醇提水沉法

醇提水沉法系指將中藥原料用一定濃度的乙醇用滲漉法、回流法提取,即可提取出生物鹼及其鹽、甙類、揮髮油及有機酸類等;雖然多糖類、蛋白質、澱粉等無效成分不易溶出,但樹脂、油脂、色素等雜質卻仍可提出。為此,醇提取液經回收乙醇後,再加水處理,並冷藏一定時間,可使雜質沉澱而除去。40%~50%的乙醇可提取強心甙、鞣質、蒽醌及其甙、苦味質等;60%~70%乙醇可提取甙類;更高濃度乙醇則可用於生物鹼、揮髮油、樹脂和葉綠素的提取。

中藥製備注射劑,我們採用的醇提水沉法,只需一次回收乙醇,即可達到目的。用當歸、丹參、野菊花、茵陳作原料,採用本工藝做成各種注射劑作紙層、薄層、紫外及化學方法比較,發現此工藝所做成的注射劑其有效成份的含量並不比傳統工藝少,而雜質含量也並不比傳統工藝多。

基本簡介

 工藝生產流程

在每次加乙醇放置後過濾,不回收乙醇,增高乙醇含量達75%,95%,僅末次沉澱後過濾回收乙醇,除盡乙醇,加注射用水至足量備用。我們用此法與傳統方法分別做了下面二種注射液,進行對比。

1.1 複方茵陳注射液 茵陳100g,黃柏50g,梔子50g,板蘭根500g,共製成1000ml,用傳統方法(水煎,醇沉三次)與新工藝分別標記。

1.2 當歸注射液 當歸250g,共制1000ml,用傳統法、新法分別標記。

2 方法和結果

2.1 複方茵陳注射液傳統方法相對標準曲線繪製 取注射液加水稀釋成含茵陳生藥50,25,5mg·ml-1,在581-G型,光電比色計上比色(50號濾光片),測定吸收度(A),測得值經回歸方程處理。繪製濃度與吸收度曲線見圖1。新法按上述方法測定,其吸收度(A值)和濃度均與相對標準曲線相符。

2.2 薄層層析 樣品:傳統法注射液,新法注射液;吸附劑:矽膠G;展開劑:氯仿-丙酮-乙醇(10∶3∶1),紫外燈下顯色觀察,見圖2。

2.3 當歸注射液相對標準曲線的繪製 取傳統法注射液,加水稀釋含當歸生藥250,125,62.5,31.25mg·ml-1,在581-G型光電比色計上比色,測定吸收度,測得值經回歸方程處理,繪製濃度-吸收度曲線圖,見圖3。新法注射液按上述方法測定,其吸收值和濃度均與標準曲線上的濃度與吸收度相符。薄層層析:吸附劑矽膠G,展開劑氯仿-甲醇-苯(2∶0.6∶2),顯色劑,1%三氯化鐵,1%鐵氰化鉀。結果見圖4。

 A.傳統方法注射液 B.新法注射液

3 傳統工藝與新工藝澄明度比較

兩種產品在0℃及25℃,放置3個月均無沉澱,4個月時有少量沉澱。其結果,兩方法所製備注射液,澄明度相似。

4 討論

從以上各種實驗數據和圖表來看,我們認為新方法是可取的,因為不論是老法還是新法,藥物在製備中濃度體積基本相同,加醇後的總體積也應基本相同,因此,在這兩種方法中,雜質含量可以控制在同一範圍。中藥中能被水煎出的雜質主要是澱粉、多糖類、蛋白質、粘液質、鞣質色素、無機鹽等水溶性成分,在水中加入一定量的醇改變雜質的溶解度,可以將雜質全部或部分地除去。一般在50%~60%乙醇中可沉澱的蛋白質,在醇濃度高達90%時同樣能夠沉澱下來,並且沉澱得比較完全。而中藥中的有效成分如生物鹼、有機酸等在此濃度的醇溶液中,溶解度都比較大。

從以上實驗結果可以看出,傳統的水提醇沉法和新的工藝所做成的注射劑,通過不同溫度、時間進行澄明度比較,以及薄層、紫外、比色等試驗,均表現出基本相同的性質,說明這兩種注射液質量基本一致。但是,老法要經過幾次醇沉,幾次回收,生產周期長,費時費工,浪費乙醇;而新工藝則周期短,省工省時,節約乙醇。

相關詞條

霉變煅炭粒密度
露潤離子透入劑臨界相對濕度
雷公炮炙十七法蜈蚣片露烏賊骨口腔用膜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