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張繼

《酬張繼 》是一首酬和詩,表達了作者和友人離別之情的綿遠深沉

作品原文

酬 張 繼
悵望南徐登北固,迢遙西塞恨關東。
落日臨川問音信,寒潮唯帶夕陽還。

作品格律

悵望南徐登北固,迢遙西塞恨關東。
●●○○○●●,○○⊙●●○△
落日臨川問音信,寒潮唯帶夕陽還。
●●○○●○●,○○⊙●●○△
(說明:○平聲 ●仄聲 ⊙可平可仄 △平韻 ▲仄韻)

作品鑑賞

這是一首酬和詩。詩前原有一篇小序,說明作詩的起因。皇甫冉於代宗大曆(766-779)初在京城長安任左補闕,公元770年(大曆五年)回老家潤州丹陽(今江蘇丹陽)省親。這時其好友張繼(《楓橋夜泊》之作者》)正在洪州(治所在今江西南昌)任轉運使判官,先寫了一首《奉寄皇甫補闕》的六言小詩表示思念之情,皇甫冉就寫了這首七言絕句作為酬答。
首句直起。“悵望南徐登北固”,南徐為潤州別稱,北固山亦在潤州,下臨長江。詩人因思念友人心切而登高遠望,“悵”字統領全詩,為全詩定下抒情基調。次句點染。“迢遙西塞限東關”,西塞山在鄂州武昌(今湖北大冶)東長江邊上,與洪州相鄰;東關指秣陵關,在潤州上元(今江蘇南京)。詩人登高遠眺,不見友人,只見長江浩茫,阻隔東西,非但不能減緩思念之情,反而增添惆悵之感。三、四兩句宕開。張繼原詩有“潮至潯陽回去,相思無處通書”(潯陽為江州別稱,與洪州相鄰),皇甫冉在此緊扣潮水做文章。“落日臨川問音信,寒潮唯帶夕陽還”,臨川為撫州(治所在今江西撫州)別稱,亦與洪州相鄰。二句說本想托潮水捎帶音信,但寒潮無知,不但沒有帶來安慰的回音,反而帶來了惹人憂愁的夕陽餘暉。
這首詩前三句直接敘寫別情,選用五個相互關聯的地名,恰到好處地通過空間的遼闊阻隔傳達出友情的綿遠深沉。後一句融情於景,以寒潮的無知反襯出人的有情,並藉助夕陽這一傳統意象點染離愁,從而產生悵然不盡,情意悠長的藝術效果。而貫穿全詩的,還有一條渺渺茫茫,潮漲潮落的長江水,予人以時間、空間和友誼的更為深層的體味。

作者簡介

皇甫冉
(717-770)唐代詩人。字茂政。潤州丹陽(今鎮江丹陽)人,先世居甘肅涇州。十歲便能作文寫詩,張九齡呼為小友。公元756年(天寶十五年)考中進士第一(狀元)。歷官無錫尉、左金吾兵曹、左拾遺、右補闕等職。為避戰亂寓居義興(今宜興),據說他所住村莊後來被稱為皇甫舍(今屬芳莊鎮)。大曆(766-779)初入河南節度使王縉幕,終左拾遺、右補闕。其詩清新飄逸,多飄泊之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