丹有寓富貴之意,四朵稀疏撐得很遠的牡丹花,它暗喻四方富貴;閉目休息的鳥,有寓安寧,太平之象。整幅圖有寓“清廷四方富貴,太平安寧”之意。從表面看,它是作為文房用具以襯托清閒幽靜的雅趣,裡面卻暗含有為朝廷歌功頌德的政治內容。

筆洗內底的鱗甲姜芽海水,和騰空龍馬瑞獸配綬帶飄飛的紋飾,這從《收藏》2006年第7期46頁陳根遠,張詠梅《嘉靖皇帝與嘉靖瓷器》和同期49頁高學訓《淺談康熙素三彩瓷》兩文的所引圖片中,都載有飄綬帶的龍馬海水紋圖案,因此可以證明它是明中期到清早期官窯瓷器的常繪題材。因為中國的傳統思想為:馬即是龍,龍即是馬,故為龍馬精神。唐朝第三代皇帝高宗李治與武則天合葬於陝西乾縣梁山的乾陵北門上,置有六匹石馬,號稱“六龍”,即是此意。它的來源有兩處,一是取自《易經·乾卦》的九四爻“或龍在淵”和九五爻的“飛龍在天”之意;二是取自《坤卦》的“坤,元亨,利牡馬之貞,君子有攸往。”並在《坤卦·彖》中說:“牡馬地類,行地無疆。”它亦有類似海偃河清,河圖洛書,太平盛世出瑞獸的歌德之意。這種以層層細線重疊描繪的半圓形波浪姜芽海水紋和底足無釉的雙層胎工藝與《收藏》雜誌2009年11期42頁刊載瀋陽李慧淨《遼寧省博物館清代彩繪瓷集萃》中的雍正釉里紅海水子母龍紋梅瓶的繪法一樣,由此可證其工藝和紋飾的時代特色。

器底的圈足內,畫有一大丫茂密垂吊的柳枝和一隻似在高鳴的蟬以作底款。青花柳絲上的鳴蟬,借其音“柳”諧“留”;“絲”諧“史”;“鳴”諧“名”,故此圖有寓“清高留名”或“青史留名”之意。這種柳枝的畫法和釉濃處所起的黑褐色銹斑,與《收藏》雜誌2008年6期67頁刊載的“清雍正童子春牧圖”的柳枝畫法和釉面起的黑褐色銹斑如出一轍,可證其同時代的繪畫風格和釉色特徵。

我們還可以從另一角度去欣賞這筆洗的繪畫意趣:

當古人在幽雅的環境中持筆專心書寫的時候,筆洗擺放在書桌上,哥釉上開放的素雅牡丹,旁邊襯以款款而飛的蜻蜓,書寫中就襯顯得環境更幽靜,這是一種以“動”顯靜的靜,有“伐木叮叮聲更幽”之妙。在這安靜中把字寫完後,就去筆洗中洗毛筆,這時靜後需要換一種動態的心情,於是筆洗中洶湧澎湃的海浪波濤、騰空飛躍的龍馬、飛舞的綬帶,見了後心也就隨之“動”起來。把毛筆洗乾淨後,拿去倒掉筆洗中的水,由於這筆洗是很扁的鼓形器,裡面的水必須要把底面翻轉來才倒得乾淨,這時大圈足里所繪柳枝上的鳴蟬便自然進入眼裡,這鳴蟬似乎又在“高聲鳴唱”。這樣一個工藝高,繪畫精,寓意深的筆洗,它伴隨著主人從寫字到洗筆,倒水各時的不同心境,隨顯出有“靜”,有“動”,有“聲”的各種場景。這是一個很有創意設計的文房用具。這樣的實用藏品誰不喜愛?

文物價值

此筆洗的特殊珍貴處還在於:

一、足內的柳枝鳴蟬圖底款,在古瓷中還從來沒有發現和報導過。再加上它是器外、器內、器底,都繪有很精緻的獨立圖案。這在古瓷中很少見。

二、在哥釉上繪施青花釉里紅的釉中彩瓷,歷史上也還是從來都沒有發現和報導過。因為青花釉里紅的名品在瓷器界被稱為寶中之寶,此器還是在哥釉上創燒的,這就更是寶中之寶上再加寶了。況且這還是在清早期青花釉里紅剛恢復時出的,它的歷史價值和工藝上的學術價值就更顯得珍貴了。

三、由於青花釉里紅的瓷要在1300℃以上的高溫還原焰中燒制才能使銅釉變紅,那時的條件差,燒制的溫度不容易達到這樣高,即使達到了卻又常會使窯耐不住這樣高的溫度而使之垮塌,以至整窯的瓷器報廢。縱使溫度達到,窯也不垮,但這種硬質的高檔瓷在如此高的溫度下,其腹內又常會產生窯裂現象,而哥釉又是開片的釉,這樣“里外開花”能成功燒出來的瓷就極少了。所以試製這種哥釉青花釉里紅的瓷極不易成功而停燒。從這筆洗內長而寬深的窯裂看,由於是它的炸裂湊巧在外面繪畫處覆蓋的釉厚才饒幸成功。故這種哥釉青花釉里紅的瓷器存世絕少,此為孤品也就不足為奇了。

參考文獻

說明:本文參考文獻:[1]張浦生《青花瓷器鑑定》,北京圖書館出版,1993年10月第一版第三次印刷。[2]《收藏》2002年7期,余叨財“7501”瓷的入窯燒造,和同刊2008年6期,呂天月《青花帶我們去遠航》。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